一戰前的1904-1905年,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一帶海域爆發了一場戰爭。在這場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中,新崛起的日本帝國完勝老朽的俄羅斯帝國,曾經的「蕞爾小邦」至此躋身世界列強。
日俄戰爭期間,清廷宣布的「局外中立」被後世痛罵到今天,然而客觀地說,面對這兩個強盜,當時清廷也無力阻止戰火燒到自家。雖說中立,基於對俄國人很深的了解,清廷還是暗中採取了「聯日拒俄」策略。
應該說,清朝的「聯日拒俄」在當時實屬無奈之舉,時任貴州巡撫李經羲的話就很具代表性:」俄勝勢必吞併,而日勝無非索酬,兩害相形則取其輕。」
也就是說,反正帝國主義要在這裡狗咬狗,清廷就寄希望於日本取勝。因為,相比日本所謂的大陸政策,當時沙俄試圖推行的「黃俄羅斯計劃」更加惡毒。無論是在遠東的海參崴還是後來在歐洲的加裡寧格勒,俄國人「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的伎倆屢試不爽,其手段實在令人生畏。
日俄戰爭前,沙俄總人口達1.41億,陸軍總兵力超過100萬,後備役兵力近400萬,海軍共有200餘艘戰艦,其中的太平洋分艦隊就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而日本總人口4400萬,陸軍總兵力約37萬,可動員後備兵員約110萬,作為重點建設的海軍也僅有戰艦約80艘。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當時的日本敢於挑戰沙俄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了,而最終結果還是黃種人首次戰勝了白種人。拋開戰爭性質不談,日本這次確實令亞洲人揚眉吐氣了一把。據此,日本人在戰後以「幫助趕走俄國人」為由狠狠敲詐大清。
日俄戰爭前,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給英國朋友的信中寫道:「俄國人的胃口太大,它實際上要兼併中國東北和朝鮮,而且要逐步支配整個中國。我們應毫無保留地支持日本抵制這一野蠻擴張,因為日本人是在為我們而戰。」
日本在為英美而戰,羅斯福此話從何說起?日本不僅幫助中國抵禦俄國侵略,還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為英美而戰,這個亞洲暴發戶有如此高覺悟?
彼時,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被列強瓜分得差不多了,歐洲的局勢也趨於穩定,英法美俄的目光不約而同投向遠東。在向遠東尤其是「中國西瓜」的擴張中,沙俄表現得尤為賣力,這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當年8月,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沙俄徵調10餘萬軍隊以鎮壓義和團為名大舉入侵中國東北,獨吞東北的野心昭然若揭。此後,清廷與列強相繼籤約,各國軍隊陸續撤出北京,而在東北的俄軍仍賴著不走。對此,日本的反應最為激烈,隨即聯合英美向沙俄提出抗議。
列強共同施壓,沙俄才不得不承諾分期撤兵。然而,僅履行了一期撤兵,俄國人就出爾反爾了。到了1903年,俄軍重佔奉天並設立「遠東總督區」,擺出一副不惜一戰的架勢,沙俄獨霸中國東北的野心暴露無遺。
至此,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和日本的「大陸政策」不可避免地碰撞了。
彼時的列強也是各懷鬼胎,勾心鬥角,基於自身利益分成了英美日和俄法德兩大陣營。日本雖有與沙俄拼死一戰的決心,但也清楚需要仰仗英美的支持。
英國歷來把俄國視為在遠東的對手,借日本之手遏制俄國擴張,英國人當然很樂意。1902年,英日達成同盟。此後,英國給予日本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不斷為小盟友挑戰俄國大熊輸血打氣。
而作為列強的後起之秀,美國則堅持其一貫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沙俄企圖獨霸東北自然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如同十年前在甲午戰爭中支持日本,英美在這場日俄戰爭中也不遺餘力支持日本,在共同對付俄國的威脅方面,日本與英美度過了一段難得的蜜月期。而作為當時世界的另兩個強國,法國和德國又是什麼態度?
彼時, 針對英日同盟,法國與沙俄締結了俄法同盟,對俄國出兵遠東,法國的心理卻很矛盾。
一方面,法國希望將法俄軍事同盟推廣到遠東,另一方面,法國又不希望俄國削弱在歐洲的軍事力量,因為,日益強大的德國太需要俄國的牽制了。
與美國和日本相似,德國也是在19世紀後半期強勢崛起的。在德國看來,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俄國都是其稱霸歐洲的障礙。對俄國,德國一直以來執行推動俄國「東進」的政策,現在俄國要到遠東與日本幹,德國當然表示支持,況且這樣還能減輕俄法同盟對自己的壓力。
看起來,沙俄和日本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各自身後都有強大的盟友支持。然而當戰爭打起來,俄國的「人緣」之差就暴露出來了。日俄戰爭期間,相比英美對日本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的支持,沙俄幾乎沒有得到德法的支持。
陸地戰慘敗後,沙皇尼古拉二世把俄波羅的海艦隊派往遠東支援海戰。1904年10月出發後,波羅的海艦隊歷經艱難,在英國的層層幹擾下兵分兩路,一路取道地中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作為主力的另一路則繞道非洲南段好望角,兩路艦隊在馬達加斯加回合後一起奔赴遠東。
英國提出「按照國際法,交戰國軍艦不得在中立國港口停泊」。這一招讓沒有什麼殖民地的俄國苦不堪言,俄艦隊繞大半個地球行駛3萬公裡,中途沒有基地補給而靠運輸攜帶,這仗怎能打贏?
之前,德國倒是表示願在途中為俄艦加煤,可當時德國在西太平洋的幾個島嶼都不在途中。法國盟友的表現也令俄國人心寒,當俄艦隊抵達法屬印度支那進入金蘭灣修整時,日本剛一提出抗議,法國立即「勒令俄艦駛離」。
對馬海戰,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不出所料大敗俄波羅的海艦隊,日本至此取得陸戰海戰的雙贏。看日本人跟俄國人拼得差不多了,老羅斯福欣然出面斡旋,在美國樸茨茅斯港,雙方經過激烈討價還價最後籤訂了樸茨茅斯條約。
條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之「利益」,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其他特權移交日本。將長春至旅順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此外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在英美看來,自己沒出一兵一卒僅花點錢,日俄戰爭就起到遏制沙俄在遠東擴張的效果。不僅如此,這場戰爭還為沙俄十幾年後的最終崩潰埋下了伏筆,這大概是老羅斯福那句「日本是為我們而戰」的來歷吧。然而,美國人還是想多了,日本人才不會為別國而戰,他們根本就是在為自己的「大陸政策」而戰。
此後的日本逐漸膨脹,大有獨霸遠東將歐美勢力逐出西太平洋的架勢。美國人慌了,趕快收緊枷鎖試圖控制這個親手培植的野小子,然而來不及了。二戰爆發後的1941年,曾「為我們而戰」的日本與英美徹底決裂,一手挑起了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