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免不了要被蚊子追著咬,怎麼才能解決這個煩惱呢?秦漢時期,帷帳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其中,紗、羅等輕薄材質的帷帳,也許已與現在的蚊帳有相似之處。據《後漢書集解》載,官員黃昌出身寒微,「夏多蚊,貧無幬,傭債為作幬」,「幬」即蚊帳由於夏季蚊子猖獗,黃昌寧可舉債也要先用上蚊帳,可見蚊帳實乃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達官貴人的生活必需品。
夏天的時候,免不了要被蚊子追著咬,怎麼才能解決這個煩惱呢?若希望走到哪兒都不受蚊子侵擾,還得藉助生物的力量,例如將具有驅蟲功能的藥材,放入香囊佩在身上,蚊蟲自然對你敬而遠之。古代的香囊與現代的驅蚊手環,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戴在身上,把香囊掛在蚊帳中,則能開啟物理、生物雙重防護,也許還能在香氣四溢的帳中做個好夢。
當然,古人對驅蚊植物絕對是物盡其用,除了製成香囊,直接在家中種植也是不錯的選擇。諸如那些有驅蚊作用的香料和植物,既能美化家居環境,又能將蚊蟲逐出家門。
另一種非常常見的方式則是薰香驅蚊,畢竟直到現在,蚊香仍然是許多家庭每年夏天的必備,現代的滅蚊片、電蚊香也都是基於蚊香發展而來。在蚊香出現之前,古人曾以燒「蚊煙」來驅趕蚊蟲,方法是簡單粗暴地把菖蒲、艾草等植物曬乾後紮成一束,點燃後用煙霧燻蒸居室。很顯然,比起扇扇子驅趕蚊蟲,用艾草燻更加便捷有效。不過,這種方法的弊病也顯而易見。一來,燻蒸的煙霧即使對人體無害,也會對視線造成影響;二來,這種燻蒸的辦法可能會把衣服、被褥都燻變色。為了趕蚊子,付出的代價未免有些大呀。
戴香囊,燒艾草,有沒有覺得以上這些方法有些耳熟?沒錯,它們也是端午節習俗的一部分。五月為毒月,五月五日更是毒月中的毒日,這是因為農曆五月時蚊蟲孳生,加上古人醫療條件差,被各種毒蟲叮咬後,很可能染病,甚至有生命危險。為便於傳誦推廣,醫家甚至還編出歌謠,如孫思邈《海上方》:「木鱉川芎二味均,雄黃減半共調勻,用蜜為丸燒一粒,自然蚊蟲不相侵。宋代《瑣碎錄》中也有一方:「夜明砂與海金砂,二味合同苦楝花,每到黃昏燒一粒,蚊蟲飛去別人家。」這些藥丸也許就是現代蚊香的前身。
除了利用植物,古人當然也懂得藉助各種動物的幫助,例如《爾雅·釋鳥》記載:「鶰,蚊母…俗說此鳥常吐蚊,故以名雲。」當然,鳥並不可能吐出蚊子,事實恰好相反,蚊母鳥現稱普通夜鷹,喜愛捕食蚊蟲,也許正因其常常出現在蚊子聚集之處,古人才會誤以為它能吐蚊吧。此外,貓頭鷹、蜻蜓、蝙蝠等吃蚊子的動物,都載於各種文獻中。古人甚至將青蛙養在大缸中,當蚊子貪涼飛入時,即成為獵物。不過,不知道古人是否也會在家裡養白額高腳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