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等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 為長江添活力

2021-01-16 環京津新聞網

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2020年下半年,湖北武漢市民發現,和野生江豚「見面」的機會變多了:9月的一天早上,曹穎到漢陽江灘足球場一帶散步,發現有江豚躍出長江江面,她一口氣錄了十幾段視頻,拍到了「江豚與黃鶴樓同框」的畫面;10月的一個傍晚,鸚鵡洲長江大橋江波中有江豚躍出水面,市民萬鵬立刻拿手機拍下視頻……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有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近年來,在湖北、安徽、湖南等沿江多地,江豚、揚子鱷、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受到嚴格保護,有的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有的種群數量逐漸增加——長江,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

為了留住江豚,江城武漢制訂專門保護方案

「女士,目的地到了。請問『白』後面那個字念什麼?」前不久,當記者到達位於武漢市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時,網約車司機指著「白鱀豚館」4個字問。

白鱀豚已經被宣告「極可能滅絕」多年了,「鱀」字對一些人來說也成了生僻字。世界第一頭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這個白鱀豚館生活了近23年,於2002年離世。白鱀豚的離去,讓科研人員更加重視對長江江豚的保護。

「在實驗室研究人工繁育技術固然重要,但保護好江豚的野生種群和棲息地,才能避免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鱀豚。」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說。值得慶幸的是:2020年8月以來,武漢相關單位已多次接到市民目擊長江野生江豚的報告。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長江中生活著的野生江豚有2700多頭,2006年、2012年、2017年農業部門、中科院的3次大規模長江豚類科考,結果分別是:1800頭、1045頭、1012頭。這3次科考中,研究人員都沒有在長江武漢段發現江豚。

江豚的繁殖能力較強,不必像中華鱘等洄遊魚類一樣到固定地點繁殖,但為什麼種群數量還是快速下降?研究發現,人類活動的幹擾是重要原因:由於以往人類捕魚區域和江豚捕食區域高度重疊,江豚食物來源減少;電捕魚、滾鉤、密網等非法捕魚工具,則對江豚造成直接威脅;來往船舶的水下噪聲和高速螺旋槳等也對江豚造成影響。

2020年下半年,為實現「江豚回歸江城」,武漢市政府下發《武漢市推進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實施方案》,出臺10條硬措施推進江豚保護。

「其實,武漢市民多次目睹的江豚只是『路過』武漢,並不是常年棲息在長江武漢段。」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郝玉江說,2020年汛期,由於長江水位大漲,武漢不少沙洲和淺灘被洪水淹沒,加上長江武漢段全面禁捕,沙洲和淺灘魚多草多,又沒有人為因素幹擾,所以吸引了江豚來此覓食。

為確保江豚食物充足,武漢持續強化長江武漢段禁捕工作相關執法檢查;為解決江豚棲息地問題,武漢組織長江江豚棲息江段建設論證,有針對性地開展長江江豚棲息江段建設。比如改造一定比例的城區固化岸帶,使之更加自然化,促進小型魚類自然增殖等;進一步提升沙洲自然岸帶環境質量和水文條件,優先實現天興洲、白沙洲水域長江江豚回歸和較長期停留。武漢還組織開展船舶航行限速試點,保護相關水域的長江江豚免受船舶噪聲的傷害。

揚子鱷、麋鹿等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

2020年9月,安徽宣城市廣德市揚子鱷巡護員在溝連凼水庫揚子鱷放歸點發現兩個新的鱷魚洞。這兩個洞位於同年5月20日廣德市揚子鱷放歸日活動現場邊的土坡上。據介紹,結合多次觀測到揚子鱷棲息活動的情況,可以判斷放歸的揚子鱷已認可此水域環境,溝連凼水庫溼地成為放歸揚子鱷的新家園。

揚子鱷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億多年,曾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因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幹擾,其分布範圍逐漸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到上世紀70年代末,野生揚子鱷總數已不足500條,零星分布於皖東南地區和皖、浙交界地帶。

為拯救這一珍稀物種,我國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相繼建立了人工繁育中心和自然保護區。位於宣城市的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揚子鱷及其棲息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保護區共進行了7次較全面的揚子鱷資源調查。最近一次即2018年野外調查發現:該保護區範圍內實見野生揚子鱷113條,較2015年調查實見的63條有較大幅度增長。

據介紹,該保護區有序推進揚子鱷野外繁育研究和野外放歸,於2003—2020年分16次將508條人工繁育的揚子鱷放歸野外。其中,2019年,安徽首次實現揚子鱷規模化放歸,當年野外放歸了120條人工繁育的揚子鱷;2020年,野外放歸揚子鱷達到280條。根據放歸以來的持續監測、調查,並結合最新的衛星定位追蹤數據分析,絕大部分野放揚子鱷已適應野外環境。

冬日的洞庭湖,水面平靜。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宋玉成乘著小船,一路追尋麋鹿的蹤跡。

「快看,麋鹿的腳印還很清晰,鹿群應該就在不遠處。」洲灘近水處,宋玉成有了發現。但眼前的溼地上蘆葦滿布,船行無路,人很難過去。宋玉成不慌不忙,他升起無人機,果然,四五百米外,一個不小的鹿群正在遷徙。

「冬季,是對鹿群進行監測的好時機。」宋玉成說,2015年,保護區內的麋鹿還只有113頭,幾年發展下來,目前已有210多頭。除去為增加遺傳多樣性、從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北京麋鹿苑兩地引入並投放的28頭,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的麋鹿近5年一直以年均17頭左右的數量在增加。

如今,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每年都要聯合嶽陽市森林公安局等單位,對麋鹿集中棲息區域尤其是高水期麋鹿的棲息和遷徙區域開展8次以上的集中巡護。宋玉成要將監測到的麋鹿種群數量、種群特徵、分布區域和遷徙規律等記錄下來,以便更好地掌握麋鹿動態,為科學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將全面落實

「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一度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棲息生境遭到破壞。」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先後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保護行動計劃,組織成立相應物種保護聯盟,推動開展中華鱘「陸—海—陸」接力保種,加大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力度,努力重建長江鱘野外種群。5年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制度不斷健全。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2019年,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部門共同組成的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暨長江禁捕工作協調機制正式運行;2020年底,「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掛牌成立;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行10年禁漁……

近5年的監測顯示,長江部分漁業資源量呈現逐步恢復態勢,長江中遊監利江段四大家魚苗徑流量已由2015年的5.1億尾增至21.9億尾;長江中下遊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十三五」期間,各地共舉辦各類增殖放流活動1.2萬次以上。在長江,5年來共投入增殖放流資金13.42億元,放流水生生物苗種265.51億尾。

目前,除中華鱘外,長江其他珍稀水生生物資源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資源瀕危狀況沒有改變,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久久為功。」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目前,農業農村部正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方案(2021—2025年)》,接下來將結合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相關焦點

  • 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將全面落實,揚子鱷等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
    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核心閱讀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原標題: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核心閱讀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 時刻知道丨長江白鱘滅絕,長江還有哪些瀕臨滅絕的物種?
    白鱘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白鱘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魚類、蝦蟹等。  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 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數量增至15萬隻
    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江白近日在拉薩舉行的「西藏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成就」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年來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15萬隻左右。我國西部的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
  • 在長江裡發現的鱷魚,除了揚子鱷外,還有這些
    鱷魚是冷血爬行動物,環境溫度對其活動影響很大,灣鱷、尼羅鱷和暹羅鱷是熱帶物種,在長江裡無法越冬,要被凍死,就算它們逃到長江裡也掀不起風浪。但還是要堅決打擊違規放生和遺棄寵物的行為,養殖場也要做好防逃逸工作,如果是無法在長江裡生存的動物倒還好說,危害不大,要是那些能夠適應長江環境的物種,進入長江後就可能造成生態災難。
  • 海南這個瀕危物種喜添新成員!種群數量增加到33隻
    海南長臂猿現僅存一個種群,是世界上唯一種群數量不到100隻的靈長類動物,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7年就將其列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之首。
  • 揚子鱷養殖數量近兩萬條,野生的僅百分之一!野化很難嗎?
    豬婆龍上船救恩人由此可見,揚子鱷在我國古代的長江流域是比較常見的物種,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鱷魚,僅僅生活在我國的長江流域,但目前卻是一種瀕危的野生動物,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實際上,在近幾十年裡,我國在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區建立了幾個揚子鱷保護和繁育基地,培育的揚子鱷數量就幾萬條,但為什麼它仍然屬於瀕危物種呢?
  • 可可西裡藏羚羊回遷數量穩步增長
    新華社西寧9月5日電(記者李亞光)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管理處獲悉,隨著三江源生態整體趨好,近年來可可西裡地區藏羚羊回遷數量穩步增長,從側面展示了該物種種群的健康恢復態勢。  藏羚羊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在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等地。
  • 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據悉,海南長臂猿是全球現存數量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目前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名列全球25種瀕危靈長類物種之一。而此次發現海南長臂猿第五個家庭群E群的形成,並擴散到新棲息地近8個月,意味著原棲息地與該新棲息地之間存在擴散通道,棲息地面積在增加,且新棲息地能夠支持海南長臂猿的生存。
  • 頂級物種瀕臨滅絕: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近期,我國長江流域淡水豚類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減少,全流域不足千頭,其數量比「國寶」大熊貓還稀少。   自從2007年長江白鱀豚消失以來,白鱘、鯮魚、擬尖頭鮊、鰣魚等長江珍稀魚類也多年未被發現。
  • 黃河流域現揚子鱷化石,生活在長江下遊的它們,幾萬年前曾經北上
    ;現在發現的揚子鱷均生活在長江下遊;如此說來,華北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揚子鱷,到底是本地生長,還是來自長江流域呢?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個古老的物種發生了哪些變化?這種變化透露出什麼信息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長江江豚 藍鯨等50多個物種保護等級擬升為一級
    三峽晚報訊(全媒記者聶烽)近日,國內多家權威媒體報導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以來第一次大幅度修訂《名錄》,擬新增物種比原先受保護物種總量還多,長江江豚、藍鯨等50多個物種擬升為一級保護。
  • 安徽宣城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再次發現野生揚子鱷
    新華網合肥2月7日電(記者 朱青)記者從安徽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了解到,一隻野生揚子鱷於1月31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新田鎮新田村被發現,這是近幾年來在該地區又一次發現野生揚子鱷的活動痕跡。
  • 鱷魚湖是我國最大的揚子鱷保護基地,被稱之為「活化石」!
    中國鱷魚湖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風光為基調,以揚子鱷為龍頭景點,多種珍稀動物為觀賞主體的公園式旅遊格局。 然而,揚子鱷的野生種群數量這幾年不升反降,在研究中心院內完全野生的揚子鱷僅有49條。另據調查,揚子鱷分布範圍也已縮減到安徽宣城狹小地區,野外數量低於150條,而且正以每年4%至6%的速度下降。
  • 宣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鱷滿為患」
    2012年11月30日 05:46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商報   分享到:   昨天下午,隨著最後一條冬眠揚子鱷被安置進越冬房,在宣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000多條揚子鱷完成越冬轉場。
  • 虎豹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增長
    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成立以來,黑龍江、吉林兩省各責任單位及分局開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試點區域內棲息地質量持續恢復,野生動物生境狀況逐步好轉,東北虎、豹等珍稀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增長。據悉,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每年都會開展此項專項行動,試點期間,各分局共開展反盜獵巡護3.58萬次,巡護面積141.31萬公頃,全面覆蓋了虎、豹及野生動物適宜生境,與試點前相比,巡護次數增長10.28倍,獵套遇見率下降94.55%;組織實施反盜獵專項行動66項,出動人員18.55萬人次,車輛3.95萬臺次,破獲盜獵案件67起,處理違法犯罪分子84人;虎豹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增長
  • 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候鳥種群數量逐年上升
    圖牧吉保護區高峰期鳥類遷徙數量達20餘萬隻。過境候鳥們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到這裡休整,為下一段的遷徙做準備。近日,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在日常監測中發現,遷徙至保護區的候鳥已達到1萬餘只,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600餘只,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1600餘只。近年的監測記錄顯示,遷徙候鳥種群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該保護區已經成為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中轉站,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2015年以來,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2020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春季數量為40餘萬隻,進入秋冬季以來數量已達32萬餘只。觀測記錄鳥類種類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2020年的279種。  古海岸溼地自然保護區(俗稱七裏海溼地)也是我市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 鱷魚的種群現狀是怎樣的呢?
    揚子鱷、中美短吻鼉、南美短吻鱷、亞馬孫鼉、窄吻鱷、尖吻鱷、中介鱷、菲律賓鱷、佩滕鱷,尼羅鱷、恆河鱷、灣鱷、菱斑鱷、暹羅鱷、短吻鱷、馬來鱷、食魚鱷等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是國際性重要保護物種,被《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附錄I名單,禁止其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