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2020-11-26 華夏經緯

  今年10月以來,我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我市,這個數量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

  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進生態治理恢復,強化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改善優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自然環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根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社會普遍關注的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

  野生鳥類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

  市規劃資源局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路紅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相關工作情況。據2014年《天津市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我市共記錄野生動物種類485種,其中鳥類416種。隨著我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經我市遷徙、停歇。天津師範大學專業團隊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共觀測記錄鳥類已達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增加了36種。

  2015年以來,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2020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春季數量為40餘萬隻,進入秋冬季以來數量已達32萬餘只。觀測記錄鳥類種類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2020年的279種。

  古海岸溼地自然保護區(俗稱七裏海溼地)也是我市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觀測到的鳥類數量由幾年前每年20萬—30萬隻,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40萬—50萬隻。鳥類品種由2016年的227種增加到2020年的258種,曾在七裏海溼地消失10餘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近危鳥類重返七裏海溼地。

  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明顯向好

  路紅表示,我市初步建立了以溼地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為主的溼地保護體系,加強濱海溼地保護,積極選劃天津濱海國家海洋自然公園,納入溼地保護體系,溼地自然環境和生態功能逐步恢復。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內有11.3平方公裡的自然資源豐富地區已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北大港和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也列入了國家重要溼地名錄,其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7年我市實施「1+4溼地保護規劃 」以來,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累計完成生態補水5.35億立方米,有水溼地面積由此前的140平方公裡增長到目前的240平方公裡。如今,北大港溼地生態修復成效日益顯現,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過境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

  針對今年候鳥數量大增的情況,11月9日上午,北大港溼地工作人員在南部水循環區域保育放流了10441斤鯽魚苗,以滿足目前逐步增加的鳥類補給需求;七裏海溼地保護區於11月15日下午開展了保育放流,共投放1萬斤魚苗,以便為鳥類提供更為充足的進食環境。

  野生鳥類滯留類型和棲息區域不斷擴展

  由於我市鳥類棲息環境不斷改善,一些鳥類從最初的匆匆過客(旅鳥)到後面選擇留下來越冬或繁殖。2016年至2020年,東方白鸛在北大港溼地成功做巢22個,繁殖幼鳥50餘只。2019年至2020年,北大港溼地越冬滯留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多達1000餘只,雁類等更是高達3萬餘只。

  隨著市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野生鳥類與人們的距離日益拉近。每年有大量的紅嘴鷗在海河城區段越冬,已成為海河一道靚麗新風景;還有連續幾年在市區湖泊中觀察到極危鳥類青頭潛鴨等;我市科研團隊還多次在城區池塘、郊野公園、田間溼地發現赤麻鴨、環頸雉和有著「鳥中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城市公園、居民小區也出現了更多的喜鵲、灰喜鵲、珠頸斑鳩、戴勝、麻雀等野生鳥類,這些變化均展現了我市生態環境的整體提升和人與鳥類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哺乳類野生動物種群逐步恢復

  據介紹,我市哺乳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以食肉目和齧齒目物種為主。在食肉目野生動物方面主要以中小型食肉目物種為主,例如豹貓、豬獾、亞洲狗獾等物種的數量近年來有所增加,活動區域範圍不斷增大。在齧齒目物種方面,數量最多的是松鼠、巖松鼠,近年來區域擴散速度較快,幾乎遍布天津各森林生態系統。在偶蹄目物種方面,經天津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天津薊北山區長達近七年的紅外監測,成功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斑羚的成年和幼體個體,不僅科學證實了天津存在野生斑羚種群,並且有效說明該物種可以在自然環境下成功繁育,種群數量可以維持自然增長。(陳璠 錢進 潘立峰 王麟)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生態宜居|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我市各溼地系統野生動植物種群與數量顯著增加,環境明顯好轉。18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進生態治理恢復,強化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改善優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自然環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根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社會普遍關注的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
  • 野生動物救治電話增多傳遞什麼信號
    近日,江西省林科院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梅嶺山腳成功放飛3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分別是紅角鴞、東方草鴞和白鷳。今年以來,該中心接到全省各地因傷病、受困的野生動物救治求助電話明顯增多,這傳遞了什麼信號?背後有什麼故事?記者對此進行採訪。
  • 中國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兩個月前,仁青巴毛從山上救回這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仁青巴毛的家在三江源地區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巴麥村。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好轉,種群數量逐漸恢復。  仁青巴毛說:「"小拉毛"是被它媽媽遺棄的。我把它抱回家,起初它非常怕人,我白天餵它酸奶,晚上抱著它睡覺。它現在離不開我了,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 江西野生動物救治電話增多傳遞什麼信號?
    近日,省林科院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梅嶺山腳成功放飛3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分別是紅角鴞、東方草鴞和白鷳。今年以來,該中心接到全省各地因傷病、受困的野生動物救治求助電話明顯增多,這傳遞了什麼信號?背後有什麼故事?記者對此進行採訪。經救護康復的天鵝在九江放飛。
  • 高黎貢山西坡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有明顯增加
    新華社電 近日,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由於人類糧食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導致了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報告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
  • 海南坡鹿數量增多 種群逐漸穩定
    駱雲飛 攝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海南省東方市的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在這裡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坡鹿,曾是20世紀世界性瀕臨滅絕物種,如今它們數量逐漸增多,種群逐漸穩定,成為海南綠色生態的一張名片。
  • 大多數有脊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給出不同答案
    據法新社巴黎11月18日報導,科學家們周三說,大多數有脊椎的野生動物——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魚類——的種群數量保持穩定,這一發現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每兩年發布一次的基準報告嚴重不符。
  •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 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怒江金絲猴 供圖冬季,怒江金絲猴活動比較頻繁。怒江金絲猴 供圖怒江金絲猴是繼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之後,得到公認的世界第五種金絲猴,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雲南野生動物種群穩定增長 怒江金絲猴數量增至500隻左右
    中新社昆明1月27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7日從雲南省林業廳獲悉,通過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雲南近年來不斷有新物種和新記錄發現,且野生動物種群呈穩定增長態勢。其中,滇金絲猴由1400隻左右增加到2000隻左右;於2010年底才被發現的怒江金絲猴,也不斷有新種群被發現,種群數量增至500隻左右。
  • 大興安嶺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增長態勢
    其中小猞猁似乎在和大猞猁嬉鬧,因其為獨居動物,3隻猞猁同框非常罕見,極有可能為三口之家。這一發現,讓工作人員驚喜不已。 為有效收集記錄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種群數量、棲息地環境、行為變化等數據,同時為保護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撐,自2014年開始,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在區內陸續安裝近百臺紅外相機。
  • 甘肅省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明顯改善
    &nbsp&nbsp&nbsp&nbsp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壯大&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7月31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7月30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
  •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八千隻 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八千隻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11月6日我國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30多年來,通過加強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加強麋鹿保護,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
  • 天津優化生態環境效果顯現 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大幅增加
    人民網天津11月18日電 (崔新耀)今天上午,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天津市規劃資源局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路紅就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情況進行介紹。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進生態治理恢復,強化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改善優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自然環境,使天津市的野生動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 封面評論|做好「種群調控」,同樣是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一環
    蔣璟璟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一些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野豬屬於保護動物,春拱種、夏毀苗、秋啃果,野豬增多,是生態環境向好、老百姓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的體現,但野豬過多,影響農業生產甚至村民安全。廣東、湖南、安徽、陝西、甘肅、河北等地山區莊稼都不同程度被野豬糟蹋。
  •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八千隻
    30多年來,通過加強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加強麋鹿保護,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近年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棲息地條件明顯改善,瀕危物種拯救與保護工作成效顯著,以麋鹿為代表的我國特有物種種群擴大呈現出良好態勢。
  •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記者今日(11月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我國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目前,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麋鹿原產於我國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溫暖溼潤地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犄角像鹿,頭臉像馬,蹄子像牛,尾巴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
  • 湖北宜昌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 珍稀鳥類數量明顯增加
    調查時拍攝的兩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耳鳶 舒仁慶 攝中新網宜昌1月15日電 (董曉斌 舒仁慶)記者15日從湖北省宜昌市林業和園林局獲悉,在越冬水鳥同步調查中,已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13隻、中華秋沙鴨85隻,宜昌的珍稀鳥類數量明顯增多。
  • 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已超過20萬隻
    從20世紀80年代一度「瀕危」,到如今成為「近危」,幾十年間西藏藏羚羊的種群數量從5萬隻左右增加至20萬隻以上。14年前,嘎瑪邊久成為一名野生動物保護員,每年有近半年的時間需要行走在方圓上百公裡的無人區,察看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和數量,再上報給林業部門,有時也會把受傷的動物帶到救助站。「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政府每月還發給我補助,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嘎瑪邊久說。
  • 靈貓、赤麂、蟒蛇……瀕危野生動物又頻繁現身深圳
    小靈貓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CITES附錄II收錄物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為易危(VU)等級物種。三、豹貓豹貓是貓科食肉動物,棲息生境類型多樣,適應性強,分布廣。該種目前在中國的野外種群數量普遍不高,在香港被列為罕見物種。豹貓是深圳最常見野生動物,遍布深圳的自然生態系和部分城市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