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林科院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梅嶺山腳成功放飛3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分別是紅角鴞、東方草鴞和白鷳。今年以來,該中心接到全省各地因傷病、受困的野生動物救治求助電話明顯增多,這傳遞了什麼信號?背後有什麼故事?記者對此進行採訪。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動物種群增多
「這是我中心今年第8次放飛救護的野生動物了,累計已放飛12隻。1至4月,中心共接收野生動物11種26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隻,為東方白鸛,還有白鷳、東方草鴞、紅角鴞、領角鴞、普通鵟、鳳頭鷹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省林科院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主任汪志如說,中心今年接收的動物種類、數量較往年同期均明顯增加,接到救治求助的電話也明顯增多,但因沒有關大型猛禽的籠舍,以及野生動物救護原則為「及時、就地、就近、科學」,因此中心接到電話都會先問清動物現狀,再指導救護,並建議就地放飛。
汪志如說起了一個小故事。4月下旬,九江市修水縣林業局來電,詢問一隻受傷獼猴是不是送來中心救護。「獼猴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很頑皮。我們曾給金谿縣送來的一隻手掌被夾斷的獼猴包紮,可它一到籠舍就撕掉膠帶並舔舐傷口。我們固定其四肢後,它故伎重演。」鑑於路途遙遠,汪志如建議就地為獼猴包紮並放歸野外。「類似這樣的求助電話今年特別多,我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好幾個。」
南昌市野保局工作人員王佳明與汪志如有著同樣感受,他負責接收城區「求救」的動物。「今年城區野生動物多了許多。我平時一周接一兩次野生動物,可現在很忙,有時一天接2至3次。就在三天前,我還一天跑了兩個地方接貓頭鷹。」王佳明告訴記者,3月20日、24日、25日,他分別接到赤狐1隻,普通鸕鷀3隻、1隻。「其中有3隻鸕鷀落在艾溪湖邊一家商場飛不出去,我第一次接到這樣的求助。它們可能把商場玻璃當成水面,結果撞暈了飛不出來。」
「受益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全省野生動物種群增長明顯,『出鏡率』較高。」江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李言闊表示,「通過安裝在桃紅嶺、九嶺山、齊雲山、馬頭山、九連山等各級各類保護區內的紅外線監測,我們發現,去年以來,領角鴞、白鷳、黃麂等種群增長迅速,時有出沒。」
江西野生動物救護體系還需完善
據了解,省林科院放飛的紅角鴞是南昌市民發現並送至中心的,接收時沒有明顯外傷,體能虛弱,不能正常飛行;東方草鴞系高安一農戶在菜地撿到;白鷳由灣裡區群眾轉送中心。「我們梳理了接收表發現,近年來由森林公安查獲送來的野生動物比較少,多是各地群眾自發將傷病野生動物送來,這說明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明顯增強。」汪志如告訴記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禁食並依法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也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省堅持了數十年的生態建設,讓森林覆蓋率從此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63.1%,蓄積的生態力量久久為功,呈現的生態功能也在恢復,加之人類保護的力度增強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不斷擴大,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自然增長並外擴。」省林業局野保處副處長俞長好認為,近日武寧縣出現3隻猴子「佔領」一所小學的事例就是證明。人們發現野生動物,可以用相機或望遠鏡遠觀,但建議不要直接「上手」,防範一些人畜共患的病毒,更不可人為幹擾它們的日常生活。
「全省野生動物救護體系還需完善。當前,全省100個縣(市、區)都建了野保站,但一般只有1至2名工作人員,且基本沒有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點),這與不斷增長的野生動物數量不匹配,才會出現野生動物救護無門的情況。」李言闊建議,各地野保站應因地制宜開展野生動物救護工作,比如和當地養殖企業、獸醫站、動物園加強合作,讓野生動物得到最快、最近的救治,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貢獻力量。(記者 楊碧玉)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