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汽車」的概念不斷演變,伴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推廣,智能駕駛正悄然改變人們的出行體驗。今年4月初出臺的《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型移動出行」,是上海發展在線新經濟的12個重點領域之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在線技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新型移動出行的新趨勢、新鏈路、新模式逐漸清晰。
在北鬥導航的幫助下,「擎天柱」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
1 「擎天柱」領銜智能駕駛
擁有L4級全自動駕駛水平,會一次性精準停車,還能與同伴近距離列隊行駛——上汽集團有一批智能駕駛重型卡車,融合5G、人工智慧、V2X(車聯通訊)等先進技術,個個都像「擎天柱」。
當它們以60公裡/小時的車速排隊駛過東海大橋,彼此相距僅20米,以往由人工駕駛過橋,重卡的安全間距約150米,大橋通行能力明顯提升;當它們進入貨櫃堆場後,停車一次到位的成功率100%,而以往,即便是老司機,也容易開過頭,再倒車,影響裝卸效率。
進入堆場後,智能重卡停車精準到位
智能重卡停車一次到位的成功率100%
上汽智能重卡在東海大橋上列隊行駛
這批智能重卡去年獲得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牌照,上崗半年多,已在洋山深水港實現小批量示範運行,全年預計可運輸2萬個標準貨櫃。
從上海深水港物流園出發,經東海大橋到洋山碼頭,來回72公裡物流環線,涵蓋普通道路、高速公路、碼頭、堆場等場景,經常迎接7級以上大風的考驗。「擎天柱」們要實現精確定位、停車和列隊行駛,難度相當大。橋上多雨多霧,外加海面光線反射,會干擾車輛感知系統;縮短間距,又降低了系統容錯率,細微失誤就可能威脅車輛安全。
攻克難關的一大功臣,是精準位置服務企業「千尋位置」的智能駕駛專有服務FindAUTO。「基於北鬥衛星定位和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可提供釐米級定位、視覺雷射感知系統和高精度地圖,幫助智能重卡在15秒內一次停到位,且不受氣候、光源等影響,保障複雜環境下的行駛安全。」千尋位置智能駕駛架構方案經理韓清華解釋。
有「擎天柱」領銜,港區作業和通行效率、環保及安全水平都大大提高,上汽集團未來還將在洋山港投入更多智能重卡。智能駕駛代表了在線移動出行的「新趨勢」——逐步量產的智能汽車,和越來越多自動駕駛道路、園區、港區一起,助力中國「新基建」,推動智能駕駛全產業加速發展。
2 「北鬥星」精準時空定位
在港區、礦山等特定場景,千尋位置及其背後的北鬥導航,幫助「擎天柱」越變越聰明。而在整車功能實現、封閉環境測試場、開放環境示範區等應用場景,也出現了不少解決方案。
就在6月17日,千尋位置與廣汽新能源聯合宣布,全球首款北鬥高精度定位智能車型上市,定位精度達釐米級,不受視線遮擋、惡劣氣候等因素幹擾,緊急制動預警、前向碰撞預警等安全功能升級。今年內,6款搭載FindAUTO服務的車型將陸續量產上市。
面向封閉道路測試區,千尋位置建設「車、路、雲、圖」一體的「V2X+北鬥」高精度示範系統,為智能駕駛測試平臺提供「數據採集、仿真注入、協同控制、測評分析」等多項功能。
這些功能的實現,都有賴於即將完成全球組網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鬥全球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近期將發射。屆時,在地球任何地方,都可享受到北鬥導航、定位、授時服務。從2017年11月5日北鬥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一箭雙星」發射成功以來,3年內已發17箭29星,連戰連捷。
天上的「北鬥星」如何落地,服務地面各類應用場景?2015年誕生於上海的千尋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基於北鬥衛星的基礎定位數據,我們在全國建了2600多座地基增強站,運用自主研發的時空智能算法,推進北鬥應用落地,為數億用戶提供釐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等服務。」千尋位置CEO陳金培介紹,北鬥不僅是衛星導航系統,也是智能綜合時空服務體系。「在數字時代,『時空智能』是一項關鍵能力,每臺智能設備都必須具備對時間與空間的高解析度感知。」
上月,千尋位置宣布升級智能駕駛戰略,將建設嚴格高效的測試標準、安全可靠的道路環境,推進車路協同,保障智能駕駛量產應用。隨著北鬥系統全球組網,北鬥應用和產業鏈日趨成熟,與智能交通領域密切融合。以北鬥導航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服務,成為移動出行的「新鏈路」。
3 「三步走」聚焦集約模式
充分利用集約化在線平臺,是移動出行運營的「新模式」。市經信委透露,上海為集約化移動出行制定了「三步走」戰略:
●2021年前,聚焦網約車運營,為用戶提供穩定的運力保障和更好的服務體驗,5年內力爭投放100萬輛;
●2021年至2025年,穩步拓展衍生業務,構建出行生態,在智能充電、維修保養、融資租賃等領域開展合作;
●從2025年起,致力於成為智慧出行的引領者和智慧城市的推動者。
通過深度應用車聯網等創新技術,集約化在線平臺可以全面保障出行安全和乘車體驗,還能通過精準數據、邊緣計算和不斷完善的算法,提升移動出行的智能化水平和運營效率。
比如,滴滴出行在2016年就組建了自動駕駛團隊,2019年8月升級為獨立公司,擁有高精地圖、感知、行為預測、規劃與控制、基礎設施與仿真、數據標註、問題診斷、車輛改裝、雲控與車聯網、車路協同、信息安全等多個專業團隊。
滴滴近日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將加大研發與測試投入,加深產業合作,推進在特定區域開展自動駕駛載人應用,並適時推動載人測試在上海落地,提升出行安全和效率。這也是國內自動駕駛公司獲得的單筆最大融資。
獲得資金支持後,滴滴將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及人工智慧技術等方面增加投入,探索區域落地,助力「新基建」發展;同時加深與汽車上下遊產業合作,加快自動駕駛量產進程。除自建測試車隊外,自動駕駛公司計劃把此前累積的海量出行數據用於仿真測試,突破實地測試數據量的瓶頸。目前,滴滴已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獲得路測資格,並取得了上海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牌照。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曹 剛
圖 片 |上汽集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