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醫療服務行業對社會資本逐步開放過程中的重要項目。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曾親自出席該項目的奠基儀式,項目進程中上海市政府也大力支持,幫其破解難關。整個行業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項目十分關注,希望這支由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辛樹林這位嫻熟的項目人領銜,與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深度合作的團隊,能打造一個社會資本辦醫的經典案例。
今年7月,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意,時任醫院管理處處長的張澄宇受聘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一職,這似乎預示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戰略合作進一步加深。至此,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核心管理團隊的組建基本完成,預計明年2月正式開張營業。
近日,張澄宇院長接受了健康界的獨家專訪,在介紹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籌備進程之餘,也分享了自己職業發展的寶貴心得。
上海交大醫院系統與社會資本辦醫探索深度合作之路
健康界:當時是什麼機緣讓您離開醫院管理處處長的崗位,出任社會辦醫療機構的院長呢?
張澄宇:我和這個項目還是很有緣分的。三年前,我剛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調到交通大學醫學院擔任醫院管理處處長時,恰逢上海市政府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之際。市領導前瞻性地提出了「發展上海現代醫療服務業」的戰略構想,並且希望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擁有的優質醫療資源能夠對口到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我有幸全程參與了這項工程從理念到建設的整個過程,也了解到了很多先進理念。
近兩年多以來,參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籌建成為我工作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先後參與了中心前期論證、運行模式設計,以及建築設計、選址、基建等一系列工作。目前,中心進入了創建的關鍵時期,所以需要更多懂得醫療管理、做過醫院核心運作的人員加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既是我們交大醫學院積極參與城市轉型發展和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又是進一步了解、全方位參與建設一個全新服務模式醫院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我個人也十分有興趣,所以就來了。
健康界:交通大學醫學院及其醫院體系當初為什麼積極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合作?
張澄宇:為了支持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建設,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推動下,三年前,上海交大醫學院與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籤署了合作共建「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協議。難能可貴的是,合作雙方均不是簡單地出於各自的、短期的、經濟效益的考慮。尤其是我們上海交大醫學院是希望在政府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過程中有所作為,這並不是唱高調,而是有實際的動因。
因為,上海交大醫學院及其下屬公立醫院必須要未雨綢繆,對未來私立醫院,尤其是體現現代醫療服務業特徵、與發達國家醫療服務模式接軌的醫院可能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市場衝擊有所準備。例如,此類私立醫院可能會憑藉良好的執業環境和誘人的高薪,吸引公立醫院的專家前來執業。這種可能性提醒公立醫療機構應主動地去思考,主動地去尋找應對之策,不然以後就會很被動。所以為了公立醫院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創造高級醫學人才的良好職業環境,上海交大醫學院有必要去探尋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促進公立醫院順利地轉型發展,這才是上海交大醫學院積極參與合作的根本原因。
在國外的實踐中就有成功的範例。在20年前,新加坡的醫生也都是在公立醫院體系內,基本不流動。後來,民營機構逐步發展起來,政府也覺得應該支持民營醫療的發展,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同時,公立醫院為了能夠吸引或留住優秀醫學人才,並非簡單地把他圈起來,而是想辦法為其合理流動主動創新工作模式,與專家約定好在本機構外執業的有限工作時間和範疇,使其既能保證絕大部分時間在公立醫院工作,最大限度地服務於基本醫療為前提,也能合理合法地在其他醫療機構完成執業活動,並獲得遠高於公立醫院支付的經濟回報。只有這樣,好的人才才能真正留在大的公立醫院裡。
健康界:您的加入是不是會加深交大體系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合作?
張澄宇:光憑個人的力量在合作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的工作是基於上海交大和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之間的戰略合作。合作的進展和升華主要取決於上海交大醫學院及其下屬醫院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在機構層面的戰略互動。我主要的作用是使溝通更順暢,落實更具體,工作更高效。
健康界:您是否希望借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這個平臺去實踐一些您在醫院管理上的想法和理念?
張澄宇:個人的想法和實踐的機會當然是有的,但需要和環境條件相適應。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創新首先要符合三個大前提:符合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規律;符合企業運行的經營規律;符合醫學進步的基本規律。同時,還要兼容並取各方所長,即要尊重投資方的要求;又要融合新加坡百匯集團在醫院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標準化管理模式,還要結合好本地醫療市場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更要融入醫學人文關懷等文化元素,不斷創造和創新,才有可能有所作為。
專業團隊+優勢資源 希望在高起點上打造新模式
健康界:現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團隊建設到了哪一步?
張澄宇:項目現在總共已經有百餘人到崗或計劃到崗。到崗的人基本上都是中高級的管理人員,他們將負責籌建工作。醫生,護士也正在開始籤訂勞動合同了,他們也將在開業前2-3個月到崗,並接受培訓。
人員團隊的職業素養比我預想的要樂觀。拿院長團隊來說,除了我之外還有三位院長,一位是長期在希爾頓集團擔任酒店總經理的郭建軍先生,他將把酒店運作模式帶入醫院運營;一位是來自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的護理院長溫秋梅女士,她將負責對全院護士進行垂直化管理;第三位是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的原醫療院長繆曉輝教授,他將出任醫療院長一職,全面負責醫療運作和學科建設。
健康界:您認為醫院團隊建設過程中最主要的挑戰是什麼?
張澄宇: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把這些職業經歷不同,專業知識背景各異的精英分子組建成一個精英團隊,協調大家有秩序地為醫院的建設添磚加瓦,使這些磚和瓦牢固地粘合成一個整體,還要協調美觀。
有的時候,團隊內部也會有理念上的衝突,我覺得是好事,有理念的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關鍵在於管理者能將對衝之力轉化為提升質量的工作合力,這樣才能走通「博採眾長、兼容並取、求同存異、自成一體」的特色化發展之路。
健康界:與百匯醫療的合作推進如何?
張澄宇:託管在其他行業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管理模式,比如酒店業。我們也希望藉此摸索出一套適用於社會資本醫院的託管體系。
現在看來,與百匯醫療的合作主要有幾個部分:醫院建設中百匯參與設計,建成後按照百匯標準驗收;百匯將派出人員出任護理院長一職;醫院運營時按照百匯標準化流程執行;引入百匯在商業醫療保險上的資源。
現在每周的醫院高層例會百匯集團都會派人參加,醫院投入運營前除了政府需要驗收外,百匯集團也會做驗收,以保證在硬體上達到他們的標準。百匯集團也向醫院提供了他們總結出的醫院運行標準化流程,現在我們正在做這個模板的本地化完善。我們希望藉助百匯的這套標準化的運作模式,讓醫院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商業醫療保險我們正在一家家的談,很多百匯的資源是可以直接引入的。
剝離特需是東風 開拓市場還要靠自己
健康界:現在上海的公立醫院特需剝離進展如何?
張澄宇:為了讓公立醫院更好地體現其公益性,上海市政府領導在幾年前就提出要逐步剝離公立醫院的特需醫療服務,政府也在積極調整對特需醫療服務的政策。上海去年完成了郊區三級醫院建設,即「5+3+1」工程,新建的四所三級醫院中都不開設特需病房。同時,市政府對公立醫院中特需醫療的價格採取了一定的控制,對現有特需醫療的規模有嚴格的把關,公立醫院開展特需醫療的準入現在也相當嚴格,所以政府導向已經非常明確了。
公立醫院特需醫療服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並逐步發展起來的。當然,要把特需醫療服務從公立醫院中剝離出去肯定也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時,不同層次的就醫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一下子剝離的話,誰來向市場提供高端的醫療服務?
因此,政府在限制公立醫院發展特需醫療的同時,也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從事現代醫療服務業。有了現代醫療服務業的平臺以後,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就醫需求,也就逐漸分流了市場對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需求,為公立醫院特需服務剝離和更好地體現公益性創造條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動態平衡的發展過程。
健康界:這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是一個發展機遇嗎?
張澄宇:從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角度講,政府要剝離公立醫院的特需醫療服務當然對我們是利好的,但是,作為一個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作為一個企業,我們不能等待、依賴政府的政策,而是要去主動尋找市場、開發產品、提升質量,以質量和服務取勝,吸引目標客戶,才能最終屹立於充分競爭的醫療市場中。
政府履行的主要職能不是簡單地去扶持我們一家醫院,而是通過制定政策,打破體制機制上的壁壘,重構醫療資源載體的行業布局,才能真正地盤活資源存量,激活市場。
健康界:在這種大背景下,未來私立醫院這個版塊是否會出現競爭?
張澄宇:雖然目前社會舉辦的符合現代醫療服務業特點的大型醫院鳳毛麟角,同類型機構間的競爭遠未達到白日化的程度,但我認為以後的競爭將會很激烈。因為,從當今的資本市場的角度而言,均非常看好國內的高端醫療市場。一旦資本湧入,高質量的現代醫療服務行業將迅速地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競爭也會隨之而來。預計在5年之後,競爭會日趨激烈;在未來10年左右,一批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私立醫院可能會面臨洗牌調整。
勝任現代私立醫院工作的職業院長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珍稀動物」
健康界:能勝任私立醫院管理職務的人才缺失是否會是行業發展的瓶頸?如何去應對?
張澄宇:現在市場上具備流動性的「職業院長」數量極其有限。原因有二:第一,在大學和專業研究生教育領域,醫院管理尚未形成強大的學科專業,無法培養出大批量的初級醫院管理者;在職業階段,也缺乏針對高級醫院管理者的上崗培訓和資質認證,所以難以打造出足夠的高素養的人才隊伍。第二,現有的優秀醫院管理者大都是在事業單位的公立醫院中工作,其身份是國家的幹部,體制內的人員極少有可能在市場上流動的。就算他們流入市場,作為非營利性公立醫院的院長適應私立營利性機構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一個轉型的過程。所以,我以為現有的專業化醫院管理人才的匱乏將是制約現代醫療服務業發展的人才瓶頸之一,短期內難以破解。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認為要突破這個瓶頸現在有兩件事是可以做的。第一,醫院要積極儲備有市場意識的管理人才。在我過去的工作經歷中,醫院提供了我系統化學習管理知識的機會;安排我在醫院管理的各個崗位輪訓;還選派到國外醫院進行培訓進修;並選拔我到醫院和社會資本共同興辦的醫療管理公司出任高管……這些經歷都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市場化運營的理念和方法,管理經驗不斷豐富。所以,我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能夠相對較快地進入角色。當然,不是所有的公立醫療機構都會系統地去培養管理幹部,我也是機緣巧合才有這樣一段有益的經歷。
第二件可以做的事是讓不同能力結構的人組成團隊。如果既熟知醫療行業國情又懂得市場化運作的人一時找不到,那就去找不同領域的專家,想辦法把他們組合起來。
健康界:您當年為什麼選擇去讀MBA?
張澄宇:這個選擇得益於我當時的領導,他認為我有做好一名醫院管理者的潛質,就給了我一些職業規劃的建議。他認為當時的我在知識結構上欠缺一些系統化的培訓,所以建議我讀MBA。現在看來,我基本上是按照他當時的職業規劃描繪在走。
健康界:回頭看您的職業化發展路徑,您如何總結?
張澄宇:我認為方向永遠比方法更重要。所謂「方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你個人的發展戰略。要先弄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多少的能力,你的資源能夠做成什麼樣的事,然後客觀評價一下環境,看看什麼樣的目標比較合適自己,最後就是對這個目標做一個戰略規劃,並一步一步地去落實。這包括系統化的學習,實踐經驗的積累,到不同崗位輪崗,去爭取不同的資源等等,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的。
當然,在職業生涯戰略規劃以外,還要修煉好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磨礪自己的人品操守,認真做事,實在做人。將來某一天,回顧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盡力去做了,既有奮鬥中的艱辛,還有成功後的喜悅,更有與你同行的夥伴,此生足矣。
張澄宇簡介:
張澄宇先生1993年畢業於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03年獲得同濟大學MBA學位後,分別在美國德州貝勒醫學院、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管理培訓,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院管理處處長、上海交通大學醫院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醫學創新基金會副理事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助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執行院長、崇明上海新華泛亞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等職務。2013年7月起,張澄宇先生出任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