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天下一家親
泉州網9月2日訊(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蘇歆悅 文/圖)古代,在通往安海後庫陳氏家廟的道路上有5座牌樓,這牌樓群比肩接踵,氣勢浩蕩。可惜的是,由於歷史久遠、歲月更迭之故,如今僅餘「飛錢裡」和「接官亭」。不過,後庫陳氏家廟精雕細琢,依舊是先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後庫陳氏家廟雖經歷代重建重修,仍保持明清建築風貌。「飛錢傳芳」 奉為堂號
今年年初,晉江安海後庫陳氏家廟正式舉行「中國望族名祠」上匾儀式,這是晉江首個獲此殊榮的宗祠。為了了解這座祠堂的與眾不同之處,記者日前趕往安海後庫村進行調查。
晉江安海後庫村,位於晉江歷史文化古鎮、閩南商貿重鎮安海鎮的東側。早期,後庫村南面有對外通商港口及碼頭,是歷史上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址遺蹟之一。據後庫陳氏家廟文管員陳建興介紹,後庫陳氏入閩始祖陳鄙公系河南光州府固始縣人,於唐末五代時隨王審知入閩,初居泉州,後移仙遊。傳至八世孫陳可大,為宋政和二年進士、賜緋金紫魚袋,任廣東肇慶郡守。可大之次子陳仲珪,授朝奉郎,任福建同安知縣,自仙遊遷居安平(即現安海)鰲山境,成為後庫村陳氏肇基祖。
「安平飛錢陳氏牌坊景觀」圖上有牌樓的手繪圖。
據族譜記載,陳仲珪的祖父陳汝器娶寶文閣待制少保朱紱之女。朱氏在仙遊,賢德好施,創辦公益,修路造橋,救災賑濟。傳說她的善良感動天地,因而上天兩度飛錢滿室。因此傳說,並為彪炳先祖善舉,後世以「錢庫」為派系,以「飛錢」為族名,世稱為「飛錢陳」。飛錢陳氏以「飛錢傳芳」為堂號。朱氏相夫教子,把三個兒子教育培養成材:長子陳可行官居國子監丞,次子陳可久官武舉秉議郎,三子陳可大賜進士第,官朝散累贈大夫,官至廣東肇慶郡守。朱氏成為飛錢陳氏的「四大賢母」之一,俗稱「飛錢媽」。
陳氏家廟建築精雕細琢古有牌樓群比肩接踵
來到後庫之地,在鬧市的一處市場背後,我們見到一座高大的牌樓,上書「飛錢裡」三字。在「飛錢裡」牌樓之後,更有一座「接官亭」。據陳建興所述,古代在這條通往後庫陳氏家廟的道路上原有5座牌樓,依次為「忠節高風」、「飛錢裡」、「怡興宅」、「抱福廬」、「樂滿居」。這牌樓群比肩接踵,氣勢浩蕩。只可惜,由於歷史久遠、歲月更迭之故,現在僅餘「飛錢裡」牌樓和「接官亭」,而「接官亭」其實就是「怡興宅」,又稱「儀門」。
「『飛錢裡』牌樓原為明代建築,清初遷界被毀,現建築為2014年按清代制式重建的。」陳建興說道,「元末至明清期間,後庫人才輩出,出現不少進士、舉人、監生等,與朝廷及外界官員來往多了。為此,後庫陳氏在坊路上建造一座石柱木屋架的『接官亭』,用於迎送官員。該亭20世紀40年代毀於颱風之虐,現在看到的這座是2008年按清代制式重建的。」
近年重新翻印的清乾隆版《飛錢陳氏族譜》。在飛錢接官亭前有一塊重修碑記,只見上面的文字載曰:「……故老舊雲,斯時家廟東側坊路建五道門,即(忠節高風)青石坊、飛錢裡牌樓、怡興宅儀門(接官亭)、抱福廬、樂滿居,作為奉接朝廷聖旨、迎送文武官員之所。凡儀仗到此,均遵禮制落轎下馬,更換冠服,以致敬重,千古傳為美談也……」
在「飛錢裡」牌樓附近的一間老年人活動室中,記者還意外發現牆上貼著一張「安平飛錢陳氏牌坊景觀」圖,裡面援引明代《泉郡晉南地名探源 宗祠考》卷十五之四十八《飛錢陳氏家廟》中的文字,對這古代5座牌樓有較詳細的外觀描述,圖中還有「牌坊景觀」的立面手繪圖案。
「百鼠窗」蘊含美好祝福
「父子承恩」凝聚忠義
繞過「接官亭」,沒走多遠就見一座巍峨祠堂屹立眼前,這就是著名的後庫陳氏家廟了。後庫陳氏家廟,最初由宋末的陳氏講學堂改建而來,迄今700多年,歷代經歷多次重建重修: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建;明景泰五年(1454年),後庫九世陳媽生捐銀重建;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陳廷詩捐俸延工鼎新擴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被焚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聯捷進士陳鎮峰捐俸倡首重建;1930年鄉賢陳烈情等人倡首重修。上世紀60至80年代,祠堂被用為糧庫。1989年重修。現存建築為明清規制。
後庫陳氏家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為木石結構建築,遞分三進,由外埕、內埕、東西埕門、山門、天井、大廳、東西護厝和後落組成。
大門面闊五間,三通大門,進深三間。歇山式屋面,屋頂作雙坡面燕尾脊,橙瓦綠剪邊。大門口有對聯「北倚靈山居福地;錢富民殷世澤長」,對看堵上亦有聯「行著二難宗風猶在;錢飛兩度祖德長昭」。而據介紹,在門面塌壽間內,還有獨特的鏤空木雕窗「百鼠窗」,意寓百子千孫的意思。整座宗祠木雕、石雕極為精緻,垂花、雀替、窗欞等均為細木鏤雕。大門和正廳沿用大量明代石構件。「正廳的古柱石名為『八面五福圖』,八個面皆有浮雕圖案,極為罕見。」陳建興道。後殿即祀殿,設龕供祀祖宗先賢,供奉重華舜帝為太始祖。祠堂高懸有「父子承恩」「德深澤遠」「積善飛錢」 「進士」、「解元」 「文魁」「武魁」等匾額。
家廟前的圍牆出磚入石
據陳氏族人陳燦源先生介紹,「父子承恩」匾是紀念飛錢陳氏忠烈陳志統及其兒子陳堯則的。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為抗擊元兵,陳志統與陳堯則隨南宋大臣陸秀夫等擁護南宋幼主轉戰閩粵,後隨南宋幼主趙昺於廣東崖山投江捐軀。明洪武七年(1374年)仲春,洪武帝追諡宋故忠烈陳志統陳堯則父子「忠節高風」,御匾牌樓立於安平,並御挽曰:「往事昭昭長傳宇內;精忠耿耿猶在人間。」這是原先立於村口的五座石坊牌樓的第一座。雖然現在「忠節高風」青石坊已湮沒,但這塊「父子承恩」匾卻一直流存了下來。
後庫村陳氏族人自陳仲珪公以來,賢才輩出,其中二世祖陳概公,字安榮,任德化縣知縣;陳樞公,字安發,任長樂縣知縣;三世祖陳怘公,字志統,任浙江金華知府;明萬曆乙丑科進士陳廷詩公,官授刑部郎中;明萬曆庚戌科進士陳應春公,官授戶部主使,任雲南按察副使,等等。「飛錢陳氏向來以熱心公益著稱,不僅古代如此,現代亦如是,旅港鄉賢陳永建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以來,他累計為安海公益慈善事業捐款超過8000萬元,這些錢大部分用於家鄉的教育事業。」陳燦源高興地說道。
正廳的古柱石名為「八面五福圖」,八面皆有浮雕圖案。對臺商貿名人輩出
今年4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蔡幹豪、福建省開閩姓氏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庚、福建省文管會文物鑑定中心研究員黃華等專家曾到安海後庫對陳氏家廟進行實地考察。他們在考察報告中稱,後庫陳氏家廟雖經歷代重建重修,仍保持明清建築風貌,保存(沿用)了大量明代建築構件。「整座建築木雕、石雕極為精緻,這在我省宗祠建築裡是不可多得的。這是飛錢陳氏先祖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值得好好保護和傳承。」
蔡幹豪等專家還對明清時期後庫陳氏在對臺通商貿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予以讚賞和肯定。據幾位專家的調查,安海(古稱安平)在宋代就設有火船塢渡頭、中山港渡頭、金厝渡頭、水心亭港古渡頭,海外貿易昌盛。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後庫陳氏六世祖陳元麟在泉州開闢「泉州五堡港口」,設立碼頭進行對臺商貿。造船業及對臺商貿的興盛,帶動部分族人遷居至泉州府的「五堡」並從事各種對臺商貿;另一方面,後庫村裡的陳氏族人,利用天時地利,依託「火船塢渡頭」「中山港渡頭」兩個碼頭的優勢,開設商行把大陸的土特產、陶瓷、棉布等運銷臺灣,再從臺灣帶回大米、糖、乾果、水果、棉布等農產品,以及建材和日常必需品,形成兩岸貨物互相流通之局面。
「接官亭」是2008年按清代制式重建。
據後庫族譜記載,明清時期開設商行從事對臺貿易較有代表性的後庫村人有:陳啟棟(泉利商行)、陳珠盤(源興商行)、陳佑勸(明記商行)、陳啟栽(聚興商行)、陳永元(建安商行)、陳永經(泉發商行)、陳佑概(聯興乾果行)等。這幾位後庫商人在當時享有較高聲譽,而商行在海峽間的生意,也帶動一些陳氏族人遷臺定居。
陳建興在向記者介紹「接官亭」重修碑記。
據後庫村村民組長陳永所介紹,粗略統計,目前在臺灣的後庫陳氏族人有2000餘人,主要分布在臺北市、鳳山市等地。日前,在臺灣成立長達42年的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派團前來安海後庫參觀訪問,與後庫陳氏共憶祖德敘宗誼,同築兩岸一家親。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會長陳正德稱,兩岸陳氏一家親,他們非常高興此行回鄉能見到這麼多的家鄉宗親,以後還將經常來。據悉,如今每年回後庫尋根謁祖、對接族譜、經商貿易的臺胞,絡繹不絕。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