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明朝最大懸案,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2021-01-08 三味新知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導讀

明朝史上第一懸案,建文帝朱允炆究竟結局如何?

職場逆襲的典型案例,七品小官楊榮一句話改變命運……

/欄目主理人/ 邵聖懿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今天繼續來講永樂大帝朱棣,接著上期的結尾講。

靖難之役的起兵造反,朱棣經過三年從北平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城下,李景隆最後開金川門迎降。這樣在1402年的時候,靖難之役在軍事上就結束了,因為朱棣破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雖然軍事上這一仗打完了,但是對於朱棣來說,想要登基成為皇帝,對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其實這個鬥爭才真正的剛剛開始,挑戰還在前面。

01 明朝第一懸案,朱允炆去哪了?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現任皇帝建文帝你打算怎麼辦?因為你是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我幫你皇帝清除身邊這些讒臣,以這樣的名頭來起兵的,這說得過去。你現在破了南京城,你怎麼辦?

當時朱棣的做法是破城之後對皇宮圍而不攻,這應該是他一個如意算盤。因為他覺得圍而不攻,我就給你朱允炆兩個選擇:第一個,你要麼出皇宮投降,那我就把你抓起來、軟禁起來,我有各種辦法、各種理由可以取而代之;第二種可能,你朱允炆如果真的是硬骨頭,你有氣節的話,我把你首都都破了,你自裁,這皇帝自殺殉國了!這國不可一日無君啊,這樣我朱棣就有理由取而代之了。

朱棣如意算盤打得很好,但是沒想到指揮打仗、政治手腕都很弱的朱允炆這一下做出了一個讓朱棣出乎意料的選擇,他沒按套路出牌。他點了一把大火燒了皇宮,這一把大火直接造成明朝歷史上最大的懸案沒有之一,就是建文帝下落不明了。

朱允炆自焚(劇照)

為什麼說是個懸案呢?因為關於這件事兒,各個版本的歷史書寫的說的都不一樣。同樣一件事,大家描繪完全不同,那就一定有人在說謊,這毫無疑問。所以這就是歷史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歷史,大家別覺得史書寫的一定都是真實的,每個寫史書的人他有不同的立場、代表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目的在裡邊,所以就會造成史書當中有些「事實」,它完全是偏離歷史真相的。

02 三個版本故事,哪個更靠譜?

比如就這件事上,在朱棣統治的永樂年間寫的史書,關於這件事的描繪是建文帝放火自焚,死於這場大火。而朱棣聽到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死於大火,痛哭流涕說:賢侄,我就是來幫你清除讒臣,來幫你穩固江山統治,你怎麼能做出這樣不理智的事情來呢?這是朱棣統治時期那些史官們寫的。

民間的版本呢,像清朝有一本叫《明史紀事本末》當中寫的版本就非常像小說了。說的是當燕軍圍困皇宮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太監告訴朱允炆說,「皇上!先帝留下了錦囊。」結果打開錦囊寶盒一看,其中有和尚用的袈裟、度牒、僧袍僧衣、僧帽都準備好了,還有十兩白金,還指明了逃亡路線。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打扮成和尚,最終逃出生天。

這故事怎麼聽怎麼像是個小說,而且應該是一個電視劇特別好的劇本,因為細節描繪的太過傳奇了,反而降低了它的可信度。

另外一個版本相對是比較客觀的,是清朝寫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官修的正史。是這麼寫這一段,叫「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葬之。」也就是說大火燒起來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了,燕王朱棣讓太監把朱允炆和他皇后的遺體從火場當中找出來,過幾天埋葬了。

《明史》中關於建文帝的記載

大家聽到這可能會覺得,這有點前後自相矛盾了,前面說朱允炆下落不明,後邊說朱棣把他的遺體找出來,又過幾天埋葬。其實這前後一點都不矛盾,這前後你要把它分開來看。前面說的是建文帝在大火當中下落不明了,這是第一個事實,沒有問題;後邊說的是朱棣讓太監把建文帝的遺體從火場當中找出來並且下葬了,這也是個事實,也沒有問題。其實解開這個矛盾的要素,就在於朱棣讓人找出來的遺體到底是不是建文帝?

朱棣(劇照)

你想大火燒完之後面目全非,本來就難以辨認,另外當時現場有誰?一是朱棣的燕軍將領就是他的部隊;第二個,宮中的太監。在那種情況底下,朱棣指鹿為馬,說這是建文帝的遺體他就是。而且你得考慮朱棣當時的現實情況——他想篡位,想取而代之,必須要把之前的皇帝建文帝死死的攥在手裡,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麼軟禁起來,要麼就把他幹掉。

你絕對不能說建文帝失蹤了,在失蹤的情況底下你得找啊!失蹤了你憑什麼朱棣自己取而代之?那你就是摘不掉帽子的篡逆了,這是朱棣是斷然不敢做的。所以咬死建文帝已經死於這場大火,並且我已經把他下葬了,這是對於朱棣來講最現實、也是最符合他訴求的一個選擇。

朱棣(劇照)

因此綜合來看,到清代官修的正史《明史》對於這件事情的描述還是比較客觀的,而且這個說法也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就是建文帝在這場大火當中實際上是下落不明了。這事其實在朱棣心裡就落了個心病,為了解決心病,之後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後面咱們還會再涉及到。但不管怎麼說,當時建文帝不見了。朱棣一口咬定他已經死於大火,這給自己的奪位掃除了障礙,於是他決定時機已到,我可以進城稱帝了。

03 職場逆襲的典型案例,提意見的正確方式

緊接著在這兒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小插曲,各位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職場晉升的成功的模範案例來聽。因為當皇帝這跟咱們沒什麼關係,但是職場晉升是很多人的目標,這事絕對會給你啟發。

當時朱棣騎著馬進入南京城,準備去即位登基稱帝,突然有一個翰林院編修叫楊榮攔住了他的馬。翰林院編修是個正七品官員,你大概可以比照理解成今天的正處級幹部。其實不是特別大的一個官員,甚至平時你都沒有機會上殿上朝去見皇上。當時楊榮面對即將要稱帝的朱棣,就勇敢的攔住了他的戰馬,他就說了一句話叫:「殿下,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楊榮畫像

這一下朱棣如夢方醒,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殿下您是先去拜陵——去拜朱元璋的陵,您還是立刻即位登基?

對於朱棣來說,因為打了三年的靖難之役,非常艱苦,最後也是破了南京城,而且給朱允炆扣了一個被燒死的帽子,這時候眼看著皇位就在眼前,內心的激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點亂了方寸。但是楊榮這一提醒,讓他馬上想起來了,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自己篡位這件事變得合理、合法、正當起來。

圖片來源:朕說歷史

你想你起兵的理由叫「清君側」,如今仗也打贏了、「君側」也可以清了、朱允炆你也聲稱他燒死了,這時候如果你朱棣馬上即位登基,你這狼子野心不全暴露了嗎?你到了南京,破了南京城,你不得趕緊先去拜拜你老爺子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跟他說說:「老朱啊,我替你維護了江山永固的統治,我替你掃除了奸黨,我給你匯報匯報我的思想。你看看現在因為建文帝已經死了,我是不是即位登基來領導大明江山比較合適?」你不得跟老爺子先去對個話?所以這一提醒讓朱棣如夢方醒。

各位看看職場上怎麼給領導提建議,尤其當領導要犯大錯的時候,如臨深淵就要掉下去的時候。這時候不說話、不提醒,眼看著他掉下深淵肯定不行,因為後邊你們所有的下屬都沒有好果子吃;但是對領導你又不能一針見血、直指要害,領導不要面子的嗎?所以你看楊榮同志提供了一個完全可以供大家參考的完美答案,提問式的給兩個選擇:殿下,您是先去拜陵還是先即位?

這一下子就讓朱棣全反應過來了,於是他調轉馬頭立刻去拜了明孝陵,就是在南京的朱元璋陵墓,之後等了幾天才真正的即位登基做皇帝。

朱棣(劇照)

楊榮這一提醒,非常藝術化的方式,避免朱棣掉進一個大坑,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職場上你看一個小機會抓住的話,就完全讓你的職業通途扭轉了。

從此朱棣是重用楊榮,一個小小的七品翰林院編修,在朱棣即位登基之後迅速進入內閣,而且仕途是一路暢通。最終官至正一品,到了太子少傅——就是教太子讀書,包括也成為了永樂大帝時期的第三個內閣首輔,就是內閣的首席大學士。

當然楊榮也非常能幹,最終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去世。那個時候朱棣正好兩個皇子朱高煦和朱高熾之間還有皇位之爭,正是楊榮做出了秘不發喪的決定,把這事安排得非常妥貼,讓朱高熾能夠順利的繼位接班,這是朱棣的身後事。也正是因此朱高熾對楊榮也非常信任。

朱高熾、朱高煦(劇照)

楊榮終其一生總共是輔佐過四位明朝的皇帝,他經歷了「永樂盛世」,經歷了之後的「仁宣之治」。可以說在他輔政的時期,整個明朝還是政通人和的。而且開創了明初這個「三楊輔政」——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個非常重要的閣臣,在明朝初期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楊榮,一個經典的職場逆襲案例,一句話徹底改變自己的職業前景,各位可以好好學習說話的藝術。

好,咱們已經說到了朱棣宣稱朱允炆已經燒死,所以自己即位登基。從他登臨大位開始,他為了強化自己統治的合法性,要不斷的抹去自己篡位謀逆的事實,就開始大肆地篡改歷史,導致明初很多的歷史被他改得亂七八糟。甚至從他即位登基之後頒的詔書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來,那完全就是胡說八道。咱們下期就來說說永樂大帝登基詔書裡頭撒了哪些謊?

朱棣(劇照)

相關焦點

  • 家屬悲慟不已:「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圖)
    家屬失去親人悲慟不已,希望儘快找到失蹤者  本報訊記者彭紀寧、丁華、葉靜、林翎,實習生梁柳鈺攝影報導:昨日,經初步確定,九江大橋事故有4輛車墜江,9人失蹤。記者和失蹤者家屬找到事故處理小組,親歷了雙方的全過程對話,感受到家屬們痛失親人的極大悲傷。
  • 男子被副鄉長綁走後失蹤21年,家人苦尋多年: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導語: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大部分人其實沒什麼特別大的抱負,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然而人生總是充滿未知與意外,要想一輩子順遂實在太難。意外發生時,家人即便再痛苦也要面對現實。一般面對意外,大眾只想要一個真相,人們習慣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態度,所以下面這位女子心有不甘。
  • 打撈人員發現疑似殺空姐嫌犯屍體: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而兇手,就是這個愛吐舌頭的人--劉振華。5月10日,滴滴公司懸賞100萬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有關這位殺人兇手的線索。在鄭州警方通報的殺空姐疑犯劉振華落水地點,警方組織的打撈人員已發現了一具屍體,疑似嫌犯,但還在打撈。具體確認還需要待打撈出來以後做DNA鑑定。
  • 攻破襄陽,沒活捉康澤,肖永銀拍桌子: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活著,一定要抓來見我;死了,把屍體給我抬出來看,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是跑了,必須查清楚,是從哪裡跑的,跑去了哪裡!」54團即刻出動搜索。肖永銀回到旅部,煙一根接著一根抽,心裡極度焦慮:這個大特務頭子,究竟逃去了哪?如今這襄陽外圍和鐵桶一般,他就是插翅也難飛!怎麼就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難不成,他還能用「易容術」化裝出逃?
  • 堅持到最後一個被捕,為何總理批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就連總理都親自下令,對於此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那麼,此人是誰呢? 他就是鄭蘊俠,一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原國民黨特務。1,1907年,鄭蘊俠出生在江西臨川,家庭比較富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後來考上了黃埔軍校四期。
  • 建國後,這個特務長期潛伏,總理指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但是,有一個中統少將特工,卻好幾年都找不到他的蹤影,連總理都親自做出指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個神秘的大特務,名叫鄭蘊俠。鄭蘊俠1907年出生於江西臨川一個官宦家庭,因此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先是考上了上海法學院,後來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跟林總、劉志丹、張靈甫、胡璉等人成為同學。
  •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即請來了方孝孺,方孝孺卻斷送了建文帝
    朱元璋的意思是,要把方孝孺留給皇太孫朱允炆用,趁這個機會,還能磨鍊方孝孺的性情。建文三年,朱棣一方面請求雙方「和談」,條件是讓建文帝殺掉齊泰、黃子澄等「佞臣」,然後赦免燕王的罪過。建文帝非常心動,方孝孺認為,朱棣已經發動戰爭,不可能會和談的,這種和談是朱棣的緩兵之計,因此讓建文帝拒絕了朱棣的要求。朱棣看到「和談」無望,便發動北軍繼續南下。其實,雖然朱棣是假和談,但當時朝廷的軍隊也更需要休整,而朱棣提出的和談,其實也符合建文帝的利益。方孝孺盲目自信,讓建文帝錯過了這樣的機會。
  • 78條鱷魚出逃5條仍下落不明 政府下令「活要見鱷,死要見屍」
    鱷魚養殖場老闆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這次出逃的鱷魚均為鱷魚幼苗,不帶毒素,對人沒有攻擊能力,根據鱷魚生長條件,四川本地鱷魚無法過冬,溫度下降至25度連續10天鱷魚苗將會凍死,養殖場目前已經沿河下網,並邀請河兩岸漁民協助下網捕撈,同時,養殖基地員工也在沿河尋找逃逸鱷魚苗。
  • 朱棣大軍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而死,歷史在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
    南京城被攻破,朱棣大軍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而死,歷史到底在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建文帝登基後,就在朝廷大臣的建議之下,展開了大規模的削藩行動。前後歷時四年,大多數藩王被剝奪了封號爵位,貶為庶民,直到削藩的大刀落到了燕王朱棣頭上。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紛爭,對於古代皇子皇孫來說,看似光鮮亮麗、錦衣玉食,其實危險重重,不得不讓人發出「無情最是帝王家」之感嘆。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
  • 黨中央指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說到悍匪強盜,其實早已經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出現已久,這群人都是靠打家劫舍過日子,成天躲在看不見人的地方 ,趁人沒有注意的時候出來作案然後四處逃竄,自古以來官府對於匪徒的打壓也是從來沒有停止過,但還是屢禁不止,咱們今天就說一件有關悍匪的事情,也是讓人頗為揪心。
  • 南京城破後,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走了嗎?朱棣尋訪十餘年結果如何
    與此同時,南京皇宮燃起熊熊大火,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就此下落不明,為確保皇位穩固,朱棣即位後曾多次派人尋找建文帝下落,甚至有說法認為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那麼建文帝到底跑到了哪裡?朱棣最後找到建文帝下落了嗎?
  • 貴州發現一枚印章,上面刻著9個字,專家:建文帝下落之謎解開了
    2006年,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傳出了一個大新聞,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解開了。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明朝官方記載語焉不詳。清朝編修的《明史》中則直接給出頗有爭議的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 明朝一支奇兵,唯一比我國特種兵選拔嚴格,皇帝見了腿都打哆嗦
    錦衣衛是專門保護皇帝安全的,相當於皇帝的「私家軍隊」,算是明朝的一支奇兵,但這支軍隊從事的卻是見不得人的勾當。實際上明朝錦衣衛培養的主要並不是大內武功高手,而是一流的諜戰高手,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善、也是最殘酷的間諜組織,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做間諜的並不是地痞流氓,而是身家清白的「好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中央下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據史料記載,他對袍哥和土匪開了無數空頭支票,哄騙袍哥和土匪去前線消耗我軍彈藥,拖延我軍片刻,而後給自己爭取跑路時間,就這樣,重慶解放後,鄭蘊俠失蹤了。對於鄭蘊俠的失蹤,北京方面極為重視,要求各地公安機關務必找到此人,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各位,鄭蘊俠只是個國軍少將,為什麼北京方面會如此重視此人?
  • 永州藏有一座600多年前的神秘古寨,竟是建文帝避難所?
    而在不斷的考察中考古人員卻意外發現這個沒有文字沒有碑刻的古堡,很可能與歷史上追蹤了600年的明朝第一謎案有關。    大觀嶺山巒連綿起伏,一片安靜祥和,不過誰也不曾想到一座巨大的神秘古堡群,竟隱藏其中數百年,直到新田縣文物考古人員進行普查,才被發現。考古人員發現後很是驚訝!
  • 為什麼文帝不殺周勃,而景帝殺亞夫
    最後血腥屠滅呂氏,保扶文帝登基,對劉家天下和文帝劉恆一脈來說,功勞大了去了。但晚年也九死一生,還好終究逃過劫殺。周亞夫是周勃兒子,但不是嫡出老大,不能繼嗣為侯。亞夫憑機遇和自己的才幹也得以封侯,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亞夫功最大。最後卻屈辱慘烈而死。這父子倆為啥會有類似而又結局不同的遭遇呢?  周勃入北軍
  • 宋徽宗有個九寸的就被俘了 建文帝弄了一個二尺的
    但是細看歷史,卻忽然發現建文帝和宋徽宗有一點相似之處——當然說的不是人品,宋徽宗趙佶的人品根本就沒辦法跟建文帝朱允炆相比。宋徽宗是不務正業重用奸佞把江山弄丟了;建文帝朱允炆很仁慈,很勤政,但是也把江山弄丟了。要說建文帝跟總會總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兩個人對文化事業都比較重視和熱心——只可惜他們都處在了一個亂世,宋徽宗面臨遼金壓力,而建文帝則是被親叔叔欺負了。
  • 皇帝死於盛夏,太后下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於是廚師將其做成臘肉
    那麼,遼太宗耶律德光是如何成為木乃伊的? 為了權勢,石敬瑭阿諛諂媚的醜態完全暴露,要知道,當時的石敬瑭已經44歲了。他如此卑躬屈膝換取的條件就是遼國出兵滅掉後唐,並幫他建立後晉。在石敬瑭去世之後,石重貴繼位。這個石重貴比較有血性,他覺得之前石敬瑭做的事太丟臉,於是,就向耶律德光表示只稱「臣」不稱「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