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導讀
明朝史上第一懸案,建文帝朱允炆究竟結局如何?
職場逆襲的典型案例,七品小官楊榮一句話改變命運……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今天繼續來講永樂大帝朱棣,接著上期的結尾講。
靖難之役的起兵造反,朱棣經過三年從北平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城下,李景隆最後開金川門迎降。這樣在1402年的時候,靖難之役在軍事上就結束了,因為朱棣破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雖然軍事上這一仗打完了,但是對於朱棣來說,想要登基成為皇帝,對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其實這個鬥爭才真正的剛剛開始,挑戰還在前面。
01 明朝第一懸案,朱允炆去哪了?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現任皇帝建文帝你打算怎麼辦?因為你是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我幫你皇帝清除身邊這些讒臣,以這樣的名頭來起兵的,這說得過去。你現在破了南京城,你怎麼辦?
當時朱棣的做法是破城之後對皇宮圍而不攻,這應該是他一個如意算盤。因為他覺得圍而不攻,我就給你朱允炆兩個選擇:第一個,你要麼出皇宮投降,那我就把你抓起來、軟禁起來,我有各種辦法、各種理由可以取而代之;第二種可能,你朱允炆如果真的是硬骨頭,你有氣節的話,我把你首都都破了,你自裁,這皇帝自殺殉國了!這國不可一日無君啊,這樣我朱棣就有理由取而代之了。
朱棣如意算盤打得很好,但是沒想到指揮打仗、政治手腕都很弱的朱允炆這一下做出了一個讓朱棣出乎意料的選擇,他沒按套路出牌。他點了一把大火燒了皇宮,這一把大火直接造成明朝歷史上最大的懸案沒有之一,就是建文帝下落不明了。
朱允炆自焚(劇照)
為什麼說是個懸案呢?因為關於這件事兒,各個版本的歷史書寫的說的都不一樣。同樣一件事,大家描繪完全不同,那就一定有人在說謊,這毫無疑問。所以這就是歷史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歷史,大家別覺得史書寫的一定都是真實的,每個寫史書的人他有不同的立場、代表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目的在裡邊,所以就會造成史書當中有些「事實」,它完全是偏離歷史真相的。
02 三個版本故事,哪個更靠譜?
比如就這件事上,在朱棣統治的永樂年間寫的史書,關於這件事的描繪是建文帝放火自焚,死於這場大火。而朱棣聽到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死於大火,痛哭流涕說:賢侄,我就是來幫你清除讒臣,來幫你穩固江山統治,你怎麼能做出這樣不理智的事情來呢?這是朱棣統治時期那些史官們寫的。
民間的版本呢,像清朝有一本叫《明史紀事本末》當中寫的版本就非常像小說了。說的是當燕軍圍困皇宮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太監告訴朱允炆說,「皇上!先帝留下了錦囊。」結果打開錦囊寶盒一看,其中有和尚用的袈裟、度牒、僧袍僧衣、僧帽都準備好了,還有十兩白金,還指明了逃亡路線。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打扮成和尚,最終逃出生天。
這故事怎麼聽怎麼像是個小說,而且應該是一個電視劇特別好的劇本,因為細節描繪的太過傳奇了,反而降低了它的可信度。
另外一個版本相對是比較客觀的,是清朝寫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官修的正史。是這麼寫這一段,叫「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葬之。」也就是說大火燒起來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了,燕王朱棣讓太監把朱允炆和他皇后的遺體從火場當中找出來,過幾天埋葬了。
大家聽到這可能會覺得,這有點前後自相矛盾了,前面說朱允炆下落不明,後邊說朱棣把他的遺體找出來,又過幾天埋葬。其實這前後一點都不矛盾,這前後你要把它分開來看。前面說的是建文帝在大火當中下落不明了,這是第一個事實,沒有問題;後邊說的是朱棣讓太監把建文帝的遺體從火場當中找出來並且下葬了,這也是個事實,也沒有問題。其實解開這個矛盾的要素,就在於朱棣讓人找出來的遺體到底是不是建文帝?
你想大火燒完之後面目全非,本來就難以辨認,另外當時現場有誰?一是朱棣的燕軍將領就是他的部隊;第二個,宮中的太監。在那種情況底下,朱棣指鹿為馬,說這是建文帝的遺體他就是。而且你得考慮朱棣當時的現實情況——他想篡位,想取而代之,必須要把之前的皇帝建文帝死死的攥在手裡,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麼軟禁起來,要麼就把他幹掉。
你絕對不能說建文帝失蹤了,在失蹤的情況底下你得找啊!失蹤了你憑什麼朱棣自己取而代之?那你就是摘不掉帽子的篡逆了,這是朱棣是斷然不敢做的。所以咬死建文帝已經死於這場大火,並且我已經把他下葬了,這是對於朱棣來講最現實、也是最符合他訴求的一個選擇。
因此綜合來看,到清代官修的正史《明史》對於這件事情的描述還是比較客觀的,而且這個說法也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就是建文帝在這場大火當中實際上是下落不明了。這事其實在朱棣心裡就落了個心病,為了解決心病,之後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後面咱們還會再涉及到。但不管怎麼說,當時建文帝不見了。朱棣一口咬定他已經死於大火,這給自己的奪位掃除了障礙,於是他決定時機已到,我可以進城稱帝了。
03 職場逆襲的典型案例,提意見的正確方式
緊接著在這兒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小插曲,各位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職場晉升的成功的模範案例來聽。因為當皇帝這跟咱們沒什麼關係,但是職場晉升是很多人的目標,這事絕對會給你啟發。
當時朱棣騎著馬進入南京城,準備去即位登基稱帝,突然有一個翰林院編修叫楊榮攔住了他的馬。翰林院編修是個正七品官員,你大概可以比照理解成今天的正處級幹部。其實不是特別大的一個官員,甚至平時你都沒有機會上殿上朝去見皇上。當時楊榮面對即將要稱帝的朱棣,就勇敢的攔住了他的戰馬,他就說了一句話叫:「殿下,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這一下朱棣如夢方醒,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殿下您是先去拜陵——去拜朱元璋的陵,您還是立刻即位登基?
對於朱棣來說,因為打了三年的靖難之役,非常艱苦,最後也是破了南京城,而且給朱允炆扣了一個被燒死的帽子,這時候眼看著皇位就在眼前,內心的激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點亂了方寸。但是楊榮這一提醒,讓他馬上想起來了,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自己篡位這件事變得合理、合法、正當起來。
圖片來源:朕說歷史
你想你起兵的理由叫「清君側」,如今仗也打贏了、「君側」也可以清了、朱允炆你也聲稱他燒死了,這時候如果你朱棣馬上即位登基,你這狼子野心不全暴露了嗎?你到了南京,破了南京城,你不得趕緊先去拜拜你老爺子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跟他說說:「老朱啊,我替你維護了江山永固的統治,我替你掃除了奸黨,我給你匯報匯報我的思想。你看看現在因為建文帝已經死了,我是不是即位登基來領導大明江山比較合適?」你不得跟老爺子先去對個話?所以這一提醒讓朱棣如夢方醒。
各位看看職場上怎麼給領導提建議,尤其當領導要犯大錯的時候,如臨深淵就要掉下去的時候。這時候不說話、不提醒,眼看著他掉下深淵肯定不行,因為後邊你們所有的下屬都沒有好果子吃;但是對領導你又不能一針見血、直指要害,領導不要面子的嗎?所以你看楊榮同志提供了一個完全可以供大家參考的完美答案,提問式的給兩個選擇:殿下,您是先去拜陵還是先即位?
這一下子就讓朱棣全反應過來了,於是他調轉馬頭立刻去拜了明孝陵,就是在南京的朱元璋陵墓,之後等了幾天才真正的即位登基做皇帝。
楊榮這一提醒,非常藝術化的方式,避免朱棣掉進一個大坑,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職場上你看一個小機會抓住的話,就完全讓你的職業通途扭轉了。
從此朱棣是重用楊榮,一個小小的七品翰林院編修,在朱棣即位登基之後迅速進入內閣,而且仕途是一路暢通。最終官至正一品,到了太子少傅——就是教太子讀書,包括也成為了永樂大帝時期的第三個內閣首輔,就是內閣的首席大學士。
當然楊榮也非常能幹,最終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去世。那個時候朱棣正好兩個皇子朱高煦和朱高熾之間還有皇位之爭,正是楊榮做出了秘不發喪的決定,把這事安排得非常妥貼,讓朱高熾能夠順利的繼位接班,這是朱棣的身後事。也正是因此朱高熾對楊榮也非常信任。
朱高熾、朱高煦(劇照)
楊榮終其一生總共是輔佐過四位明朝的皇帝,他經歷了「永樂盛世」,經歷了之後的「仁宣之治」。可以說在他輔政的時期,整個明朝還是政通人和的。而且開創了明初這個「三楊輔政」——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個非常重要的閣臣,在明朝初期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楊榮,一個經典的職場逆襲案例,一句話徹底改變自己的職業前景,各位可以好好學習說話的藝術。
好,咱們已經說到了朱棣宣稱朱允炆已經燒死,所以自己即位登基。從他登臨大位開始,他為了強化自己統治的合法性,要不斷的抹去自己篡位謀逆的事實,就開始大肆地篡改歷史,導致明初很多的歷史被他改得亂七八糟。甚至從他即位登基之後頒的詔書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來,那完全就是胡說八道。咱們下期就來說說永樂大帝登基詔書裡頭撒了哪些謊?
朱棣(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