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破後,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走了嗎?朱棣尋訪十餘年結果如何

2021-01-10 網易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歷經四年徵戰,朱棣終於率軍殺至南京城下,負責鎮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遂開門投降,南京就此告破。與此同時,南京皇宮燃起熊熊大火,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就此下落不明,為確保皇位穩固,朱棣即位後曾多次派人尋找建文帝下落,甚至有說法認為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那麼建文帝到底跑到了哪裡?朱棣最後找到建文帝下落了嗎?

  

  1.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走了嗎?

  燕王朱棣破城之際,朱允炆命人在皇宮燃起大火,至於到底是想闔宮自焚,還是打算趁亂逃跑,我們不得而知。而其下落之所以成謎,主要便是源於史料的不同記載。

  

  根據《明太宗實錄》的記載,在朱棣破城而入之際,城中諸王和文武群臣紛紛前往拜見燕王,建文帝朱允炆也曾打算出迎,但又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朱棣見宮中火起,連忙派前往救援,但已經來不及了,使者只「出其屍於火中」。

  此外,《明太宗實錄》還有記載,朱棣登基之後,曾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寫道,「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而《明史·成祖本紀》中則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從這些記載來看,朱允炆顯然已經葬身於皇宮大火。

  

  然而,在其他史料中卻出現了不同記載,例如《補本》明確記載,「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又如《明書·建文皇帝本紀》中則載道,「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這兩個記載則表明,朱棣只在火場中發現了皇后的屍體,並未發現朱允炆屍體,只是故意謊稱屍體就是朱允炆。其實這點也能理解,畢竟對於朱棣來說,彼時最為重要的便是順利繼承皇位,而此時一個死的建文帝,顯然要比一個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對自己更為有利,因此朱棣必須要坐實朱允炆已死的事實。

  

  不過,根據《明史·胡濙傳》的記載,朱棣曾在永樂五年(1407年),派遣胡濙「隱察建文帝安在」。此時的朱棣雖然已經坐上了皇帝寶座,但為了皇位的穩固,這才開始秘密派人搜捕朱允炆的下落。由此可見,朱允炆當初應該真的是逃走了。

  2.建文帝朱允炆到底跑到了哪裡?

  正史互相衝突,導致建文帝的下落之謎,成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各地甚至是不是便會冒出一些建文帝曾出沒的「痕跡」,不過正是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信息太多,反而使得他的下落讓人難以判斷,民間更是因此出現了眾多傳說。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1)東山再起說。這種說法認為,在南京城破之際,朱允炆並不甘心失敗,在皇宮放火不過是為了引起混亂,從而方便自己逃跑,進而再度招兵買馬、東山再起。《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中,收錄了一首傳聞是朱允炆逃走後所作的詩,其中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兩句,並稱這就是建文帝復闢之心不死的證據。

  此外,這種說法認為,正是由於建文帝有東山再起之心,因此朱棣即位後,對建文舊臣展開了大清洗,除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的重臣被處決外,其他舊臣也多遭牽連,例如茅大芳便因為寫下「幽燕消息近如何?聞道將軍志不磨,縱有火龍翻地軸,莫教鐵馬渡天河」幾句詩而被滿門抄斬。

  

  2)出家為僧說。這種說法的依據則主要是各地西南地區寺院中的遺蹟。例如獅子山正續禪寺的大雄寶殿門前的楹聯,上書「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裡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這幅楹聯顯然與「靖難之役」即位吻合,因此有人據此斷定,建文帝逃走後便避難入滇,眼看大勢已去,遂在獅子山正續禪寺出家,並寫下了這幅楹聯。

  而在《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中,則說建文帝逃走後曾流落西南,期間曾作詩曰,「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裡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這首詩也明顯兼有皇帝和僧人的雙重身份,以此說明建文帝最終選擇了出家避世。

  

  3)落葉歸根說。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的記載,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在外流亡長達三十九年的朱允炆,最終選擇了返回京師,經伺候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辨認,此人正是建文帝朱允炆,「於是迎建文帝入西內」。

  此外,《萬曆二年十月實錄》的記載,也證實了此事的存在,雖然細節不同,但事情脈絡大致相同。不過,在《罪惟錄·惠帝紀論》中,卻直接認定建文帝乃是叫做楊行祥的僧人冒名頂替,並認為建文帝到北京之說乃是假的。

  

  從現有資料來看,建文帝逃出南京之後,到底下落如何,已經很難得知。不過,《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倒是詳細梳理了建文帝出逃之後的行動路線,甚至連與他人的對話都記載的真真切切,至於真實性如何,可就無人得知了。

  3.朱棣最終找到朱允炆下落了嗎?

  至於鄭和下西洋是不是為了尋訪朱允炆,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胡濙卻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擔負尋訪朱允炆下落的官員。而正是由於朱棣的命令,胡濙除了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短暫返朝為官外,一直在外查訪。

  

  
那麼,胡濙的查訪是否取得了結果呢?根據《明史·胡濙傳》的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秘密尋訪朱允炆下落長達十六年的胡濙返回朝廷,朱棣得知胡濙返京,在已經就寢的情況下,立即起床予以秘密召見,「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朱棣聽了胡濙的匯報後,「至是疑始釋」。

  胡濙到底對朱棣說了什麼,已經無人能知,但從朱棣聽了匯報後的表現來看,胡濙的尋訪應該是有了明確結果。朱棣尋訪朱允炆的目的是什麼?自然是擔心他會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而此時朱棣皇位已經穩固,朱允炆已經根本威脅不到他的皇位,而朱棣聽了匯報之後,既然能「疑始釋」,就說明胡濙要麼已經見過朱允炆,至少也是得知了朱允炆的明確下落。

  至於胡濙尋訪的結果到底是什麼,恐怕也只有朱棣和胡濙兩人知道,但從最終的結果看,胡濙顯然是有了具體的尋訪結果,且這個結果足以令朱棣「疑始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即請來了方孝孺,方孝孺卻斷送了建文帝
    果然,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立即召方孝孺進京,做自己的侍講老師,凡是有國家大事,必詢問方孝孺。建文三年,朱棣一方面請求雙方「和談」,條件是讓建文帝殺掉齊泰、黃子澄等「佞臣」,然後赦免燕王的罪過。建文帝非常心動,方孝孺認為,朱棣已經發動戰爭,不可能會和談的,這種和談是朱棣的緩兵之計,因此讓建文帝拒絕了朱棣的要求。朱棣看到「和談」無望,便發動北軍繼續南下。其實,雖然朱棣是假和談,但當時朝廷的軍隊也更需要休整,而朱棣提出的和談,其實也符合建文帝的利益。方孝孺盲目自信,讓建文帝錯過了這樣的機會。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 朱允炆原本很幸福,身為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過著無憂無慮的愜意生活,按照正常情況,朱標以後必然繼承大統,朱允炆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明朝最大懸案,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明朝史上第一懸案,建文帝朱允炆究竟結局如何?職場逆襲的典型案例,七品小官楊榮一句話改變命運……這樣在1402年的時候,靖難之役在軍事上就結束了,因為朱棣破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雖然軍事上這一仗打完了,但是對於朱棣來說,想要登基成為皇帝,對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其實這個鬥爭才真正的剛剛開始,挑戰還在前面。01 明朝第一懸案,朱允炆去哪了?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現任皇帝建文帝你打算怎麼辦?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對皇位沒興趣?
    但在建文帝削藩後,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名義當上皇帝,讓人奇怪的是,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呢?在建文帝時期,燕王兵權最大,第二就是寧王,不過為了能讓篡位更成功,他將朱權控制住,七萬大軍全歸自己名下,其他的藩王實力並不強。
  • 仁慈博愛心懷正義的朱允炆為什麼鬥不過順昌逆亡心狠手黑的朱棣?
    公元1398年5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其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次年7月,燕王朱棣不甘屈居侄子朱允炆之下,他以「靖難」、「清君側」的旗號率領數萬軍隊向南進攻,取侄子而代之的心思可謂頗為露骨。
  • 朱棣大軍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而死,歷史在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
    南京城被攻破,朱棣大軍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而死,歷史到底在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建文帝登基後,就在朝廷大臣的建議之下,展開了大規模的削藩行動。前後歷時四年,大多數藩王被剝奪了封號爵位,貶為庶民,直到削藩的大刀落到了燕王朱棣頭上。
  • 宋徽宗有個九寸的就被俘了 建文帝弄了一個二尺的
    但是細看歷史,卻忽然發現建文帝和宋徽宗有一點相似之處——當然說的不是人品,宋徽宗趙佶的人品根本就沒辦法跟建文帝朱允炆相比。宋徽宗是不務正業重用奸佞把江山弄丟了;建文帝朱允炆很仁慈,很勤政,但是也把江山弄丟了。要說建文帝跟總會總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兩個人對文化事業都比較重視和熱心——只可惜他們都處在了一個亂世,宋徽宗面臨遼金壓力,而建文帝則是被親叔叔欺負了。
  •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託孤大臣,手握40萬重兵,靖難之役按兵不動
    朱元璋死前,他擔心兒子會為皇位而戰,而孫子朱允炆卻無法與那些有權勢的叔叔作戰,於是他親自告訴給梅殷,請他幫助新皇帝。朱允炆登基後,也十分重視梅殷。朱棣以清君側的方式發動靖難之役時,梅殷派40萬兵力護衛淮安。朱棣平定後,梅殷不讓妻子的四哥朱棣通過自己的防區,但梅殷沒有進攻燕軍,沒有抄燕軍的後路。朱棣進南京後,建文帝下落不明。
  •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兵臨城下攻佔南京,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兵臨城下攻佔南京,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 讀到靖難之役這段歷史,總有很多不可思議的謎團縈繞在腦海之中,難以解開。且不說朱元璋留給朱允炆一個雄厚的家底,卻仍然被打敗,就算是敗了,朱允炆為什麼不往南方逃跑,然後以皇帝的身份號令天下,率領各地守將勤王呢?
  • 假如馬皇后沒死,朱棣能成功造反嗎?
    馬皇后病逝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壽享51歲,我們現在假設馬皇后活到了建文年間,而朱棣又起兵造反了,那他造反能不能成功呢?馬皇后是大戶人家出生,自幼聰明伶俐,能詩會畫,貫古通今。馬皇后的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有意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腳,先易後難,敲山震虎結果導致燕王朱棣奮起反抗,從北平起兵,以「傾君側」的旗號靖難起兵,我們假設馬皇后後在建文帝削藩之時還在世,那朱棣造反還能成功嗎?馬皇后生於1332年,那麼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67歲了,武則天這個年齡還沒建立大周呢。
  • 朱棣為什麼憑藉區區燕地可以打下全國,其實全都託朱元璋的福
    原本,朱棣認為天下百姓都擁護朝廷,自己當一輩子燕王也不錯,可偏偏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道衍和尚。道衍和尚一出場就毫不客氣,告訴朱棣:「貧僧來給王爺送一頂白帽子。」「王」的頭上戴頂「白」帽子,那就是「皇」了。朱棣聽了,真是又喜又怕,思索再三,還是將道衍納入自己門下。等到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道衍馬上唆使朱棣起兵,自己則暗中幫助他操練兵馬。
  • 貴州發現一枚印章,上面刻著9個字,專家:建文帝下落之謎解開了
    2006年,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傳出了一個大新聞,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解開了。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明朝官方記載語焉不詳。清朝編修的《明史》中則直接給出頗有爭議的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 明成祖朱棣:愛生活!愛搬家
    他就是——明成祖朱棣。明成祖又被稱為「永樂大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與其他皇子相比,朱棣在少時便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年輕時候的就得到的輝煌榮耀絕不是他那些哥哥弟弟們可以相比的。可以這麼說,朱棣他的才能,「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地乾坤」——是難得的人才。
  • 鄭和前前後後七次出海僅僅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嗎?
    難道僅僅是因為聽到有人說好像在海外見到過類似於建文帝這樣的一個人以後,朱棣就會讓鄭和前前後後共七次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嗎?我們都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雖然結局很好,至少他成功的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取了皇位,但是有一件事至始至終都讓朱棣耿耿於懷,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 老和尚自稱皇帝,脫掉鞋子後,太監跪地大哭:他就是當年的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孫,由於父親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所以才得以以皇太孫的身份繼位。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明興宗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 建文新政」。
  • 朱棣稱帝前,發生過哪些日怪事?
    禱廟祭祀後,心理上真的得到安慰。於是他趁著好心情,就給兩個皇孫包辦了婚姻。朱元璋又聽說二兒子秦王帶兵打了勝仗,心情更加高興,就通知兒子們都回南京,大家一起來慶功。老傢伙正心滿意足、自得其樂時,不承想,他混蛋三兒子晉王,安排人把得勝回朝的秦王半路上悄悄給毒死了。這個混蛋晉王,前面曾派人毒殺他大哥,幸虧被朱棣識破才躲過一劫。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威武的前期前期三位,明太祖洪武和明成祖永樂聲名赫赫就不用多說了,他倆之外,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被能徵善戰的四叔朱棣奪走了皇位,但並非他有什麼不堪。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
  • 白溝河大戰後,朱棣為何要把陣亡將士的頭蓋骨製成念珠、天靈碗
    明朝建文二年(1400)四月,建文帝派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欲意攻打燕王朱棣所在的大本營——北平(今北京)。燕王朱棣聞訊,率騎兵、步兵共計10萬人迎戰。明代萬曆年間的鎧甲四月二十四日,燕軍從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方向)沿著白溝河河道進軍,中了李景隆部將平安所部萬餘人的埋伏。
  • 朱棣有多殘暴?誅方孝孺十族,景清剝皮,鐵璇油炸,活寡三千宮女!
    說起殘暴,朱棣比起父親朱元璋來毫不遜色,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親侄子建文的皇位,導致了約百萬人戰死沙場,建文帝宮中的宮人、女官、太監幾乎被殺戮幾盡,他又遷建文帝母親於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三個兄弟,建文帝的七歲太子朱文奎當時才兩歲,還是個在懷抱之中孩子,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於廣安宮,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