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託孤大臣,手握40萬重兵,靖難之役按兵不動

2021-01-08 談古論金說歷史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已婚妻子。朱元璋當兵時,馬氏就嫁給了他。馬皇后為朱元璋生了七個孩子,五個皇子和兩個公主。不過,據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的,但後來朱棣把自己變成了馬皇后的孩子,為了做一個正統的皇帝,於是朱棣就顯得正統了。馬皇后有一個女兒,名叫寧國公主。

寧國公主不僅漂亮,而且很受朱元璋的歡迎。當時,跟隨朱元璋出徵天下的功臣梅思祖,被朱元璋封為侯爵。梅思祖有個侄子叫梅殷。梅殷是侯爵的侄子,所梅殷的地位很高,很多家庭的孩子地位都應該很高。朱元璋為寧國公主挑選丈夫時,先是看上了梅殷,然後又把寧國公主許配給梅殷。從那時起,梅殷也是一個女婿,皇帝的女婿。

在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十六個女婿中,他特別喜歡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梅思祖是這個國家的締造者。梅殷是一個善良而謹慎的人。梅殷擅長騎馬和射箭。朱元璋稱讚他。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將長女寧國公主許配給梅殷,明代官吏十分敬重這位女婿。

朱元璋死前,他擔心兒子會為皇位而戰,而孫子朱允炆卻無法與那些有權勢的叔叔作戰,於是他親自告訴給梅殷,請他幫助新皇帝。朱允炆登基後,也十分重視梅殷。朱棣以清君側的方式發動靖難之役時,梅殷派40萬兵力護衛淮安。朱棣平定後,梅殷不讓妻子的四哥朱棣通過自己的防區,但梅殷沒有進攻燕軍,沒有抄燕軍的後路。

朱棣進南京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梅殷的妻子寧國公主寫了一本血書,勸說梅殷在四哥的威脅下投降。梅殷在悼念朱允炆後回南京領取冊封。還在為朱棣駐守,繼續為他守住淮安!可見,梅殷在戰爭中是中立的,不幫助朱棣和朱允炆。我認為這是他仔細考慮形勢、利弊的結果。

朱元璋也為後人做了很多。臨死前,他選了一位受白骨委託的大臣,負責軍權,協助建文皇帝。然而,朱棣叛變時,梅殷坐在一支40萬人的大軍裡,卻沒有動一個士兵。說到底這個問題出在這位託孤大臣身上,徒有其表的他其實就是一個偽君子。

朱元璋又錯了,因為另一個叫姚廣孝的和尚出生於明代。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姚廣孝會勸說朱棣日復一年的起義。朱元璋做完這些事就死了。我們不知道他離開時是否平靜。但只要他的成功還在皇位上,誰會在意別的呢?朱允炆繼位,被稱為建文帝。

建文皇帝登基後,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那些諸侯,他決定廢除這些諸侯,於是,封臣撤併的行為就發生在明朝歷史上。朱允炆暗中命令手下先逮捕藩王,然後直接潛入藩王府抓人。抓到他們後,藩王不是被降職就是被監禁。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反悔了。

經過幾年的努力,朱棣放棄了一城一地的得失,準備直接進攻南京。當時,梅殷率領40萬大軍守衛淮安。朱棣給梅殷寫了一封信,說他要回南京燒香。他希望梅殷借給他一張通行證,並答應梅殷給他一筆通行費。梅殷拒絕了朱棣的要求。朱棣很不情願,因為淮安是最近的路。

朱棣又給梅殷寫信說:「我現在是清君側。別擋住我。我有自己的命運。」梅殷還是不理朱棣,差點殺了使者。朱棣別無選擇,只好繞道揚州。建文帝失蹤後,朱棣強迫寧國公主咬手指,給梅殷寫了一本血書,內容是讓梅殷儘快回京

梅殷嘆了口氣,說:「君亡與亡,君存與存,吾姑忍俟之。」梅殷的死為什麼會成為歷史爭議,是因為官方歷史上有兩種觀點。在明朝的歷史上,有人說譚參和趙熙與梅殷有仇,所以他們殺了梅殷。但在《明史》和《國祭志》中,都說譚參和趙熙是只受朱棣的指使才殺死的梅殷。

看看梅殷,梅殷答應朱元璋幫助保護朱允炆。最後,梅殷看著朱棣率軍攻打南京城。他坐在40萬人的大軍裡一動不動。這是朱元璋一開始最看重、最信任的女婿,但梅殷死後最傷心的人是寧國公主。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時,假如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不敢以清君側名義造反?
    朱允炆即位後,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會不會發動靖難之役?馬氏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宿州人,父母在離世前把馬氏託付給了郭子興,後成為郭子興養女。郭子興在濠州起義,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鑑於朱元璋能力出眾,郭子興便把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馬氏被封為皇后,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馬皇后。
  •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即請來了方孝孺,方孝孺卻斷送了建文帝
    十年之後,朱標去世,有人再次向朱元璋提及方孝孺,朱元璋說:「今非用孝孺時。」朱元璋的意思是,要把方孝孺留給皇太孫朱允炆用,趁這個機會,還能磨鍊方孝孺的性情。    果然,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立即召方孝孺進京,做自己的侍講老師,凡是有國家大事,必詢問方孝孺。
  •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造反嗎?
    心地善良的馬皇后去世時年僅51歲,死在了自己丈夫朱元璋和長子朱標前面,在朱棣繼位之後,為馬皇后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可見朱棣十分重視馬皇后,這不禁讓人們發問,如果靖難之役時,馬皇后沒有死,那朱棣還會不會造反呢?第一種:很大概率不會朱棣造反為什麼說不會呢?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對皇位沒興趣?
    ,他在皇位的繼承人上一直糾結不斷,他不知道該傳給孫子朱允炆還是四子朱棣。  但在建文帝削藩後,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名義當上皇帝,讓人奇怪的是,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呢?  一、馬皇后生了幾個兒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長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數次犯錯受到了責罰,且他們在靖難之役前就離世了。如此來看,朱棣是嫡系,還是眾多藩王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因此大家都擁護他。
  • 仁慈博愛心懷正義的朱允炆為什麼鬥不過順昌逆亡心狠手黑的朱棣?
    其三,朱棣用人親賢臣遠小人知人善任,燕王指揮起團隊來如臂使指,燕軍的團隊素質遠高於建文帝之團隊。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靖難之役的南北較量,說白了就是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兩人綜合素質的博弈。同時,長期的徵伐北元,磨練出了用兵堅韌且刁鑽的燕王,他的這些素質,在靖難之役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鄭村壩之戰,狡猾的朱棣趁李景隆出戰之機集中優勢兵力從兩翼痛擊南軍的中軍指揮部,中軍的李景隆不堪重擊狼狽逃竄,幾十萬南軍因主帥臨陣脫逃而全軍潰敗。
  • 劉伯溫死前留下一筐魚,朱元璋不知其用意,17年後頓悟卻為時已晚
    明太祖朱元璋身邊也有這樣一位料事如神的謀臣,他的名字叫做劉基,字伯溫。他在大明建國後就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臨死前,他為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只可惜,朱元璋並沒有看懂,所以這才有了後世的靖難之役。劉伯溫從小天資聰穎,但依舊十分好學,年僅12歲就考中了秀才,鄉親父老都稱他為「神童」。元至順年間,劉伯溫考中了進士,踏上了仕途。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朱標(圖片借鑑,侵權可刪)懿文太子朱標(公元1355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嫡長子,母親馬皇后,建文帝朱允炆之父。
  • 朱元璋女兒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受5代帝王寵愛,歷史比小說精彩
    他就是朱元璋的老來女,也是他最後的女兒,寶慶公主。由於是老來女,朱元璋寶慶公主可謂是寵愛非常,寶慶公主也非常的天真可愛,給老年的朱元璋留下了一段溫馨的回憶。朱元璋臨死前留下遺囑要所有妃嬪殉葬,但念在寶慶公主年紀尚小,就免除了其生母的陪葬,可以說這寶慶公主不僅是父親的小棉襖,也是母親的小福星。
  • 大明戰神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填草的背後,有哪些歷史必然原因?
    朱元璋料到這些殘渣餘孽會對大明政權構成威脅,於是多次派兵徵伐,圍剿元軍殘部。經過朱元璋不斷地屠殺,當年跟著他出生入死的老將們早已所剩無幾,這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軍官脫穎而出,他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藍玉參與過多次圍剿元軍殘部的戰爭,逐漸顯示出優秀的作戰才能。1388年,朱元璋決定徹底消滅元軍殘部,他任命藍玉為主帥,率領十五萬精兵,最後一次出徵漠北。
  • 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姑且,鰲拜手中真的握有40萬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命於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向來都是只聽從旗主的命令。而鰲拜只是鑲黃旗,他並不是旗主。除了鑲黃旗,還有正黃、正白旗,這些都是皇帝直接統領。
  • 朱元璋臨終前曾吃力地念叨4個字,眾皇子皇孫卻都假裝聽不到!
    文/行走天涯朱元璋臨終前曾吃力的念叨4個字,眾皇子皇孫卻都假裝聽不到!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相比較很多朝代的開國皇帝而言,朱元璋應該是最勤勉的一位,雖說他對自己的兄弟們的手段令人不恥,但是對待百姓的心卻是親厚的,因此朱元璋依舊是一位名垂千史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