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對皇位沒興趣?

2021-01-07 網易

2020-12-26 13:05:42 來源: 哎哎喲呀

舉報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在皇位的繼承人上一直糾結不斷,他不知道該傳給孫子朱允炆還是四子朱棣。但如果傳給朱棣,他害怕二子、三子會出來爭奪皇位,最終還是傳給了朱允炆。

  

  但在建文帝削藩後,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名義當上皇帝,讓人奇怪的是,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呢?他們對皇位沒興趣嗎?

  

  一、馬皇后生了幾個兒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長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數次犯錯受到了責罰,且他們在靖難之役前就離世了。如此來看,朱棣是嫡系,還是眾多藩王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因此大家都擁護他。

  

  二、朱元璋為了能穩定邊疆,派出了兒子們去各地鎮守,而燕王的性格和朱元璋最為相似,喜歡徵戰天下,且燕王常年在北京駐紮,和蒙軍數次徵戰,軍事實力非常強。在建文帝時期,燕王兵權最大,第二就是寧王,不過為了能讓篡位更成功,他將朱權控制住,七萬大軍全歸自己名下,其他的藩王實力並不強。

  

  三、其實朱棣起初並沒有奪得皇位的野心,一心只想在北京駐守。但建文帝卻做出了削藩的舉動,其目的自然是讓皇權得以鞏固,但那些藩王肯將權力讓出來嗎?顯然都不想,在朱棣起兵反抗的時候,其他的藩王自然是高興不已。而朱元璋在死前下令,藩王在沒有召見之下不能進京城,朱允炆並沒有求助叔叔們,他們自然也不會出兵反對朱棣。

  

  四、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提出只要有大臣做出大逆不道之事,那藩王就可以以「清君側」的口號進京。朱棣為了避免被人非議,高舉「清君側」的口號,如果有人反對他,那就是反對正義,在輿論上不討好。而在南京城被攻破後,朱允炆下落失蹤,朱棣自然是順理成章地當選為皇帝,更加沒人去反對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仁慈博愛心懷正義的朱允炆為什麼鬥不過順昌逆亡心狠手黑的朱棣?
    從燕王朱棣方面來看,本人認為,原因如下:其一,朱棣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造反這種事,也不例外。朱棣的精心準備:從被封為燕王開始,朱棣就十分注意通過數年如一日地為封地軍民做好事,來樹立起自己的好名聲,以收買民心、軍心和官心,以防範朱元璋和皇位繼承人的糾劣跡式削藩。
  • 彌天大謊:朱棣竟然說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由於長子去世,朱元璋就把對朱標的愛轉移到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上。朱元璋不顧大家的勸阻,力排眾議,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本來朱標已死,朱元璋的其他幾個兒子都看到了希望,都覺得自己有能力以後當皇上。但是,朱元璋非常決絕地把皇位傳給皇太孫。在朱元璋的威懾下,兒子們雖然被派去守邊疆相互制約,但是內心還是不服氣的,不過朱元璋在世誰也沒有辦法。
  • 朱棣把朱高熾立為太子,為何又急著立朱瞻基為皇太孫,用心良苦
    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皇太孫,多次跟隨朱棣徵討蒙古。在明代,朱瞻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棣為何那麼喜愛朱瞻基呢?歷史資料記述,這是由於朱瞻基文武雙全,比只有文不會武的朱高熾,及其只有武不會文的朱高煦,更讓朱棣喜歡。除開這類後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前面的原因。
  • 南京城破後,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走了嗎?朱棣尋訪十餘年結果如何
    與此同時,南京皇宮燃起熊熊大火,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就此下落不明,為確保皇位穩固,朱棣即位後曾多次派人尋找建文帝下落,甚至有說法認為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那麼建文帝到底跑到了哪裡?朱棣最後找到建文帝下落了嗎?
  • 靖難之役時,假如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不敢以清君側名義造反?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把因為悲痛和思念,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而沒有立他的其他兒子為太子。自古皇室爭端殘酷且血腥,本應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其他兒子會甘心嗎?朱棣雖是四子,但他並非沒有機會成為繼承人。 朱棣就藩北平後,多次率兵北徵,立下赫赫戰功,在諸王中,不管是皇族地位還是軍事才能,朱棣都遙遙領先,這是朱棣的資本。然而朱允炆是那麼軟弱無力,有德無才,卻被立為接班人。
  • 明成祖朱棣:愛生活!愛搬家
    明成祖又被稱為「永樂大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與其他皇子相比,朱棣在少時便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年輕時候的就得到的輝煌榮耀絕不是他那些哥哥弟弟們可以相比的。可以這麼說,朱棣他的才能,「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地乾坤」——是難得的人才。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紛爭,對於古代皇子皇孫來說,看似光鮮亮麗、錦衣玉食,其實危險重重,不得不讓人發出「無情最是帝王家」之感嘆。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
  •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託孤大臣,手握40萬重兵,靖難之役按兵不動
    馬皇后為朱元璋生了七個孩子,五個皇子和兩個公主。不過,據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的,但後來朱棣把自己變成了馬皇后的孩子,為了做一個正統的皇帝,於是朱棣就顯得正統了。馬皇后有一個女兒,名叫寧國公主。寧國公主不僅漂亮,而且很受朱元璋的歡迎。當時,跟隨朱元璋出徵天下的功臣梅思祖,被朱元璋封為侯爵。梅思祖有個侄子叫梅殷。梅殷是侯爵的侄子,所梅殷的地位很高,很多家庭的孩子地位都應該很高。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於朱棣?帝王心術究竟是什麼?他想學成吉思汗
    導語:其實傳位給誰,真的不重要。因為朱元璋已經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做好了所有的安排,每個兒子都是地方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這儼然跟地方土皇帝沒什麼區別。劉伯溫等人似乎是反對分封諸侯王的,理由很簡單,不利於大明朝延續。難道朱元璋不知道這個道理?
  • 為何古代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重用叔叔呢?
    實際上主要在於宋太祖在位後期,晉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
  • 朱棣最為尊敬的敵人,只是一送糧小官,死前吃自己的肉連說好吃
    ,可沒想到朱標卻早一步離世。這讓朱元璋悲痛不已,但卻愛屋及烏把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燕王朱棣對此很不滿意,再加上朱允炆一上位就打著削藩的旗號四處瓜分藩王的權利,燕王朱棣最終在壓迫中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造反了。  燕王朱棣帶著自己的軍隊一路揮師南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抗戰。
  • 朱棣下令囚禁2歲皇子,57歲才被釋放,出來後六畜不分如同痴兒
    自己最喜愛的太子因病去世了,皇位暫時沒有設有繼承人,而其他兒子都在躍躍欲試,等待著在他面前顯露自己的才華,特別是朱棣。 這個做法讓他其他的兒子都非常不滿,特別是才華出眾的朱棣。 朱棣一直不滿這個決定,無奈朱元璋知道其他皇子虎視眈眈,所以對朱允炆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朱棣也無奈無從下手,直到朱元璋死後。公元1402年,朱棣早就想起兵造反了,他帶著自己早就訓練有素的士兵們,以一個莫須有的藉口就攻入京城,而自此,皇帝也失蹤了,不知是死是活。
  • 朱棣稱帝前,發生過哪些日怪事?
    朱元璋一大窩兒子,排在前面的幾個,特徵十分鮮明:大兒子朱標,是法定接班人,雖有長兄之風,但處事柔弱,書生氣太濃;二兒子朱慡,是西安一帶的藩王,雖頗有勢力,但寡德失行,是個混蛋;三兒子朱棡,是山西一帶的藩王,雖英武聰敏,但陰險歹毒,更是混蛋;四兒子朱棣,是北平一帶的藩王,文韜武略,戰功卓著,有王者之氣。朱標作為太子,作為法定的皇位接班人,年紀輕輕,身體不好,病病歪歪,心理素質也差些。
  • 朵顏三衛幫助朱棣奪取皇位,朱棣在北伐韃靼時,為何滅了朵顏三衛
    永樂大帝朱棣創業初期,他內心很著急。為啥?因為他身邊的那個兄弟寧王,是個實力強悍的傢伙。尤其是寧王朱權手裡的朵顏三衛,那更是戰鬥力兇猛的蒙古騎兵。因此朱棣很清楚,朱權倒向哪邊,哪邊勝算就更大。因此朱棣必須要爭取朱權的支持,至少要將朱權手裡的兵權給爭取過來。
  • 朱元璋臨終前曾吃力地念叨4個字,眾皇子皇孫卻都假裝聽不到!
    文/行走天涯朱元璋臨終前曾吃力的念叨4個字,眾皇子皇孫卻都假裝聽不到!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相比較很多朝代的開國皇帝而言,朱元璋應該是最勤勉的一位,雖說他對自己的兄弟們的手段令人不恥,但是對待百姓的心卻是親厚的,因此朱元璋依舊是一位名垂千史的好皇帝。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此時的朱棣就算想染指太子之位,也沒有那個機會,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壓制下,順位的話朱棣還排在第四位,除朱標外上面還有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兩個哥哥都沒出聲,他就算有野心也只能偷偷收斂了。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威武的前期前期三位,明太祖洪武和明成祖永樂聲名赫赫就不用多說了,他倆之外,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被能徵善戰的四叔朱棣奪走了皇位,但並非他有什麼不堪。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朱棣經常御駕親徵,朝中需要有人幫助其行使部分權力,所以內閣的權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隨著皇帝更替,內閣權力變得越來越大,正德帝去世後,首輔楊廷和負責選擇繼任者,從而確定了嘉靖的皇位,萬曆年間,張居正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發布政令,皇帝對其言聽計從。那麼為何朱棣之後的皇帝們經常受到為官集團的制約?
  • 明孝陵探秘:四方城馱碑龜有個「雙胞胎」
    【金陵晚報報導】本報關於明孝陵四方城馱碑石龜的報導引起市民濃厚興趣。而離這隻馱碑龜不遠,還有一隻馱碑龜趺。兩隻馱碑龜幾乎可以稱為一對雙胞胎。為什麼一隻被用,另一隻遭棄?數百年來,這成了困擾人們的難解之謎。  四方城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歌功頌德而建造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亭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