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2021-01-10 騰訊網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達成的,這和開國之君類似。況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礎下,讓明王朝變得更加強盛,永樂盛世就是證明。

正所謂中央集權才是君主的第一要務,只有牢牢地掌控權力,才能實施野心和抱負,才能保持長治久安。

朱元璋權力欲極強,他不僅廢除了宰相,還殺掉了大量官員,為的就是讓權力最大化。所以在朱元璋強大氣場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過多的文臣來分割他的權力。

朱元璋設置了大學士,也就是內閣的雛形,但這些大學士只是朱元璋的顧問,沒有絲毫權力。朱棣即位後才設置了內閣,並令解縉擔任了永年年間的第一位內閣首輔,此時朱棣還是牢牢掌握著絕對控制權,內閣作用很小。

朱棣經常御駕親徵,朝中需要有人幫助其行使部分權力,所以內閣的權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隨著皇帝更替,內閣權力變得越來越大,正德帝去世後,首輔楊廷和負責選擇繼任者,從而確定了嘉靖的皇位,萬曆年間,張居正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發布政令,皇帝對其言聽計從。那麼為何朱棣之後的皇帝們經常受到為官集團的制約?

一、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

打工相對容易,而創業非常難,開國之君就好比道路的修建者,而之後的皇帝們只需要按照前人的道路繼續走,這相對會容易很多。朱允炆就是位守成之君,他沒有經歷過戰火和廝殺,身上也缺乏氣場和決斷,威信較低,於是這就給了朱棣機會。

朱允炆盲目信任齊泰、黃子澄,不論是削藩還是出兵,齊泰、黃子澄的決策一錯再錯,而朱允炆卻起不到一絲積極作用。削藩直接逼反了朱棣,給了朱棣靖難的理由,出徵換成了李景隆,又給了朱棣取勝的機會,就好像朱允炆一直在給朱棣做嫁衣。

朱棣雖然並非開國功臣,但他卻在之後的戰火中磨練自身,成為當時最優秀將領。朱元璋布衣出身,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眼中不揉一點沙子,對戰局判斷極為準確。這些素質都是守成之君不具備的。

史料記載: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

朱棣攻下南京後,殺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株連家族,建文舊臣中,凡是反對朱棣的幾乎都被殺了。如此情形哪裡還有文官什麼事,哪個還敢來挑戰皇權,這不是找死。

朱棣以他的暴戾壓服了所有人,而事實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繼承權,恩威並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來。氣場這東西很難講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顯地顯露出來,其中的表現應該是強勢、威懾、自信和果決。經歷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這大致就是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所在。

二、土木之變

朱元璋在立國之初還是很重視武將的,開國封爵的大多數是武將,畢竟打仗是要靠武將的,況且在開國之初戰爭仍在繼續,只有安定的時候才需要大量文臣。

朱元璋設置了五軍都督府,是最高軍事機構,調兵遣將的命令都要從五軍都督府發出,權力很大。正統十四年,瓦剌也先侵擾明朝邊境,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率兵親徵。在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明軍在土木堡和敵人遭遇,明軍傷亡慘重,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俘虜。

史料記載:

「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朱祁鎮這次親徵帶上了大量朝廷文武官員,倒黴的是這些官員也跟著軍兵一起被敵人埋葬。這造成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官員斷層,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這些高官被殺,朝廷只得啟用大量文官。

造成的問題就是權力平衡被打破,于謙之所以能成為軍隊一號統領,一定程度是因為大量官員被殺。加之時局危機萬分,于謙的權力也變得空前的大,所有兵力調動、物資配給全部由于謙一人做主。

在北京保衛戰結束後,于謙的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來,比如京城的團營部隊,於是乎文官的權力增大,武將被進一步削弱,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變雖然讓明軍損失了十萬士兵,卻給了文官們強大自身的機會。

三、皇帝的不作為和行政需要

朱元璋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沒日沒夜地工作,也沒有太多興趣愛好,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然而朱元璋卻做到了。隨著和平時間的增長,明朝的皇帝們也變得越來越懶,甚至出現了不上朝的現象,比如嘉靖和萬曆。

海瑞那篇舉世聞名的《治安疏》就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等記載。可見嘉靖這皇帝做得不太稱職,大興土木花銷無度,這些皇帝們難免會有,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二十年不上朝,並且長年修道煉丹,耽誤了很多政務。

嘉靖帝和萬曆皇帝還是有所區別,嘉靖皇帝多少還會處理政務,而萬曆皇帝是常年不出宮門,除了特大事項其他一概不管。權力是個好東西,誰都想要,既然皇帝對權力有所放鬆,那麼文官就會順杆往上爬,嚴嵩、徐階等權臣就是這樣出現的。

不靠譜的皇帝很多,但朝廷也要繼續運轉,那麼大家就選出個代理人,也相當於總經理,幫助皇帝來處理政務,伴隨的皇帝們越來越懶,內閣的權力就越來越大,直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到達頂峰。

如果明朝的皇帝人人都像朱元璋,那麼是文官集團會被永遠壓制下去。但人和人不同,很多皇帝是來享受生活的,不喜歡恪盡職守,於是文官崛起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同皇權抗衡。

在明代中後期,皇帝已經不是主角,內閣才是舞臺的一號人物,也正是他們的存在,大明王朝才變得光彩奪目。

相關焦點

  • 從西廠到傳奉官,成化皇帝為什麼一直需要與文官對抗
    在明代的歷史上,宦官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自朱棣設置東廠之後,大明朝的兩大特務機構就一直是文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威懾力逐漸衰微,首先是錦衣衛幾乎是逐漸變成東廠的下屬機構,只能欺壓京城富戶,更多時候都無法制衡文官;而東廠則在英宗朝逐漸失控,甚至出現了執掌東廠的宦官勾結外臣謀反的事情(曹吉祥)。
  • 東漢的太監是狐狸,晚唐的太監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則是家犬
    1.朱棣首開任用宦官先例朱元璋制定了內臣不得幹政的鐵律,到他的兒子朱棣手上,就被砸成爛鐵。在靖難之役中,不少太監立下大功,所以,朱棣即位後開了太監幹政的先河。最著名的就是三寶太監鄭和,他作為大明使臣,六下西洋。朱棣設立東廠後,乾脆將東廠管理大權,交給了太監。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威武的前期前期三位,明太祖洪武和明成祖永樂聲名赫赫就不用多說了,他倆之外,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被能徵善戰的四叔朱棣奪走了皇位,但並非他有什麼不堪。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
  • 朱元璋剝了一個桔子給兒子吃,朱棣母親得知後,趕緊讓兒子逃命!
    朱元璋最終義無反顧加入反抗的義軍當中。從一個貧民出生,做過和尚,上過戰場,一場場的苦戰打下了大明朝的江山。正是親身經歷了天下的動亂,見識了各種的官員貪腐和百姓艱難,所以朱元璋非常的珍惜自己開創的太平盛世,他希望國家可以永遠的太平,不再發生戰爭。
  • 老和尚自稱皇帝,脫掉鞋子後,太監跪地大哭:他就是當年的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孫,由於父親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所以才得以以皇太孫的身份繼位。如果朱元璋百年之後傳位於老成持重的朱標,由於朱標的威望和才幹都是眾皇子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朱標繼位,眾皇子都會心服口服,即使是野心勃勃的朱棣也只能老老實實地做燕王,捍衛大明邊疆。
  • 于謙忠心耿耿,為什麼明朝皇帝一定要除掉他?
    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一直很高,那明朝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幹掉于謙呢?  其實,這跟當時明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係,跟愛國無關。    土木堡事變後,于謙就成為了明朝的頂天之柱,他一手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並在英宗被俘後,扶持景泰皇帝登基,繼續跟瓦剌對抗。這無一不體現了于謙的大丈夫形象。
  • 這位皇帝若能夠改革成功,明朝至少還能再活五百年,是誰害了他
    遷都北平是因為朱棣在南京根基不穩,「土木堡事變」後皇帝朱祁鎮也沒有自殺,明朝從朱棣時代100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到最後的「漢人十八省」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土地,「朝貢體系」和「俺答之變」中哪個不是給人送錢?至於有骨氣,這才最氣人的一個。
  • 朱棣為什麼憑藉區區燕地可以打下全國,其實全都託朱元璋的福
    朱元璋在明朝立國後,花了不少心思,大行殺戮之事,光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殺了幾萬人。幹完這些事情後,朱元璋認為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了,可這時劉伯溫卻說了一句:「只恐燕子飛來。」朱元璋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我們明白,劉伯溫指的就是「燕王朱棣起兵」一事。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於朱棣?帝王心術究竟是什麼?他想學成吉思汗
    朱允炆稱帝的時候,朱元璋是明太祖,難道朱允炆下臺朱棣稱帝,這天下就不是朱元璋的了嗎?當然還是。很多人不懂什麼叫做帝王心術,其實帝王心術很簡單,說到底就是自私到了極點。哪個皇帝自私到極點,哪個皇帝就深諳帝王心術。顯然朱元璋就是那個深諳帝王心術的帝王。
  • 仁慈博愛心懷正義的朱允炆為什麼鬥不過順昌逆亡心狠手黑的朱棣?
    公元1398年5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其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次年7月,燕王朱棣不甘屈居侄子朱允炆之下,他以「靖難」、「清君側」的旗號率領數萬軍隊向南進攻,取侄子而代之的心思可謂頗為露骨。
  • 明朝朱元璋手下的錦衣衛權力到底有多大,他們有權逮捕皇親國戚
    明代初期,文官集團勢力強大。為了確保朱家強萬代永續,朱元璋在皇家公衛部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軍事特務機構——錦衣衛,直轄於他。錦衣衛的首領是皇帝信任的人,對皇帝負有直接責任。錦衣衛有很大的權力,尤其是在抓人方面。而且他們有權進行秘密審判。在這種情況下,非法虐待和虐待囚犯是不可避免的。朱元璋注意到這一點後,曾下令燒毀晉邑衛兵,削弱了他們的力量,禁止他們進行秘密審訊。
  • 朱棣稱帝前,發生過哪些日怪事?
    焦躁的皇帝朱元璋,立即召來欽天監監正,讓他分析這個天象的吉兇。監正匯報說:「 武英殿起火,皇城地基下沉,宮內的地勢前高后低,預示著皇上的接班人要發生變化。根據雨後的天象,煞星直指燕地! 」燕地就是北平一帶。燕王就是朱棣。欽天監監正作出「科學」論斷,朱元璋有些不信。奈何天象不吉,不得不防。
  • 明史中十分相似的一對叔侄皇帝,侄子比伯父更幸運
    翻開明朝歷史典籍,十六位性格迥異的皇帝躍然於紙上。蟋蟀皇帝朱瞻基,貪戀美色建立豹房的朱厚照,喜歡當木匠的朱由校,將中興大明作為己任的朱由檢等等。在明朝一眾皇帝之中,有一對叔侄皇帝,不管是樣貌,性格,還是一生的經歷都十分相似,這對叔侄便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以及朱棣的長子朱高熾。
  • 功績堪比朱元璋和朱棣,卻差點毀了明朝
    02:52:59 來源: 破壁調查局官方 舉報   導語:  明朝皇帝中想必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有著高武力值以及豐功偉績滿滿的朱元璋
  • 朱元璋為何要把太子之位給朱標?而不是朱棣?
    而且朱元璋本人也可以算的上是明朝一位十分優秀的皇帝了。  那想必大家也會發現這樣一個事情,就是在中國古代,開國皇帝對繼承人往外是非常挑剔的。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感嘆嫡長子「不類我」,因此在傳位問題上遲遲下不了決心。
  •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託孤大臣,手握40萬重兵,靖難之役按兵不動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已婚妻子。朱元璋當兵時,馬氏就嫁給了他。馬皇后為朱元璋生了七個孩子,五個皇子和兩個公主。不過,據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的,但後來朱棣把自己變成了馬皇后的孩子,為了做一個正統的皇帝,於是朱棣就顯得正統了。馬皇后有一個女兒,名叫寧國公主。
  • 朱厚熜為何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廟?他太強勢,沒有人能駕馭得了
    明朝時期發生過一件可以說是震驚當時人們三觀的朝政之變,即「大禮議之爭」。這場爭端的起源源自於家境皇帝朱厚熜,發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因武帝朱厚照沒有子嗣,僅能從藩王中挑選一位承嗣開始。最後還是皇太后令群臣勸進,朱厚熜才在受箋後以皇帝之禮由大明門進,於奉天殿繼位,正式登基稱帝。為何會這樣呢,實際上這是朱厚熜與首輔文臣集團的第一次交鋒。雖說按照禮儀來說沒有錯,但是當時的朱厚照已經駕崩。即使有太子,這時候也是立刻就要登基的。這時候沒有比新帝登基更為重要的事情了,說白了其實就是楊廷和為主的首輔集團想要給年少的朱厚熜一個下馬威。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朱標宅心仁厚,待人寬容,溫文爾雅,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老朱為了培養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在朱標還是太子時,不僅讓開國文臣「文史公」宋濂教其治國之道,還讓他學著處理國家大事和一切政務,力求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標準,將朱標打造成一位好皇帝,使大明朱家的江山統治得到延續和鞏固。
  • 這個皇帝只會鬥蟋蟀,不僅沒人罵,後世對他評價還很高
    ,可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這個人居然開創了一個盛世,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還很高,這是為什麼呢?而所謂的蒙古,早就被朱元璋和朱棣打得抬不起頭來,哪裡還敢招惹明朝的皇帝,此時的明朝幾乎已經到了所向披靡的程度,沒有任何勢力敢與明朝抗爭。
  • 朱元璋女兒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受5代帝王寵愛,歷史比小說精彩
    他就是朱元璋的老來女,也是他最後的女兒,寶慶公主。由於是老來女,朱元璋寶慶公主可謂是寵愛非常,寶慶公主也非常的天真可愛,給老年的朱元璋留下了一段溫馨的回憶。朱元璋臨死前留下遺囑要所有妃嬪殉葬,但念在寶慶公主年紀尚小,就免除了其生母的陪葬,可以說這寶慶公主不僅是父親的小棉襖,也是母親的小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