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償,文官有骨氣」,這是很多失去最基本理性明粉嘴裡常說的一句話,作者是覺得很無聊。遷都北平是因為朱棣在南京根基不穩,「土木堡事變」後皇帝朱祁鎮也沒有自殺,明朝從朱棣時代100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到最後的「漢人十八省」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土地,「朝貢體系」和「俺答之變」中哪個不是給人送錢?至於有骨氣,這才最氣人的一個。
如果不是因為文官的阻撓,如果此人改革能夠成功,明朝的壽命遠不止276年的歷史,而是會像奧斯曼帝國一樣,擁有800年歷史。這個改革者是誰,明朝的文官為何要阻礙此人的改革?明朝文官那不叫有骨氣,那叫霸氣!
·一個震鑠古今的改革者
歷史是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丫頭作者不知道,但作者知道誰得罪了文人誰在歷史上絕對是沒有好下場的。
秦始皇、武則天、正德皇帝那個不是如此,而今天作者想談的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在皇帝中,能用「武」這個字的有幾個呢?漢武帝算一個,而被正史裡寫成汙濁不堪的正德為什麼要用武呢?
這不是因為他在「豹房」裡玩老虎豹子的壯舉,而是因為他為明朝做出的不可磨滅的功勳。
朱厚照一生最討厭的就是虛偽,而他身邊卻都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而所謂的「豹房」是他的行政中心,而非野史裡敘述的骯髒之地。
如果說行男女之事也算骯髒的話,那還要三千佳麗和後宮幹什麼呢?
在「土木堡事變」這場驚天陰謀之後,想通過戰爭獲得主動權的朱祁鎮卻被身後更加毒辣的文官集團給算計了。
在這場大臣和皇帝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原本想藉助戰爭剷除異己的朱祁鎮卻做了俘虜。
文官集團勝利的代價就是賠上了明朝最精髓的幾十萬軍隊和幾百名帝國的精英。
在權力的遊戲中,這算什麼呢?
即便是帝國最為危機的時刻,文官集團為了賺錢不照樣將糧食賣給李自成,將武器賣給努爾哈赤,不照樣走私逃稅嗎?
而將這些人看得一清二楚的朱厚照則想通過改革扭轉這一切,重塑先祖朱元璋和朱棣時期的皇家輝煌。
為此,朱厚照一直韜光養晦,一直隱忍,一直裝瘋賣傻,一直躲在豹房裡積蓄自己的力量。
·千古一帝的雄偉計劃
明朝後期的文官為什麼反對並污衊朱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是勞民傷財的傻瓜行為?因為他們自己想獨吞這門世界上最賺錢的生意。
從14-18世紀,世界上50%的白銀都流入到了中國,靠的全是海運,而明朝最後卻是窮死的,賺的錢都跑誰口袋了去了?
明朝是海禁最厲害的帝國,整整禁了上百年。在此期間,民間是不許出海的,而皇家就獨佔了這一貿易。
在火車沒興起之前,在陸地上用騾馬運輸60公裡糧食所花費的費用比這些糧食還貴,而海運,是最節約成本的物流方式,也是大宗貿易的載體。
看看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隻,一點也不比今天的航空母艦小,雖然古代沒有集中箱,但一樣可以在這些船上裝上滿滿的貨物。
看看朱棣的一生:四年內戰,五徵漠北,平反西南,遠徵安南,大修國書,將帝國版圖擴張到了明朝的極限。
而戰爭是最燒錢的機器,朱棣哪來的那麼多的錢?
如果說戰爭,編寫《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都是賠錢的話,那朱棣的後宮肯定有無數個聚寶盆,很明顯朱棣沒有。
朱棣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掙的,而朱棣的職業經理人和乾隆的和珅一樣,那就是鄭和。
鄭和通過皇家專營的貿易優勢,加上在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護航艦隊的保護下橫掃亞洲,將明朝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鄭和在為帝國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還起到了揚我大明國威,闡述朱棣即位合法性的作用。
但在後世無恥之人的筆下,朱棣居然狹隘到花巨資去找一個被自己打敗了的建文帝。
而正德皇帝同樣看中了「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他也想通過這種壯舉來達到收歸皇權,並讓四方來賀的目的。
但已經膨脹到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文官集團,居然公然叫囂他們燒了用明朝無數先人的智慧和鮮血編纂成的「鄭和下西洋情報檔案」。
更加無恥的是,口口聲聲說為國為民的劉大夏,最後其家族成了沿海最大的走私集團之一。請問,如果劉大夏當初真的燒了那些寶貴中華財富,他家的航海資料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正德皇帝的航海計劃若能啟動,憑他的個性,他一定會乘風破浪,以勢不可擋之勢稱霸亞洲,進而橫掃世界。
以當時明朝的海上力量和火器裝備,加上鄭和下西洋積累下來的航海情報,若正德的計劃能夠得以實施,憑朱厚照那種敢與猛虎相鬥,敢持劍親上戰場的性格定能打造一個屬於明朝的「日不落帝國」。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帝,為何早早就命喪黃泉了呢?
·揭開明朝最具雄心之皇帝的死亡之謎
當你翻看漢朝歷史時你會發現,漢朝後期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是成年人的,全部都是未成年的兒皇帝,這是巧合嗎?顯然不是。
當大臣的權力高於皇權時,為了更好地操縱朝廷,用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孩子當傀儡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明朝自「土木堡事變」之後,不但皇帝的不育率越來越高,「意外死亡」的事情也頻頻發生,皇帝的壽命也越來越短,這一切都是巧合嗎?
作為一個皇帝,在自己國土之上,居然沒有出宮的自由,這對文官來說是骨氣還是霸氣?
而像楊廷和、張居正這樣的大臣還算大臣嗎?像魏忠賢這樣的大奸臣真的就是奸臣嗎?
查查明朝的「紅丸案」、「梃擊案」、「嘉靖遇刺案」那個不是迷霧重重?那個到最後不是不了了之?
而作為一個健身愛好者和一個武藝超群的壯年小夥子,正德就因為落一次水就能渾身烏黑而死嗎?
無獨有偶,下一個改革者天啟也是想藉助太監之手狠鬥文官,也是死於「落水感冒」,請問,這真的就都是巧合嗎?
我們再看崇禎上吊前的那句話「大臣誤我」,是不是對明朝文臣最大的痛訴?
雖然這是崇禎在推卸責任的言辭,但當國庫裡空無一文時,四處借錢借不到時,李自成來了就有錢,滿人來了也有錢。
明朝大臣的家裡堆積成了金山銀山,朝廷卻被活活餓死,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偷稅漏稅的是不是文官?走私結黨的是不是文官?因「頭皮癢」、「水太涼」、「我沒錢」等哭著喊著一個個拜倒在滿人腳下為之效力的又是不是文官?
這樣的唯利是圖,欺上瞞下,驕橫狂野的文臣也算有骨氣嗎?
明朝的文臣確實有骨氣,有到連皇帝都敢一個個的幹掉,連皇帝都要尊他為「乾爹」,連皇帝他媽都要曖昧於他,這當然是有骨氣了!
而正德的死,難道不是一場赤裸裸的陰謀嗎?
話說回來,當年朱元璋和朱棣殘殺文臣的時候,也沒見他們有一點心慈手軟的意思,這是不是傳說中的報業呢?
如果正德的計劃和改革能夠成功,明朝很可能會比後來的英國還牛,比奧斯曼帝國還長壽。
但因為正德皇帝太厲害了,很多狼子野心的明朝文臣怕了,就對這個少年天子早早地動手了。
對於正德的改革和正德的死亡之謎,讀者您又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