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中,明清史料最豐富。
研究這兩朝歷史,會讓人大跌眼鏡:明朝的皇帝奇葩多,不知敬天法祖,不愛惜國家人民,與生俱來的禍國、害國,玩蛐蛐、當木匠、嗜春藥,有從和尚當上皇帝的,有從皇帝客串當道士的,好不容易出一兩個似乎要做點正經事的,又殘暴變態,令人恐懼厭惡。清朝皇帝,卻個個都是洞見萬裡、日理萬機的聖明天子。
人與人的差距為什麼那麼大呢?
有人說,原因還不簡單?
《明史》是清朝政府組織編修的,清朝統治者為了黑明朝,還不得卯足勁醜化明朝皇帝?而《清史稿》是清朝遺老編修的,對清朝的滅亡無限悲傷,對清朝的皇帝無限眷念,當然會美化清朝的皇帝了。
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對了哪一半?
後一半。
清朝皇帝的高大全形象當然不乏編修《清史稿》遺老的粉飾和吹捧;但,要說明朝皇帝慘遭醜化,還真不能全怪到清朝統治者的頭上。
要說清朝統治者沒有黑明朝皇帝,那不符合史實,清朝剛剛入關那會兒,為了讓明朝遺民死心,迫不及待地宣布明朝已經隨著崇禎皇帝的死去而滅亡。但,崇視雖死,崇禎的堂兄朱由崧又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從法理上說,明朝還存在。於是,對於這位南明皇帝,清朝統治者真的是不遺餘力地進行攻擊、詆毀、醜化和抹黑,使得朱由崧一個人的身上,集中了中國數千年以來所有昏君的惡行和惡德,黑得不能再黑。
但從明太祖到崇禎皇帝,清朝統治都還真的不怎麼詆毀。
比如說,康熙六次南巡,每次經過南京,都會到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掃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康熙還在朱元璋的墓前立了一塊大石碑,石碑是他親手寫的四個大字:治隆唐宋。
可以說,康熙對朱元璋是相當尊敬的,並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康熙對朱元璋的態度是這樣,對明朝的其他皇帝,包括名聲很臭的正德帝朱厚照,也沒有刻意詆毀。
《清聖祖實錄》記載有幾件事,說《明史》的部分樣本書編出來了,康熙專門看了帝王系列本紀,指責纂書大學士說:「你們這樣非議洪武、宣德等人,實在太過了!洪武是開基雄主,功德隆盛;宣德是守成賢君,勵精著於一時,他們的功業垂諸後世,堪稱明君典範,你們這樣寫,議論失當,難為信史。著史之道,在於秉公持平,豈可持有私心而作偏頗之論。」
此外,康熙還切責修史的官員,說:「你們看到明朝有些帝王死得早,就不假思索地斷定說是荒淫無度,身體被酒色掏空了,死了活該。這樣的話,太不負責任了。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中,明明也有聖明之君,你們找不出原因,就瞎說一通。其實吧,天下事情紛繁複雜,君主豈是好當的?每日勞心勞力,超負荷工作,身體垮掉有什麼奇怪的?」
除了對《明史》中的抹黑行為不滿意,康熙對《明實錄》的許多記載也表示懷疑。
比如,康熙讀《正德實錄》,看到上面期記載說,正德在午朝罷朝後,因為某事生氣,罰百官在殿前曬太陽,竟然曬死了好幾個人。康熙拂然而起,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想想看,將士穿戴著厚重的盔甲在烈日之下打仗,也只有戰死的,沒有曬死的。在朝堂之上怎麼可能曬出了人命?!」
從康熙上面的言行來看,抹黑明朝皇帝的,真不是清朝統治者。
那明朝皇帝為什麼這麼黑?
怪就怪是明朝的政治環境太寬鬆了。
在明朝,言官可以肆無忌憚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從明孝宗開始,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哪一個沒被言官罵得狗頭噴血?
言官這樣罵皇帝,主要是搏出位,搏諍臣的美名。
在朝廷當著皇帝的面都可以破口大罵,那在民間背著皇帝瞎說皇帝壞話的,那就見怪不怪了。
妙的是,明朝的出版業非常發達,許多無聊的文士、寫手,為了傾銷自己的作品,賺取稿費,就胡編出許多勁爆的野史文獻、特別是描寫明朝皇帝醜行的文獻。
可以說,明朝皇帝的形象,在明朝還沒滅亡前,就已經被明朝的無聊文士、寫手黑得不成樣子了。
明朝皇帝被黑,責任真不全在清朝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