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在母乳庫內配置母乳。
昨天是「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民間常說,金水銀水不如媽媽的奶水。在廈門市兒童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廈門分院)新生兒病區,擁有廈門市首家母乳庫。這個近20平方米參照國際標準流程建立的母乳庫,為住院的新生兒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母乳餵養率達到80%。
通過母乳庫保障母乳餵養 還讓媽媽參與陪伴
朵朵(化名)是23+4周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470克。今年1月18日,朵朵被送到了廈門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病區,住院期間,由於媽媽回安溪坐月子,朵朵的爸爸每隔兩三天送一次母乳,保證兩天的量。剛開始初乳量較少,餵養量從0.5毫升開始,三小時餵一次,每次送8袋,之後根據需求逐漸增加。母乳庫有四臺低溫醫用冰箱,最多可以存儲240名患兒所需的母乳量。
朵朵成長到2.4公斤,病情有了好轉後,醫護人員讓朵朵的媽媽進入家庭參與式的護理病房陪伴朵朵,有專業的護士教媽媽如何母乳餵養、更換尿布、觀察病情等。還指導媽媽做袋鼠式的護理,提供一張半躺的躺椅,孩子趴在媽媽的胸口,皮膚和皮膚接觸,聽媽媽的心跳聲音,會覺得很有安全感,很舒適,對孩子的病情穩定和發育比較有幫助。如今朵朵的基本生命體徵穩定,已基本達到出院的標準。
除了通過母乳庫保障母乳餵養外,新生兒科還為患兒和家屬提供多種形式的人文關懷。例如根據家屬的需求安排探視時間,醫生隨時和家屬溝通孩子的情況。孩子情況穩定後,鼓勵媽媽進來陪伴,除了家庭參與式的護理病房外,還設有單間的VIP病房。
每一袋母乳都有條碼 一天最多配置千餘袋
新生兒科執行主任、主任醫師黃英介紹,醫院的母乳庫為廈門市首家,2018年年底正式運行。除非母親有活動性結核病、愛滋病等感染性疾病,或者新生兒患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絕對的禁忌症,不適合吃母乳,其他的都提倡母乳餵養。
她說,新生兒入院之初,醫護人員就做了非常細緻的宣教,包括使用醫用母乳儲存袋,採集準備工作,放冰箱的時長,醫院的接收等都要嚴格按照流程標準執行。產婦從其他醫院轉診過來會提供產科的病史或產檢的資料,因此常規情況下母乳不需要進行檢測。但是患兒如果出現嚴重的腸道反應,就要詳細詢問,母乳是冷藏還是冷凍?如果冷藏時間太久,特別是在天氣太熱的情況下,會引起腸道餵養不耐受。
護理部主任黃湘暉告訴記者,母乳庫和血液庫的管理是一樣的,每一袋母乳上都貼有條碼,進行信息化管理,嚴格核對身份。如果餵完奶寶寶出現一些臨床的症狀,可以追溯到母乳的來源以及配送的時間等。每一個節點也都會用信息掃碼來控制母乳的配置,保證其安全性。
目前母乳庫有三名護士專門負責管理,入庫要消毒,穿上隔離衣、戴手套,保證沒有汙染。針筒、奶瓶等都是一次性的。最高峰時一天的住院患兒達到120多人,一天就要配置1000多袋母乳,工作量非常大。
【呼籲】
愛心媽媽志願者 捐贈母乳幫助患兒
「母乳是可以救助孩子生命的寶貴財富,是傳遞愛的珍貴禮物。」廈門市兒童醫院執行院長莊德義呼籲社會上的愛心媽媽為母乳庫捐贈母乳。有捐贈意願的媽媽可以到廈門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病區,做一些基本的檢測,籤同意書,醫院方面會提供所需要的泵奶器等。
(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
【來源:廈門日報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