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大英博物館有哪些好東西沒來

2021-01-11 文匯報

大英博物館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個夏天,登陸上海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正在掀起一股同樣火熱的觀展狂潮。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排隊數小時,競相爭睹佘盆梅海特內棺、拉美西斯二世像、「大洪水」記錄板、印度文明印章、康侯簋、劉易斯棋子、阿拉伯銅手等串起世界文明史的器物。

事實上,礙於漂洋過海的周折、保險費用的高昂、展出條件的嚴苛等諸多因素,大英博物館更多的好東西沒來,其中就包括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帕特農神廟雕塑。儘管脫胎自大英博物館與BBC合作的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及其同名圖書,百物全球巡展的展品相比廣播節目、圖書的「權威版本」,吻合率也僅約為一半。比如,「權威版本」中的《女史箴圖》,即便在大英博物館館內展出,也是難得一見,需要多年等一回。

三種文字的國王詔書——羅塞塔碑

奧克瑟斯戰車模型。這是阿契美尼德時期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金銀藏品,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5至前4世紀。

帕特農神廟雕塑之一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局部描述

大英博物館尤以古代收藏品涉獵廣博而著稱。這裡所珍藏的,更像是人類文明的記憶。太多的歷史文化寶藏,有待於人們走進大英博物館所在的倫敦大羅素街上那幢古典建築「朝聖」。

它用兩個半世紀收集了人類文明的記憶

大英博物館入口處

對外開放於1759年的大英博物館,至今走過兩個半世紀。和基於王室收藏的法國羅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不同,大英博物館的起點是私人收藏,更確切些說,是漢斯·斯隆爵士的一隻私人收藏櫃。

斯隆去世前夕,將畢生積累的7萬餘件博物式收藏託付給當時的英國國王,其中圖書與植物標本不在少數。在這樣的背景下,1753年《大英博物館法》出臺,確立大英博物館的成立。除了斯隆的收藏以外,還有兩個系列的收藏同時進入了博物館,分別是柯頓家族與哈利家族以手寫本為主的收藏。它們共同構成了大英博物館的第一批藏品。彼時這些藏品其實未必價值連城,然而大英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理念卻讓它備受矚目———博物館不歸屬於教會和國王,藏品涵蓋各個領域,讓公眾免費共享並獲益。

漢斯·斯隆爵士

大英博物館建成之初,圖書和自然歷史方面的藏品佔有重要地位,漸漸地,古物藏品後來居上。1756年,博物館有了第一具木乃伊和其他埃及文物,那是由威廉·萊修裡爾上校饋贈的;1772年,從威廉·漢密爾頓爵士處,博物館購得最早的古典時期藏品———一系列希臘花瓶;1802年,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拿破崙科學探險中所得的古物藏品,由喬治三世帶來……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反倒是自己所在地域的古物乏善可陳,截至1850年,古代英國和高盧的全部文物僅用4隻箱子就足夠盛放。19世紀後半世紀開始,博物館才有意識地收藏本地域的文明記憶。

一張大英博物館的門票,1790年

彼時,伴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規模與藏品質量都讓人刮目相看,它們幾乎來自整個世界,並且被置於系統、科學的分類之下,簡直算得上一部世界文明指南。而為了陳列這些藏品,博物館新館的修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總在繼續。如今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是1823年至1852年間建成的。1881年,大英博物館的藏品第一次面臨分散,其自然歷史類資料被轉移到南肯辛頓區的新館裡,日後那裡成為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3年,圖書部門則從大英博物館分離出來,變身大英圖書館。歷經藏品調整的大英博物館,古物收藏的特色愈加深入人心。

圖書館,1875年

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室,1937年

古埃及文物可謂大英博物館的驕傲。從19世紀末開始,實地考察發掘就是大英博物館埃及文物的重要來源。這類藏品總共有11.1萬件,囊括尼羅河河谷周圍從公元前5世紀太平盛世到公元10世紀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古代文明方方面面。其中,大型石雕就佔了一個樓面,另一個樓面則主要給了彩繪的木乃伊棺木、墓室壁畫等。約80具完整或近乎完整的木乃伊藏品在這裡陳列,不僅包括人也包括貓、獵鷹、公牛和其他動物的木乃伊,這些動物都是古埃及宗教中代表不同神祇的聖物。和木乃伊一起保存的,還有其他葬禮用具,如人形棺、石柩、小沙伯替身、護身符、帶有保證人死後進入美好生活的咒語的紙莎草紙等等。

拉美西斯二世,埃及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來自Nebamun墓室壁畫,他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一個抄寫員和穀物計量官。他被認為生活在前1350年左右。這幅畫是從他墓室的牆上劈下來的。由一個英國收藏家收購,在1821年轉手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同樣耀眼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希臘與羅馬古物系列收藏。它們幾乎覆蓋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各個方面,古物製造的最早時間可以追溯自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發端的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其中牽引了最多目光的,是美輪美奐的希臘古典雕刻。大英博物館把一整座高約8米的希臘神廟搬來鎮住了一整個展廳,這正是海仙女神廟,又名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另一個展廳裡陳列的,全是帕特農神廟的雕像和浮雕,出自希臘古典時期最優秀的雕刻家菲狄亞斯。許多雕刻已經殘缺、斷裂、無法復原,它們的美卻非但無損,反而引來人們的無盡遐想。

這座雕塑來自古代七大奇蹟之一的墨索羅斯王陵雕塑。該王陵位於土耳其西南,建於公元前4世紀。現在已經蕩然無存。這匹馬的肌肉線條清晰美麗,尤其是馬頭的細節令人嘆為觀止。

大英博物館繞不開的,還有古代東方文物的收藏。早在1866年,博物館就成立了東方古物部,有計劃地接受中國和日本的藏品,這是歐洲第一個承認東方考古和歷史研究地位的機構。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多達2萬餘件,囊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工藝、金工、漆器、玉器、古代樂器等中國造型藝術各個門類。國寶名單就是一長串,《女史箴圖》、康侯簋、元至正青花龍紋大瓶、敦煌壁畫……這些中國文物打破了慣常的分類方法呈現在觀眾眼前,按照年代排列,讓人們一覽文化物證撰寫的文明史。

敦煌壁畫

埃及文物:彼岸世界的藝術

《亞尼的死者之書》(局部)

絕大多數的埃及文物出於墓葬之中。木乃伊及其棺材、黃金玉飾、壁畫紙草、雕塑器物等形形色色的埃及藝術,幾乎都不是描繪給活人看,而是為死者所準備的,傳遞的都是「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有學者將古埃及藝術稱為「彼岸世界的藝術」,古埃及人為他們的來生打造了一個瑰麗的彼岸世界,卻讓此岸的我們為之激動不已。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類埃及文物中,堪稱鎮館之寶的《亞尼的死者之書》,就是古埃及生死觀的明白表現。死者之書是古埃及常見的隨葬物品。篤信來世的古埃及人用水生植物紙莎草芯製成長長的紙卷,在上面記載死者為獲永生所必經的各種磨練、審判、所需的咒文等等並配以插圖,以求死者逢兇化吉,安然到達極樂世界。收藏家佛裡斯班士於1887年在尼羅河中遊克索西岸的墓室中發現了《亞尼的死者之書》,墓主亞尼是距今約3200年前的真實人物。這一死者之書可謂迄今已知以草紙記錄的死者之書中保存最完善、描繪最精美的。其中,最有名的段落是「秤心儀式」:天平上,死者的心臟與正義女神翅膀上的一根羽毛加以比較,心臟若不重於羽毛,則說明死者生前積德,可享永生,否則,心臟便會被畫面右邊的怪物所吞噬,死者沒法進入來世。畫中,有的神在調整天平的精確度,有的神準備記錄測量,有的神在擔任陪審,一個神與人共存的世界躍然紙上,反映出古埃及人對神靈的虔誠信仰。

埃及貓神貝斯特雕像。公元前2000年的尼羅河三角洲就有貓神崇拜了,人們不僅給貓神貝斯特造像,在貓去世以後也為它們製作木乃伊。

「貓乃伊」

一尊稍顯另類的銅製貓神貝斯特雕像,則揭示出古埃及的貓神崇拜。這座雕像以身材苗條高挑的埃及貓為藍本,坐姿與神情充分體現了貓的本色,筆直坐立,眼神機靈,脖子上佩戴著刻有「荷露斯之眼」的銅飾板,前胸繪有一隻頭頂日盤展翅欲飛的聖甲蟲。公元前2000年的尼羅河三角洲就有貓神崇拜了,人們不僅給貓神貝斯特造像,在貓去世以後也為它們製作木乃伊,這樣的「貓乃伊」在大英博物館同樣可以看到。

希臘文物:雕塑展現的生命之美

帕特農神廟雕塑《命運三女神》。這尊雕塑其實早已失去頭部與四肢,但那些僅存的飛揚衣衫、豐盈身軀、瀟灑姿態通過鬼斧神工般的雕刻加以呈現時,已足夠令人驚豔。

最為典型的希臘藝術之美,得從希臘雕塑中尋找。大英博物館珍藏的一大批帕特農神廟雕塑,可謂古希臘藝術的頂點。這帕特農神廟,修建在雅典衛城山,為雅典娜女神而建,距今約2500年。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童年時代理性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晶。其中很多雕刻就保存在大英博物館。那些由巨石塑造出來的神的形象全然是在參照人的形象製造,藝術家賦予他們更為理想的藝術形式,用外在的形式表現內在的力量。人們從中能夠讀出的,是生命體的飽滿、深刻內涵。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帕特農神廟雕塑中,最為攝人心魄的,當屬《命運三女神》。命運三女神是希臘神話中宇宙混沌之初最早產生的神,也是能量最為強大的神。她們分別名為克羅索、拉克西絲和阿特洛波斯,都是眾神之王宙斯與女神忒彌斯的女兒,負責掌控整個歐洲神話系統中所有神的命運,也支配每一位凡人的命運。在帕特農神廟的東側山牆上,古希臘最負盛名的藝術家菲狄亞斯主持製作命運三女神雕像。當時,他面臨著兩道難題,一是怎樣在山牆橫向長條三角形的空間限制下創作雕刻群,二是通過什麼樣的造型來傳遞神的形象。對於第一道題,藝術家的作答是,巧妙安排眾神的姿勢,最終一位女神高高端坐,一位蜷腿席地而坐,一位斜倚著,這樣的組合自然而生動,各自的姿態顯得隨意與放鬆。藝術家給第二道題的答案則是,塑造三位豐滿動人的女性形象,她們身上纖細而又繁複的溼衣褶,隨著人體的結構而起伏,盡現女性人體優美的輪廓,她們仿佛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今天人們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命運三女神》其實早已失去頭部與四肢,但那些僅存的飛揚衣衫、豐盈身軀、瀟灑姿態通過鬼斧神工般的雕刻加以呈現時,已足夠令人驚豔。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生命之美。

中國文物:登峰造極的東方風雅

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的陶器,新石器時期的玉器,商周的青銅器,秦漢的漆器,魏晉的石佛經卷,唐宋的書畫,明清的瓷器……標刻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登峰造極的器物在大英博物館都能看到,其間蘊含的是含蓄秀美的東方風雅。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算得上大英博物館珍藏的最重要的東方文物。儘管入藏大英博物館百餘年,這幅長卷能從庫房走進展廳為人們親睹的機會依然十分有限,只因歷經歲月衝刷的它極其脆弱。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集高水準的繪畫、書法、詩文於一身,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意義非凡。長卷依西晉張華集各代先賢聖女事跡寫成的《女史箴》而畫,原文12節,所畫亦為12段,每段畫一個故事,各有箴文與之相匹配。畫家採用如春蠶吐絲的遊絲描手法,線條循環婉轉,均勻優美,每一根都仿佛充滿生命,筆下女史們下擺寬大的衣裙修長飄逸,形象生動。這幅《女史箴圖》曾是乾隆皇帝的心頭好,長卷上乾隆皇帝蓋的收藏章就多達37個。

元至正青花龍紋大瓶(The David Vases),可能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物,其頂部附近的銘文表明它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351年。

大英博物館藏有的一對元至正青花龍紋大瓶,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至關重要的裡程碑,也幾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這對瓷瓶在今天看來其實均有傷殘,且器型略有歪斜,但至少有這樣幾點奠定了它的「瓷王」地位。一來,瓷瓶的確切紀年直接書寫在瓶頸上,一目了然,那是元至正十一年,也即1351年。二來,瓷瓶幾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繪畫的全部元素,如龍紋、海水、蕉葉、扁菊、雲紋、雜寶等,且繪製精良,難有與之比肩者,尤其龍紋的繪製,形象兇猛,騰雲駕霧,生動之極。三來,它是公認的元青花斷代標準器,沒有這對瓷瓶,藏家與學者還不知道世界上存在元青花。在上個世紀,包括這對瓷瓶在內的千餘件中國古陶瓷都是英國大維德爵士的私人收藏,2007年,這些中國陶瓷精品由大英博物館託管,兩年後被陳列於展廳永久向公眾展出。

相關焦點

  • 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大英博物館12月19日開展以「垃圾與我們」為主題的展覽, 展出3500年前的一次性杯子,以提醒人們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問題 。 報導中指出,考古人員在希臘克裡特島上發現了數千個無柄圓錐形杯子。
  • 大英博物館的萌神盲盒,萌趣十足,經典時尚,開運又招財!
    原標題:大英博物館的萌神盲盒,萌趣十足,經典時尚,開運又招財!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大英博物館,那麼非「寶藏」莫屬。    埃及文物館是大英博物館中蕞大的陳列館,其中有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如人壽石雕、碑文壁畫等,都代表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 大英博物館來中國開網店,石碑滑鼠墊獨具特色,小黃鴨呆萌可愛
    大英博物館於2017年帶著上百件藏品來滬,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大英百物展」就成為了城中時髦熱事,當時一同帶來的多款原版文創周邊更是供不應求。羅塞塔石碑、古埃及法老、劉易斯棋子,大英博物館把這些館藏「萌化」,做成了文創周邊。
  • 前首相:「如果歸還文物,大英博物館就空了……」
    長期以來, 大英博物館就因把掠奪來的文物當展品,並且拒絕歸還,一直飽受批評。 這些文物包括埃爾金大理石雕塑、羅塞塔石碑,以及格威蓋爾盾等。loot /lut/ :搶劫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 圖源:衛報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羅塞塔石碑 圖源:大英博物館根據官方數據,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館藏數量位列西方博物館之首,達到23000件,其中包括河北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像、《女史箴圖》摹本等珍品。這些文物的來源,是中國文物流失史上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痛。
  • 大英博物館IP盲盒,小心拆!一不小心穿越古老王國
    好像埃及版的大英博物館奇妙夜,每個盒子裡都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寶藏,等你來拆開。    大英博物館 埃及萌神系列盲盒擺件,現藝非凡優選館有售▼    大英博物館埃及萌神盲盒系列有6隻基礎款守護神,還有一隻神秘隱藏款。  一款一盒保密包裝(內置身份卡),滿足你無限想像和期待。
  •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寶藏首登臺灣
    古埃及貓木乃伊、象鼻蟲戒指、豎著尾巴的魚龍……「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7月4日在臺北開展,珍貴神秘的藏品吸引了眾多臺灣觀眾前往。據悉,大英自然史博物館1881年成立於倫敦,被稱為倫敦的「必遊景點」,每年有來自全球各地約550萬人次遊客造訪。
  • 大英博物館出借古希臘雕塑 希臘要求歸還「國寶」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瑞士媒體「RTS.ch」12月7日報導,為慶祝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建館250周年,大英博物館將出借一座古希臘時期的雕像。此舉引發希臘抗議,希臘方面要求物歸原主。據報導,大英博物館將借出的雕塑為古希臘河神伊利索斯。希臘總理安東尼斯•薩馬拉斯稱,大英博物館此舉是對希臘人民的挑釁。
  • 大英博物館在天貓開網店 買膠帶都要搶預售
    對,就是那隻浴缸裡的橡皮小黃鴨,很多覺得它應該不是大英博物館裡的藏品,但1970年就已經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裡了。有報導說,這次登錄天貓店的小鴨子共有4款,分別裝扮成埃及獅身人面像、古羅馬武士、維京海盜和日本武士,一套4隻售價61元人民幣,一搶而空。不但小黃鴨不見蹤影,連羅塞塔石碑周邊也是被搶購一空。
  • 大英博物館官方文創 | 讓歷史和藝術成為生活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  如果將世界上的博物館比喻成偶像團體,大英博物館當之無愧的 C 位出道。    想不想把大英博物館的明星藏品帶回家?  想不想知道古代文物能多萌多可愛?  想不想讓高雅的藝術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
  • 世界博物館日,推薦給你20件大英博物館藏品
    >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今天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本刊推薦給你20件大英博物館藏品。大英博物館藏有它的三個版本。這幅木版畫使用了日本傳統的桑穰紙,主色調是柏林藍,在18世紀早期制於德國。富士山的繪畫手法,被認為來自葛飾北齋從歐洲版畫中學習的透視法。19世紀初,日本還處於江戶時代的閉關鎖國時期,「柏林藍」很可能是荷蘭進口,或者輾轉運自當時也正在調製這種顏料的中國。這幅畫在歐洲受到歡迎的原因,是它融合西方材料、繪畫手法於日式審美當中。
  • 閉館近半年後,倫敦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18隻海豚死於模里西斯東南海岸,民眾猜測或與日本貨船漏油事件有關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
  • 大英博物館經常鬧鬼?自從收藏了一塊埃及棺木後,這裡就被詛咒了
    筆者-小文說到世界上最具爭議的靈異地點,除了醫院以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博物館了,而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的大英博物館。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四大博物館之一,自1759年對遊客開放後,大英博物館除了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外,還帶來了許多恐怖的傳說。大英博物館是公認的最容易鬧鬼的博物館,傳說該博物館自從收藏了古埃及阿蒙拉神廟大祭司的內棺蓋後就開始怪事連連,保安稱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博物館深處會傳來古典音樂的聲音,也有人稱一些藏有古代文物的保險柜門會自動打開。
  • 翕兮|以圖證史:大英博物館所藏巴特農神廟雕像是額爾金偽造
    而之前1811年,一幫英國、德國和丹麥的「考古學家」和古董商,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深處荒無人煙地方的一座「古希臘神廟」——巴賽的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剝取了一些橫飾帶浮雕,東西少得多,也賣給大英博物館,卻賣了60000英鎊的好價錢。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巴特農神廟神廟雕刻非常著名。尤其是東山花上的雕像,據說是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亞斯所雕(圖1)。
  • 直擊大英博物館體驗店 40件1:1複製品講述三大古文明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9月22日報導:去年曾在上博引來人山人海的大英博物館展覽今天再次空降上海,正逢中秋假期,上海市民在家門口又能再一次領略大英文物的風採。記者了解到,此次大英博物館《亙古奧秘》流動體驗館為全國首站,除了展出40件鎮館之寶的1:1復刻品,還有VR體驗及各種文物周邊。
  • 【大英博物館合作貼紙書】101古城市系列(4冊)
    本系列預計有4冊:1. 101 Stickers Ancient Egypt 古埃及2. 101 Stickers Ancient Greece 古希臘3. 101 Stickers Stone Age 石器時代4. 101 Stickers Ancient Rome 古羅馬本書可做貼紙書、繪本兩個版本,或任選一個版本
  • 在大英博物館看這位女畫家72歲才開始創作的「花卉馬賽克」
    大英博物館啟蒙廳這些天正在展出兩幅花卉剪紙作品。這兩件作品為18世紀英國著名女博物畫家瑪麗·德拉尼(Mary Delany)最富盛名的被稱為「花卉馬賽克」的剪紙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德拉尼是從72歲才開始嘗試創作植物拼貼畫,沒想到就此「get」到了新技能,成為了拼貼畫藝術的先行者和開拓者。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
  • 大英博物館揭秘畫家本意
    大英博物館20日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據大英博物館蒙克畫展的策展人朱莉亞·巴圖魯姆介紹,蒙克畫展中即將展出的這個黑白版畫表明,畫中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Munch, a Norwegian artist, finished the first painting in 1893, but made several more versions.
  • 【是日美好事物】大英博物館出了16色眼影盤,豹紋、斑馬紋都爬上...
    博物館也來玩彩妝:完美日記×大英博物館推出聯名彩妝系列大英博物館在國內的首款聯名彩妝——完美日記幻想家16色眼影盤:愛神丘比特盤和聖母瑪利亞盤。此次聯名款彩妝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大英博物館知名藏品文藝復興時代的馬約裡卡陶盤。馬約裡卡陶盤宛如打翻了上帝的調色盤,文藝復興讓人們突破了過去社會的束縛,給藝術鮮豔上色。
  •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文殊菩薩像》
    年代:唐(9世紀)名稱:文殊菩薩像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材質:設色絹本尺寸:高:39.5釐米 x 寬:14.5釐米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編號:1919,0101,0.137 Ch.xxvi.a.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