岈山,亦稱毛公山,在孫伯鎮北,東與紅山為鄰,山南為老樹峪村,山西面為岈山村,北接大頂山,由五個山頭組成,主峰海拔443米。
村中倖存的毛主席紀念碑
解放前,日軍曾在主峰設據點(敵炮樓遺址尚存)。據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修泰安縣誌》載:「......紅山北為牙山,在孫伯北三裡。」因該山主峰平地突起,直插天空,其形似牙,故名牙山;後「牙」演變為「岈」。(來源《肥城縣地名志》)
岈山村位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西南28公裡,汶水之陽,地處肥城、寧陽、汶上、東平四縣交界。岈山村共有210戶,人口670人,耕地面積2323畝,荒山面積7500畝。
該村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15師一部後勤醫院所在地,該村村民積極支持抗日戰爭,至今仍有地道遺留,在村外地堰上仍有村民為保護傷員挖出的地洞和土屋子。
村中的關公廟
岈山碉堡遺址 位於岈山山頂。碉樓為1941年所建,駐紮偽軍一個班;徵當地百姓修建的防禦我軍的工事建築;就地取石材砌壘,四周設瞭望孔及射擊孔;1943年秋摧毀。解放後,碉堡被當地百姓拆毀;僅存底部部分。
該村主要特產為:小米、香花椒、核桃、酸棗等土特產。
該村種植的核桃為山東果樹研究所人工雜交培育而成,為國家首批鑑定新品種之一。樹勢較旺,直立,樹冠圓柱形,堅果中等偏少,長橢圓形,殼薄,可取全仁,平均出仁率54%。
該村種植的小米為當地小米品種,因種植地區為山地,各類礦物質養分充足,日照充足,故小米營養價值極高。
保存完好的老房子
該村種植的香花椒適當地主要的調味用品,色澤紅豔,香氣怡人,由於出產量較少,基本無法購買到。
該村山上的野生山茶也為當地人所熱衷,很多人慕名而來採集野生山茶。
該村的飲用水為優質深層巖過濾水,各種礦物豐富,對人體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該村為四面環山的盆地地形,樹木繁盛,氣候宜人,空氣無汙染,十分適合養生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