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導演算是"天才導演"?第一部導演處女作《我不是藥神》就封神的文牧野算不算?《藥神》在國內狂攬票房31億,更是取得了豆瓣評分9.0的好成績,躋身豆瓣電影top250,成為華語電影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文牧野也因此斬獲"金雞"、"金像"、"金馬"等多項大獎,躋身"三金導演"的行列。
《藥神》為什麼被稱為近十年來最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之一?這與文牧野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有關,他一直偏愛現實題材,從學生時代的作品開始就如此。"現實題材是一片土壤,類型是長在上面的花。這個土壤越肥沃、導演的功力越強,花就會越美。"
他學生時代的每一部短片作品都聚焦在底層小人物或者說是邊緣群體,比如在在校期間的標杆作品《鬥爭》,就講述了在北京打工的維族青年,與新疆過來看望自己的父親發生矛盾的成長故事。
再比如2014年的《安魂曲》,講述的是孟小軍一家三口遭遇了車禍之後的故事:妻子死亡女兒必須在一周之內做一臺昂貴的手術才能保住性命,最後只能將妻子的遺體賣到農村,與一個剛剛死去的年輕人結成陰婚。
畢業之後的作品就更風格化了。從《我不是藥神》到《護航》,文牧野也一直保持著自己獨有的風格,雖然兩個題材都不太適合"喜劇"。兩個作品,都是帶有喜劇元素的正劇,並且給予了觀眾極佳的觀影體驗。這種喜劇元素的融合,某種程度上服務於最終的主題"落地"。
文牧野無論是在去年復盤《我不是藥神》還是今年解讀《護航》,多次提到了"落地感"。 而通過喜劇元素,將角色和觀眾的維度拉近一點,本質上增加了角色本身的"人味兒"。
你一定想不到,現在風光無限的文牧野,學生時代其實是個"學渣",他當年高考只有290多分,在某三本院校廣電編導專業後,花了三年才考上北電的導演系研究生。
有人說,文牧野現在已經成為"中青年導演標杆",文牧野今年已經35歲了,對於年輕導演是努力的目標,對於中生代導演是"來勢洶洶"的後輩。文牧野所代表的恰恰是目前這一代大器晚成的青年力量,而他也正是這批導演中的標杆人物,中國電影的未來也因為有了他們,才讓人更加期待。
雖然已經取得了成功,文牧野卻仍在踏踏實實做電影,搞創作,一個本子寫兩年都是常事。在金雞典禮上,他說過一輩子都要以拍處女作的精神去拍之後的電影。他用簡單而鄭重的語言,給了全國觀眾一份承諾。在未來,我們也期待想要做個電影匠人的文牧野,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現實主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