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希望的田野上充滿生機活力,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張怎樣的規劃圖讓一個村從此富裕起來?從年薪280萬的CEO到返鄉務農,農民隊伍有了怎樣的新變化?袁隆平團隊如何在沙漠、鹽鹼地上種出水稻?本周六晚21:20,深圳衛視經典對比照分享節目《圖鑑中國》,一起來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三農的巨大變化。
一張規劃圖,如何讓魯家村從村帳戶6千元到社會資本21億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為中國農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藍圖,短短幾年,中國農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就是眾多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到2018年,魯家村從村帳戶6千元到社會資本21億,其間巨大的變化要從一張小圖紙說起,本期時光分享人,安吉縣魯家村黨委書記朱仁斌為你講述七年間的巨變。
作為土生土長的魯家村人,朱仁斌在2011年回到魯家村擔任黨委書記,那時候的魯家村僅有六千元的存款,想要發展經濟卻因環境髒亂差而無人願意投資。2013年,朱仁斌決定發動村民籌措300萬聘請高端專業團隊,對全村進行綜合規劃。這樣一張規劃圖的逐步實現,徹底改變了魯家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4700元提升到35600元,社會資本達到21億元,蝴蝶農場、竹林農場等建設也讓魯家村成為綠色生態的傑出代表。
一張怎樣的規劃圖,讓魯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仁斌是如何說服村民湊齊這300萬?魯家村的巨變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鑑?答案都將在這一期的《圖鑑中國》中為您揭開。
從年薪280萬到返鄉務農,北大博士為何選擇當農民
我們的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大多數人心中,農民一直是文化層次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本期時光分享人浙江方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靈娟,卻是一名跟傳統農民形象相去甚遠的公司CEO、北大博士。
孫靈娟的父親像大多數農民一樣,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被不堪重負的農活壓彎了腰。父輩的艱辛讓孫靈娟從小就樹立「白領夢」,一心想要擺脫種地的命運。2000年畢業的她,用15年的時間,從助理到總經理再到CEO,成為一名年薪280萬的高級白領。到了2014年,孫靈娟決定放棄高薪的工作、回到家鄉種植藏紅花,這個決定遭到了身邊所有人的反對。
但是沒過多久,看到收益的村民們就開始加入到孫靈娟的藏紅花事業之中。一年後,種植藏紅花的每畝收入高達1.8萬元,如今三五百戶家庭每年增收10萬到20萬。除此以外,孫靈娟也招募了大量的高校畢業生返鄉務農,他們一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農民文化素質正在逐漸提高,同時也把網際網路等新科技帶到了農村。
放棄高薪選擇重新務農,孫靈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又是什麼原因讓村民由反對到積極加入孫靈娟的種植隊伍?大學生的返鄉務農潮又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本期《圖鑑中國》帶你一起尋找答案。
沙漠種出水稻,中國人究竟怎樣完成這「天方夜譚」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20多年前,就有國際專家曾發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當時中國只有全球7%的土地,卻要養活22%人口。面對這種質疑,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展開科研,20多年後,中國人不僅養活了自己,還在杜拜的沙漠中,種出畝產520公斤的水稻。本期時光分享人,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團隊代表吳佔勇和張樹寅,為你講述奇蹟背後的辛酸苦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袁隆平院士和學生們為了找到適合的水稻品種,跑遍了海南、雲南、廣東、廣西多個省份。到了2017年底,科研團隊接到了熱帶沙漠種水稻任務時,僅僅用了三到五個月,就已經搜集到全球的兩千多份稻種資源。
除了選種問題,杜拜的高溫和肆虐的沙塵暴也成為種植水稻的攔路虎。50度的高溫讓工作人員飽嘗戶外作業的艱辛,而沙塵暴也讓試驗田滿目狼藉,遮陽網被吹破,噴水管道七零八落。儘管如此,工作人員克服千難萬阻,2018年5月,水稻終於成熟,其中一個水稻品種畝產量竟然超過了520公斤!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地區種植水稻獲得成功!
研發團隊為何能迅速找到幾千份稻種資源?沙漠高溫和沙塵暴問題又是如何解決?除了沙漠種出水稻,近些年研發團隊還有哪些農業科技成果?本期《圖鑑中國》將為您一一揭曉。
農村從環境髒亂差到綠色生態發展;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玩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農業科技發展從糧食短缺到在沙漠種出水稻;改革開放四十年,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億萬農民的實踐創造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三農夢、中國夢,正在中華大地上成為現實。本周六晚21:20,深圳衛視《圖鑑中國》,「在希望的田野上」用不同對比照,見證40年來,中國三農建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