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廖勇:堅守文化自信書寫中國...

2021-01-09 南方娛樂

他師從於「配樂泰鬥」趙季平,從歌劇、音樂劇、舞劇、影視劇、話劇,到交響樂、藝術歌曲創作,廣泛涉獵,可謂全能作曲家;

他遊走於北京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等多重身份之間,用中國「口音」講述中國故事;

他曾斬獲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奧運會優秀歌曲獎、文化部新人新作獎、中國文聯「中華情」創作一等獎,依然朝著更高的山峰邁進;

他就是著名作曲家廖勇先生,一位有著藝術追求,有文化滋養,有時代擔當的湘籍音樂大師。

秉承師恩的多元涉獵與探索

這些年,廖勇帶著探索精神廣泛涉獵歌劇、音樂劇、舞劇、影視音樂、交響樂與藝術歌曲。也如他所言,創作的點、面、量、質都是代表一位成熟作曲家的特殊標誌。在國家大力扶持藝術生產的戰略部署下,廖勇在北京歌劇舞劇院涉獵了各種不同的音樂形態,進行不斷的嘗試和學習。廖勇分享到,這對於作曲家而言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像他的師傅趙季平老師也是從影視配樂慢慢開始進行多維多元的藝術創作。

談及恩師趙季平,廖勇感慨良多,他說:「學藝先學做人,跟著趙老師學習讓我體會到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跟才華、勤奮分不開,人性中的光芒有時候也會讓很多的機會如約而至。」廖勇坦言,自己如今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藝術創作,甚至面對自己的學生,他都會不自覺的在踐行趙老師教給自己的東西。此外,趙季平老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運用,對這種文化非常敏銳的捕捉能力,也一直是廖勇所受益良多的。

出生於湖南的廖勇已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他依然保持著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雖然身邊的朋友也常常以此開玩笑,但在音樂創作上,廖勇認為這恰恰是自己不能所丟棄的,只不過這個「口音」指的是音樂中的民族特色與根基。廖勇說:「音樂其實就是說話,我們用音樂語言去表達交流的時候如果能有「口音」,這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音樂創作優秀與否,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它的特色——你的音樂有沒有「口音」,有沒有中國「口音」,有沒有地方「口音」,有沒有戲曲「口音」,這是關鍵。」

很多音樂是用腳「寫」出來的

廖勇分享到,中國大部分年輕的作曲家多受古典音樂、德奧體系的影響。因此,他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另外一條路徑。這個路徑就是將民族元素、民族基因和西洋呈現方式的一種結合。廖勇說:「我們的很多音樂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是用腳寫出來的,因為我們需要到大量的地方採風,跑到瓦礫裡去扒開並尋找那些璀璨的珍珠。」如他最新的作品交響組曲《大秦頌》,歷經一年多的史料翻閱,影視劇作品觀摩,去尋找作品該有的語境。最終,這個作品就實現了「用西洋樂器的嘴巴來說出中國音樂的語言」這樣的構想。

此外,在文化部慶祝建黨100周年委託一批作曲家創作的系列教學作品中。廖勇創作的《花鼓抒懷》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同樣是基於自己來自花鼓之鄉,用花鼓戲的元素實現了跟交響樂的結合。在這個作品裡,觀眾可以明顯聽到濃厚的「湖南口音」。廖勇感慨到,「作曲家寫什麼樣的音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蘸什麼樣的墨汁。」

此前,廖勇與田沁鑫導演合作的第一個音樂劇作品《天橋》。在創作之初,廖勇就意識到音樂劇作為舶來的一個劇種,在國外有著很紮實的觀眾基礎,但是國內的音樂劇卻一直是「水不開」的狀態。廖勇認為問題就出在創作上,他後來在擔任湖南衛視《聲入人心》顧問的時候,也坦言國內的音樂劇急需解決創作問題。所以,在《天橋》的創作中,廖勇挖掘了大量老北京的本土文化元素,甚至拿著幾十把三弦去呈現搖滾,將北京琴書交響化。這部劇可以說實現了「音樂劇民族化」的設想,廖勇強調,「這就是我們音樂中的母語文化,這就是我們的辨識性和「口音」。

舞臺與講臺要實現無縫銜接

在北京歌劇舞劇院兢兢業業奮鬥十餘年,廖勇又先後收穫了幾個身份,一個是當選了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另一個則是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對於廖勇而言,其主業是一位作曲家,但教師的身份則讓他將表演、創作、音樂理論有了一個向下傳的載體。尤其是教師的身份,對廖勇來說也有一份情愫在裡面。跟那些年輕的學生一起相處,廖勇也為自己的創作注入了激情與活力。同時,廖勇也堅信如何將舞臺與講臺實現無縫對接,也是未來藝術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談及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廖勇感慨良多。他介紹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始於1958年成立的湖南文藝學院,歷經近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為湖南本省、中南地區、華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優質音樂人才,通過教學育人,文化軟實力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藝術發展。學院綜合實力在全國綜合大學音樂學院中名列前茅。

音樂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學生約一千五百人,教職工一百二十餘人,其中教授2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1人,瀟湘學者特聘教授2人,瀟湘學者講座教授5人,湖南省海外青年「百人計劃」3人。設有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及音樂表演(中外合作辦學)四個本科專業,下設民族聲樂、聲歌、音樂劇、鋼琴、管弦系、民樂系、理論作曲、舞蹈八個系和音樂創作中心、藝術實踐中心、音樂研究所、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四個中心。2011年音樂與舞蹈學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2014年獲批博士後流動站,2015年通過首批教育部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授權點評估,同年還與俄羅斯國立下諾夫哥羅德格林卡音樂學院合作辦學,是湖南師範大學獲批的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9年學院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教育部的師範專業二級認證,音樂學專業獲得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近年來,學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引進享譽世界的中國民族樂派卓越代表人、我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為我院名譽院長,引進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為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引進中國民族聲樂的領軍人物王宏偉、世界歌劇舞臺上輕型抒情男高音代表歌手之一石倚潔、著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柴亮、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會長陳軍、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大兵等為學院教授。引進李谷一、廖向紅、廖昌永、方瓊、丁毅、王麗達、肖學俊、王佑貴、張巍、於平、楊和平等一批優秀的音樂家、教育家擔任講座、客座教授。諸多優秀人才的湧入為學院音樂學科躋身全國一流學科創設了最優質的人才條件。同時,學院特別重視音樂人才的培養,建立了瀟湘愛樂交響樂團、瀟湘國樂團、瀟湘天籟合唱團,瀟湘舞蹈團等師生藝術團,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建立了藝術實踐基地。湧現出了儲聲虹、王安國、杜光、餘篤剛、朱詠北等一大批優秀教授。培養了李谷一、廖勇、大兵、王佑貴、杜鳴、陳思思、易秒英、劉一楨等一大批優秀學生。

音樂學院以創一流為目標,運用多學科整合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兩個工程,全面帶動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的臺階;加強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發揮現有優勢和特色,促進學院可持續快速發展,打造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科學研究以及在綜合大學具有特色的音樂表演人才和藝術實踐的樣板工程,實現學術研究水平和綜合實力穩固保持湖南省內第一、全國領先地位;學科發展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高師音樂院系起到示範作用,形成湖南省乃至全國高規格、高素質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基地;發揮音樂教育理論創新、音樂教育實踐和音樂藝術實踐高水平提升的智庫作用,實現國內一流學科的總目標。

談及與其它獨立音樂院校的差異性,廖勇認為他們更多的是側重於「教育」之中的「育」字。同樣,他認為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不能脫離時代,不能脫離市場,不能脫離現實。由於廖勇是從北京歌劇舞劇院出來的,他有著極強的「用戶」思維。因此他們在招生以及人才培養上,都會依託實踐和用人單位的大資料庫,來反推他們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標準。廖勇常說,一個老師的技法,比一個演員的技法還要重要。因為一個老師的技法錯誤會影響一批又一批的人,因此他認為「課比天大」,這也讓他愈發感受到了肩上背負的擔當和責任。

要把中國味道傳遞給全世界

對於時下美育的全面普及,廖勇認為這對國家的發展意義重大。因為音樂對人的想像力、交流能力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對音樂的美育而言,廖勇認為現在的音樂過於功利性了,我們要在書本之外,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創作力。這將是美育教育一個強有力的手段。此外,隨著我們國家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讓我們的文化走出去是遲早的問題。但我們還在文化輸出的路上所取得的成績,遠遠沒有和我們作為一個個泱泱大國的經濟科技實力相匹配。

廖勇認為,這一切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創作的創新性不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品本身的特性不強。廖勇說:「我認為創作一定要有中國音樂的『特產』性,我們要強調文化自信,而不是對西洋的一味借鑑與模仿。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有足夠的案例來證明了,只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讓我們敢於書寫中國作品,敢於用中國的色彩講中國的故事。」

廖勇分享到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強大,是因為開放。但無論是藝術,還是音樂,也都需要開放。廖勇說:「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我們的雙腳不能離地,要永遠踩在中國富饒的土地上。中國的藝術家要把中國味道傳播給全世界,就是要拿出我們最自信的瑰寶去敲開世界舞臺的大門。」

這些年,廖勇斬獲了不少獎項,但他說自己永遠是在爬山。能不能爬上更高的山峰,能不能登頂,需要一直堅忍不拔地走下去。雖然在音樂道路上,有過放棄的時候,有過消沉的時候。但打破彷徨與迷茫的永遠是心裡那團一直燃燒著的火焰。這團火焰既有對音樂的摯愛,也有對家鄉的眷戀。廖勇說,家鄉就像離開時隨身帶著的一本字典,每當遇到不認識字的時候,他可以隨時翻閱,而它就在那裡。(金惠子)

相關焦點

  • 廖勇:一位「寥」若星辰的音樂「勇」者
    他是從湖湘大地上走出的音樂俊才,更確切地說,他來自於婁底這片璀璨星辰照耀著的土地。婁底是古梅山的核心區域,原始音樂帶著古風韻律,帶著九黎元素,從蚩尤時代一直滋養到今天。廖勇的血液中流淌著湘中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他對音樂的執著堅守,對家鄉的赤子情懷,對藝術的激情探索,對未來的勇慨前行,在其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藝術實訓基地落戶苗鄉學校
    湖南師範大學向關峽苗族鄉學校捐贈的樂器 一場「飛揚的旋律,歡快的六一」兒童節主題活動在此舉行,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俊武、音樂學院院長朱詠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俊玲一行驅車來到這裡與孩子們共慶「六一」。這群「大朋友」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厚的「節日禮」,引得現場沸騰起來。
  • 訪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談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
    人民網北京2月16日電 (記者林露)今天,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王黎光先生做客人民網,暢談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 [王黎光]:中國音樂學院更注重將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精華,吸取並落實到中國文化的本真當中來,以其「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教育為手段,最終達到詮釋中國音樂的目的。
  • 梧桐花又開 再引鳳凰來——湖南師範大學人才隊伍建設綜述之一
    尹韻公曾經在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任職10餘年,與國內眾多高校新聞學院聯繫密切。聽聞他即將卸任,就有10多所高校向他拋出橄欖枝,但他最終選擇了湖南師範大學。「原因並不是待遇。」尹韻公告訴記者,雖然不少學校都開出了更優厚的待遇條件,而湖南師範大學卻以尊重人才的誠懇態度打動了他。時任校長蔣洪新告訴他,「你只要來就行,想怎麼幹我們都全力支持!」
  • 潤物有聲立德樹人,堅定文化自信|「中國夜鶯」、同濟大學傑出校友朱逢博重回母校
    朱逢博在表演藝術上的創新探索,可為當今音樂工作者、音樂教師帶來諸多啟示,讓我們思考應當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如何將民族音樂、傳統文化貫穿到音樂創作和音樂教學之中,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大三女生賈童謠,是同濟大學校園版歌劇《江姐》中江姐的飾演者。她說,朱逢博校友的歌聲字字入聲、句句動情,有著永不磨滅的光彩。
  • 紀錄片《中國》開播:在偉大歷史中尋找中國自信的淵源
    12月2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伯璟)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辦發布會。
  • 「天朝上品之夜」颳起民族風 中國民族男高音2020新年音樂會唱響築城
    1月21日19時30分,由天朝上品獨家冠名,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國東協藝術學院院長、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鬱鈞劍親任藝術總監,男高音歌唱家、貴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穆維平擔任總導演
  •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牽手湖南師範大學 共建校...
    人民網長沙1月8日電 (李芳森)今天下午,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與湖南師範大學舉行實習生基地建設項目合作單位籤約、授牌儀式,正式啟動湖南師範大學——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湖南師範大學——人民網湖南頻道實習基地。
  • 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藝術家創作音樂作品為中國加油
    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的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5日舉行捐助活動,支持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活動上,著名作曲家米羅斯拉夫·斯科裡克及其團隊表示,正在創作一部音樂作品,獻給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中國醫務工作者和廣大患者。
  • 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將在河北設立分院
    ,歐洲音樂著名學府烏克蘭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在海外設立的首家分院將落戶河北。日前已獲中國教育部批覆設立。未來,學生不出國門即可體驗「留學」之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國際優質高等教育。據悉,衡水學院與烏克蘭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共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衡水學院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藝術學院日前正式獲批。該辦學機構的獲批,實現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層次藝術類學科中外合作辦學「零」的突破,建成後將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家中外合作辦學的音樂類本科教學機構。
  • 孔子學院讓越來越多中亞人"零距離"接觸中國文化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11日電(記者 阿依努爾)隨著「漢語熱」的不斷升溫,在毗鄰中國新疆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當地孔子學院「零距離」接觸和感知中國文化。    孔子學院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旨在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非營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
  • 中國當代著名寫實油畫家靳尚誼先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像創作
    中國當代著名寫實油畫家靳尚誼先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像創作01中國當代著名寫實油畫家靳尚誼先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像創作02中國當代著名寫實油畫家靳尚誼先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像創作03中國當代著名寫實油畫家靳尚誼先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像創作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發布會在京舉行
    ,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辦發布會。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表示,「紀錄片《中國》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通史,它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濃烈的思想感情,是從當代人的眼光觀望文化歷史的一種選擇。片中的人物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星辰,而在現實中國,他們可以是每一個人」。 嘉賓們從不同的職業背景和歷史文化知識結構出發,對《中國》進行深入了剖析。
  • 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段江華:善行繪出最美畫卷
    (資料圖片)   綿延的嶽麓山下,有一片明鏡般的水域,湖南長沙人稱之為「後湖」。後湖湖邊的舊居被改造成藝術家工作室後,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吸引了100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入駐。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油畫家段江華的工作室就在臨湖的一棟小樓裡。今年3月4日,52歲的段江華在後湖縱身一躍,奮勇救人。
  • 中國音樂學院經典歌劇名曲專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為了展示中國音樂學院近年來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顯著成效、聲樂歌劇系師資隊伍建設以及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的成果,2020年12月7日晚,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院人力資源中心、聲樂歌劇系、研究生院、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的「如夢如歌——中國音樂學院經典歌劇名曲專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精彩上演
  • 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舉行開學典禮,三校校長寄語2020...
    超越自我 閃耀青春 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舉行開學典禮,三校校長寄語2020級新生 長沙晚報9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石禎專 通訊員 唐瀟珺 王軒 蔣鼎邦 蔡頌 董飛)麓山之下,湘江之濱,青春之城長沙注入新活力。
  •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袁靜芳
    女,1936年2月出生,湖南岳陽人。1961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現任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院長、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及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副主編等職。    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多年,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涉足佛教、道教音樂的整理、研究工作。
  • 「中國故事」的自信講述
    這是一次用時代語言、國際語言傳遞紅色文化精神內核的創新嘗試,探索的是中國雜技劇的新標度,更是「中國故事」的自信講述。  提煉藝術語言、融匯時代風格、傳遞中國聲音、描繪精神圖譜,全力打造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鑑平臺——單從開閉幕演出的選擇,就能看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追求。
  • 唱響「新絲路」,弘揚正能量,著名作曲家朱思思創作《絲路彩虹》
    在新疆的半個月時間裡,她深入新疆伊寧、和田、庫車、皮山農場、喀什等地,為當地文藝骨幹進行音樂授課及交流、採風,直接向民間藝人學習當地音樂文化,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汲取創作靈感,將現實的生活素材與歷史文化底蘊都很好地融入到音樂創作之中。《絲路彩虹》,是三拍子、三段體結構的音樂作品。
  • 中國音樂少年唱燃2019維也納國際流行童聲大賽
    這場開創先河的藝術文化交流國際盛會,由奧地利維也納JAM MUSIC LAB爵士流行音樂大學攜手中國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廣州色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廣州陳小奇音樂有限公司、奧地利- 維也納索納塔文化教育交流促進會共同承辦,並得到維也納鋼琴藝廊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