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野獸千千萬,能被稱之為猛獸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站在猛獸頂點的生物,更是寥寥無幾,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獅虎豹之外,大型熊類也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尤其是以成年公棕熊為一類的代表,更是有不下於老虎的實力,在其生境內,除了同類,幾乎沒有對手。
大自然的奇妙之處,不僅僅體現在山川河流及萬物上面,在猛獸的分布上面,似乎也有獨特的安排,就好像怕它們會彼此爭鬥一樣,所以把大型猛獸都放在了互無交集的地區裡面。
棕熊
在猛獸愛好者當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野生動物裡面,體型差異往往代表著實力差異,體重越大,實力越強;當體重差達到了30千克,較重的一方有較大的優勢,當體重差達到了50千克,較重的一方有絕對的優勢;這種規律,在同類型動物之間,尤為明顯。
從平均體型上來看,北極熊毫無疑問是最大的熊類,但棕熊亞種數量多,難免有些大棕熊,在體重上能與北極熊比肩。
由於環境使然,出現了棕熊北上覓食,北極熊南下的現象,這就使得兩種大型熊類有了較大的概率能相遇,那麼北上的大棕熊,與南下的北極熊,這場「重型坦克」之戰,哪一方能勝利呢?
北極熊
同宗同源
可能有朋友見過或者聽說過「灰北極熊」這一物種,它其實是北極熊與棕熊雜交的後代,所以北極熊與棕熊之間,是沒有生殖隔離的。
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史蒂芬·舒斯特爾教授等人的研究,它們大約在400-500萬年前分了家,由於北極熊常年在冰雪覆蓋的地區生活,所以外形逐漸發生了變化,脂肪層變厚,毛色變白,這些適應性變化,使得北極熊更好地在冰上生活。
棕熊北極熊分家
史蒂芬教授的研究與一項支持人數較多的觀點產生了差異,不少人相信北極熊與棕熊的分家時間節點是在15萬年前,根據則是一些科學家取樣了阿拉斯加東南海岸外三座島嶼上的棕熊線粒體DNA,發現與北極熊的極為相似。
那麼究竟哪種觀點更為正確呢?我更支持400萬年前的,因為後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生物學家貝絲·夏皮羅等人發現,早先科學家們在三座島嶼上提取的棕熊樣本,是「不純」的。
在過去,這些島嶼上生存的都是純正的北極熊,後來隨著冰川消融,島上的北極熊就無法通過冰面離開了。
而氣候變暖,使得原本屬於較低緯度的棕熊,北上擴張領地時與島上的北極熊相遇了,接著它們「相知相愛」,由於棕熊基因的混入,漸漸地島上的熊在外表上看起來更像棕熊,但它們的骨子裡,還保留著部分北極熊的基因,所以這就導致了科學家們在判斷上的失誤。
灰北極熊
棕熊北上覓食
我們常常聽說「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詞彙,但多數人是沒有概念的,在生活中,它對我們的影響似乎不易察覺,但對於生活在某些環境下的動物來說,卻影響極大。
比如架設在雪豹棲息地內的紅外觸發相機,拍到金錢豹的現象越來越頻繁了,背後的原因正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林線上移,使得原本生存在低海拔地區的金錢豹,將活動範圍擴大到雪豹的生境內。
貢嘎山上拍到的雪豹與金錢豹
受氣候變化影響,植物的分布邊界和動物的群落逐漸向更北的地區延伸,使得原本生活在較低緯度的棕熊,開始了北上覓食。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原本被冰雪覆蓋的地區,逐漸有了植物生長,接著一些動物們也跟隨植物分布來到了這些區域。
1996年以前,人們從未在加拿大馬尼託巴省北部地區發現棕熊的蹤跡,但在這之後,已經明確有記錄的棕熊目擊事件,就高達12起,表明棕熊已經在適應更高緯度的地區了。
北極熊南下逃災
溫室效應雖然還沒有對北極熊這一物種產生致命威脅,但對其影響已然發生。隨著冰川消融,北極熊不得不將原本在冰面上的海豹狩獵場,搬到了海岸線上。
北極熊是冰面上的獵手,在冰面上,它們有著很高的狩獵技巧。它的獵物主要是環斑海豹和髯海豹,常採取伏擊的方式將它們捕獲。
北極熊狩獵海豹的方式與因紐特人的狩獵方式很相似,都是先找到海豹的透氣孔,接著就是漫長的蹲守,一旦海豹露頭呼吸,便發動攻擊。不同的是因紐特人用的是長矛,而北極熊則直接用前肢將其抓住,然後用牙齒咬死海豹。
由於北極圈冰層收縮,不少冰面消失了,它們不得不南下退守在島嶼海岸線上,無法返回北極冰層。這就意味著北極熊原來的狩獵方式無法再用了,於是它們的覓食策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是增加了陸基食物佔比。
比如2015年,挪威科學家記錄下了北極熊捕食海豚的現象,這是極其罕見的現象,因為在過去,海豚是不會出現在北極熊的食譜上面的。除此之外,雪雁、鹿類屍體、蛋類等,在北極熊的飲食構成裡面,比重也逐漸增大。
進食場上的較量
棕熊北上,北極熊南下,這就有了交集。阿拉斯加波弗特海沿岸延長線上,常有鯨屍,這是棕熊與北極熊最容易獲取的食物,所以二者存在較大的競爭,簡稱「鯨屍之爭」。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北極熊體型更大,又是純肉食性動物,而棕熊呈雜食性,其90%的食物來源都是植物性質的,所以理所應當應該是北極熊在「鯨屍之爭」中獲得勝利。但從人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似乎是反過來的,在多次目擊事件裡面,棕熊都佔據上風,趕走北極熊,霸佔著鯨屍。
很多人說「進食場上的較量,往往更能看出實力高低」,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因為動物們會為了食物而拼殺。但事實上卻不然,熟悉食肉動物的人都知道,多數捕食者的性格都是十分謹慎的,而一些植食性動物,往往能表現出非凡的「勇氣」。
因為對於捕食者來說,受傷則意味著失去了狩獵能力,就會餓死;而食腐動物、雜食動物、食草動物等等,即便受傷,也能通過食性降低風險。
另外,在棕熊的生境內,往往生活著美洲獅、灰狼等強悍的捕食者,它早已習慣了與強者周旋,所以在「鯨屍之爭」中,棕熊往往能獲得勝利。
棕熊與狼
戰勢分析
很多人對比兩種猛獸的實力高低,總是喜歡引用體型、咬力等量化數值作對比,但在我看來都毫無意義,因為只有基於事實出發的結論,才最有信服力,好在棕熊與北極熊之間,並不缺衝突事件。
為什麼在「鯨屍之爭」中,棕熊能獲得勝利?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場不平等的爭鬥。多數動物裡面,雄性的移動性要更強一些,棕熊也不例外,隨著植被線往更北的區域延伸,率先來到北極熊領地的棕熊,往往是公棕熊。
北極熊方面,同樣是公熊移動性更強,它們出生之後,會逐漸遷移到北極冰層上面生活,此生大概率是不會回到陸地海岸線上的了。而母熊卻不然,它們到了繁殖季節的時候,會回到出生地產仔,但隨著冰層消融,它們就被困在了海岸線上。
所以與棕熊發生「鯨屍之爭」的北極熊,多數是母熊,公棕熊對戰母北極熊,自然有較大的獲勝把握。
另外,由于越往北,植被越稀疏,棕熊能獲取的植物性質食物就越少,因此雜食性的它們,不得不提高肉食佔比。這就意味著來到這些地區的公棕熊,獵殺技巧也練得更高超,它們也更加擅長掠奪和守護獵物。
換句話說就是這一類棕熊,會比更低緯度的棕熊更善戰,所以北上的棕熊,大概率是能打贏南下的北極熊的。
(關注我,看有趣有料的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