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莊,如此滾燙的心

2021-01-09 慢新聞

「你們不怕死嗎?」

「哪個不怕死喲?但如果娃娃們有條路可以走出去,而不是爬出去,死也值了。」

那莽莽高山燃燒了大家都不會知道,高山下的村民,他們的心在燃燒的時候又有誰知道呢?

▲毛相林望著大山思緒萬千

去往下莊

他們住在井裡,四百餘人。

井不是他們挖的,是大自然造的——連綿大山圍攏而成。相比又高又陡的大山,人像只螞蟻,房屋像散綴在山中的小花。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徑1.3公裡,井口直徑不到10公裡。

準確地說,他們住在一座山的「小腿」位置。站在屋前,四周山峰赫然聳立,山腰碩大的石壁觸手可及。石壁光禿禿的,一根草也沒有,在陽光照射下,閃著淡青色的光。太安靜了,仿佛可以聽見石壁內部石頭生長的聲音。

這是美麗的巫山下莊。它藏於小三峽的源頭深處。山腳清澈的溪水從兩山間的一條窄縫潺潺流出,河床裡滿是古老的鵝卵石和怪異的巨石,堅硬無比。石頭是這裡的風景。下莊的美是硬的,硬得純粹,硬得滾燙,硬得像要燃燒起來。

▲下莊村底的後溪河美景

一個夜晚燃燒起來,20年前的那個夜晚。「老覺得像是昨天的事。」毛相林說。

如此滾燙的心。那個夜晚激情燃燒之後,下莊被無數次講起,一次又一次刻寫,有人把它寫成劇本,有人寫進書裡,有人作以雕塑,有人巡展於城市,去年毛相林數次演講,更有眾多媒體連篇累牘報導。毛相林一直是故事的主角,已是新聞常客,被稱為「當代愚公」,影響了很多人。20年來的近百篇新聞報導,概括起來,主要關注毛相林的「三條路」:一是他帶領村民7年拼搏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生存路」;二是他帶領大家蹚出一條「脫貧路」;三是他為下莊鋪就一條「小康路」。毛相林是大山中的一位普通農民,但他的意志和內心並不普通。不少媒體把他視為「下莊精神」的代表。這些說法高度凝練,讓我難以感受那精神的肌膚(它的真實現實),感觸不到熊熊燃燒時的溫度。我反反覆覆聽毛相林的演講,一遍又一遍閱讀新聞報導,我想弄明白,是什麼東西點燃那個夜晚。

據說到過下莊的,必定還會去第二次、第三次……方四才,多年前的下莊駐村幹部,自離開後,每年必回來一兩次;侯長青(《下莊人》一書的作者)1999年第一次到下莊,今年已是第30次來了。他說,總覺得下莊有割捨不掉的東西,每年來看看,走走,心一下就靜了。

雖然有太陽能路燈,有汽車摩託車,有智慧型手機,有白晃晃的馬路,有多樣的利益衝突,但下莊依舊保持一種未被浸染的純自然狀態。相對於外面世界的煩與躁,在這裡,「存在」是那麼純,那麼透明。走在下莊的路上,有一種「存在」就在身旁的感覺,好像我們的「存在」回來了。這是「詩意的棲居」嗎?是的。

當前正值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時,鄉村發展蓬蓬勃勃。下莊早在5年前已整村脫貧,現在又如何?我想搞清楚,在奔小康的路上,下莊人是否還有那滾燙的心。我來到下莊,認識這個堅硬的世界,感受一個特別的心靈。

▲下莊村巨大的天坑底部,四周如桶的絕壁上蜿蜒盤旋著毛相林帶領村民修的公路通向外界

下莊,雲之下

「看,那就是下莊。」站在大山「肩膀」的位置,帶路的指著山下遠處說。

「除了一團雲,什麼也看不見。」

「下莊就在雲的下面。」

沒有誰可以趕走這團白雲。從早到晚,雲時左時右,時而在下莊頭頂。好似一團祥雲罩住下莊。我想到艾特瑪託夫的《成吉思汗的白雲》,無論何處道理相似,唯善行方能留白雲。

白雲下的人家,從上到下,一排排,一層層,錯落有致,整整潔潔,那麼安靜,安靜得讓你必須去欣賞它。一家一棟,兩層的,三層的,再有幾排土牆老房子,更是清新、雅致。蜿蜒的水泥公路直通家家戶戶院壩,為這塊隔絕的天地增添了新的想像。當你凝視它的時候,總覺得它長滿神奇。

五月中旬的下莊,麥子還未收割完,村民房屋前後左右塊塊金黃的麥子和綠油油的果蔬相映成畫。麥穗碩大,麥粒飽滿,麥漿雪白,我嘗了一粒,淡淡麥香,再吃兩粒,滿口清香。

▲毛相林在巡看小麥和柑橘長勢

村主任毛相林的家在上排,站在二樓陽臺可以更好俯瞰下莊村。院壩前種了好些花,玫瑰開得熱烈,月季,豔麗著呢。

很多人叫他「毛矮子」。今年62歲的他皮膚黑黃,滿臉滄桑,總是帶著憨厚的笑容,好像望見了一年的好收成,當他戴上眼鏡,低頭寫字的時候,看起來不那麼像農民了。

他是一個有膽識的人,有人認為他心善,無私心,平心做事;有人說他講原則,苦身厲行,有擔當;有人提到他執著,倔,幹件事情總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還有人說他很純,(精神世界)純得無雜質,純得不動搖改變。方四才特別強調這點。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在一群人圍坐一圈談論下莊當前情況的時候,他一提到毛相林,眼睛瞬間溼了,哽咽得說不出話來。這位五旬漢子曾和毛相林一起奮鬥過。

是呀,毛相林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山的純樸,大山的仁義,大山的力量。

一個人有那麼多追求,濃縮起來其實就一點:努力過上幸福生活。毛相林不同的是,他想讓下莊人都過上幸福生活。這不容易。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毛相林的想法,他決定儘快動起來。

「疫情發生後,我更堅定了這一想法。」

「為什麼?」

「疫情初期一些外出打工的回來了,沒想到疫情緩解後,不少人不願意走了,他們覺得下莊越來越好,想留在下莊幹,還有幾個在外打工的給我打電話,也想回來。」

他們這一「留」,讓毛相林既高興也倍感壓力。新的挑戰呀,出乎意料。過去下莊人最大的夢想是走出去,從「無法走出去」到「可以走出去」,是下莊的一次巨變;如今從「想出去」到「想回來」,下莊將面臨一次更深遠的改變。

毛相林重新謀劃下莊的發展。他準備啟動一個「鮮花工程」——家家戶戶屋前和道路兩邊栽滿花;他計劃給房屋上色,「已給上級部門申請了,爭取明年村裡統一刷上赭黃色」;他思量打造「下莊古道」「桃花源」等景點,吸引更多遊客。「讓下莊更美更幸福」,談起下莊的未來,毛相林語氣驟然一變,他好像又回到了20年前,又看到那個燃燒的夜晚。

▲下莊村風土人情

他的心又燃燒起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像一團火在他的胸膛裡燃燒,像太陽一樣閃射出光芒。

5月13日晚,下莊召開村民院壩會。村民們圍成大圈,就下莊發展,你一言我一語,提意見講看法。毛相林邊聽邊記。一村民因為修旅遊項目要佔自家自留地,很不滿。「以前修路有多苦,大家都忘了嗎?當初修路為了什麼?現在又為了什麼?那個時候大家不怕死,死不怕。怎麼到了現在,因為自己的一點利益受損,就不考慮發展了呢?!」毛相林的一席話,讓這位村民沉默了。

「那時候硬是把腦袋拴在褲腰上!」「現在都不敢想,以前是怎麼熬過來的?」……村民們議論紛紛,氣氛熱烈。

「過去是要吃得飽,現在是要吃得好。我們對修路的父輩懷著感恩之心,只有搞好發展,才能不愧對他們!」說話的是村裡的90後——毛連長,他之前在外地打工,疫情期間回到下莊。現在他留下來,在下莊幹。

院壩會結束時,已近11點,毛相林開始整理工作筆記。他計劃在2023年帶領全村人奔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全村目前大概只有20%達到這個水平的。「要想按期實現這個計劃,必須把每一位村民發動起來。」毛相林說,讓下莊人的心都燃燒起來,像20多年前那樣,哪怕犧牲性命也一定要把路修通。

▲下莊村絕壁上的公路

燃燒的夜晚

「過去沒有這條公路,你們怎麼走出去?」

「只能爬出去。」

毛相林家背後隱藏著一條古道,道路陡峭,108個「之字拐」。健碩的下莊人空手爬上去也得幾個小時,去趟巫山縣城,一來一回至少4天。側邊山上是另一條古道,那更陡更險了。毛相林的母親從這條路嫁到下莊。她說:自走了那一次,這輩子再不敢走第二次,好幾個地方陡壁懸崖,必須用繩子把你拉上去。據統計,先後有23人在懸崖上摔死,75人摔傷。「山裡的水果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裡;大量的藥材無法賣出去,只能當柴火燒了;成群的豬羊趕不出山,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氣;山外的姑娘打死也不往山裡嫁,男人們只能打光棍……」毛相林說,許多人從生到死都沒能走出大山一步。

下莊人渴望走出來,不是爬出去。誰去修條路呀?下莊不是沒有修過路,卻一直沒能修成。

毛相林站了出來。200多年前,他的祖先帶著家人走進來,而今他要帶領大家走出去。

沒有人回答為什麼巫山會有這麼多高山。一出巫山縣城,汽車迅速扎進群山腹地。風景壯美,道路奇險。過了巫山竹賢鄉場鎮(傳說「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在附近活動過,故得此名),半小時車程來到下莊村與雙河村的交界處。此地海拔近1200米,相當於大山的肩位。景觀突變,兩山肩擠肩,中間僅三尺寬窄縫,頭上千仞絕壁,腳下萬丈深淵,沒路,也不可能修出一條路,因為無一處立腳,無一寸土。

向石壁要路。毛相林帶領下莊人用雙手在石壁中刨出一條公路。他們創造奇蹟。人們把這條路稱為「天路」,媒體稱他們是「當代愚公」。古老神話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了現實版。

重慶直轄那一年,毛相林接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下莊的閉塞和貧困,成了壓在他心口的一塊大石頭,寢不安席,食不遑味。他說:「那年7月,我從縣城參加完村幹部培訓回來,坐在下莊井口的巖石上,看著井底的下莊,我就想:改革開放恁個久了,下莊還是老樣子,我這個村支書啷個向村民交待?啷個向黨組織交待?當時,我心裡就起了修村公路的打算。心想,就算再難,我都要帶頭衝一衝!」

村民有的懷疑,有的擔心,有的說他瘋了。毛相林一個個說服動員:「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如能前進一丈,絕不後退一尺。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兒子修不完還有孫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

他們沒有挖機,沒有運輸車,沒有任何機械設備,連一臺鑽機也沒有,只有繩子、籮筐、鋼釺、大錘和一雙手。

沒有錢,沒有物資,沒有部門的支持,唯有一顆燃燒的心。

▲當年修下莊路時,村民就住在雞冠梁巖洞裡

毛相林帶頭,拿出母親的700元養老錢,作為第一筆修路資金,村民們自發籌集近4000元,毛相林又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了1萬多元。1997年農曆冬月十二,毛相林帶領村民炸響了向封閉與貧困宣戰的開山炮。他們腰系長繩,站在籮筐裡,再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打炮眼;沒得挖機,就在懸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然後再用鋼釺和大錘鑿。他們以最原始的方式,空中蕩,壁上爬,鋼釺撬,兩腳蹬,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從工地回家翻山越嶺,要走大半天。晚上他們只能睡洞穴、巖壁,為防止熟睡後滾下山崖,腰間系一根麻繩,繩子再綁在一棵樹上。寒冬,山上的雪整天整天下,樹是白的,巖石是白的,鍋碗是白的,在白茫茫一片的世界,他們像一尊尊周身冒著熱氣的雕塑。

1999年8月,26歲的沈慶富被峭壁上落下來的一塊大石頭砸中頭部,掉下懸崖。村民們把他拉上來的時候,他早已僵硬冰冷,全村人都哭了。

50多天後,9月29日,悲劇再次發生。36歲的黃會元在用鋼釺撬動巖石時,一方巨石當頭滾落,他被直接砸到300多米的深溝裡。大家用繩子把他的遺體拉上來時,他已經摔得不成人形。正如《下莊人》一書所寫:「黃會元從懸崖上摔下去的時候,烏鴉在頭頂上不停地盤旋、哀鳴,悽厲的叫聲,劃破長空,在山谷間久久迴蕩,令人毛骨悚然……六條漢子一動不動地站在雞冠梁上,成了巖石上的』巖石』,私錢洞口的男男女女都成了一組雕塑,沒有語言,沒有表情,沒有眼淚。過了一會兒,六條漢子齊刷刷脫掉上衣,手持平常點炮用的香,朝著黃會元摔下去的方向,一起跪下。」他們祭黃會元,祭天,祭大山,祈求保佑順利修通路。

不到兩個月,死了兩個年輕人,毛相林萬分愧疚,如果他不堅持修路,悲劇就不會發生。送黃會元的遺體回家時,他做好了挨罵挨打的準備。可黃會元的父親、72歲的黃益坤沒有責罵他們,他見到毛相林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把會元找回來了」。

黃會元的靈堂設在院壩,晚上大部分村民都來了,個個嚴肅、悲慟。路還能修嗎?再死人又啷個辦?毛相林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毛相林走到靈堂正中間,「今天大家表個態吧,這個路還修不修?」

「修!必須修!」人群中黃益坤第一個站出來,接著,男男女女高舉手臂——

「修!」

「必須修!」

下莊人的心燃燒起來。下莊燃燒起來。

整整七年時間,下莊人終於在懸岸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前後6人獻出生命。2015年,毛相林帶領村民用半年時間將道路升級成3米寬的碎石路,車子能進村了。2017年在巫山縣委縣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硬化加固,並加裝護欄。如今,從下莊出發到縣城,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自2004年通路以後,下莊有36人外出上小學、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大學。下莊人的日子變了。

▲毛相林站在雞冠梁介紹黃會元當年修路犧牲的情景

下莊的歷史

下莊有它獨特的歷史。他們的祖先什麼時候來到這裡?年輕人說不太清楚,毛相林珍藏了一本《毛氏宗譜》,「從湖北逃難而來,有兩百多年。」他說。

宗譜記載,乾隆20年左右(1755年前後,這是中國大統一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時期),毛家始祖攜妻逃到下莊,他們一路不知經歷了多少艱辛,也沒有記載從哪條路又如何進入下莊。從此毛氏宗族在這裡安居樂業,開枝散葉。

在離毛相林家不到百米的地方,殘留一段古老的石板牆,牆面光滑,歷史風雨留下條條紋路,一些地方斑斑駁駁,牆中央有一扇門,門檻石是一塊平平整整的大石板,高高的,跨過去必須儘量抬高腳步,這是特別有講究的。門左右兩邊刻有兩行字:「雲潤星輝光凝化日新恩傳 蘭馨桂馥瑞藹陽春世澤長」,字的下面雕有寓意吉祥的動物圖案。有必要注意每行的最後三個字,「新恩傳」,「世澤長」,意思顯明——只有把恩情一代一代傳下去,世澤才會綿長久遠。

這些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是否也刻在下莊人的心裡?我想是的,可能有的刻得深,有的淺些,還有個別已模糊,在毛相林那裡越刻越深,他說:下莊人絕不能忘恩。

下莊文化廣場建於村口,廣場一側有一塊「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滿102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的名字。這是一座豐碑。毛相林說,要讓我們的後輩永遠記住他們,記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一滴滴血與淚一點點拼出來的。銘記歷史,懂得感恩,厚植精神,這是下莊人值得人們敬佩的品格。

文化廣場的主建築是600平米的「下莊精神」文化陳列館,裡面陳列了當年修路時用的鋼釺、大錘、二錘、繩索、籮筐、鐵棒等物品,但讓人矚目的是一組再現修路情景的雕塑——瘦削的漢子用鐵環套住自己,吊在懸崖上揮舞鐵錘;頭髮蓬亂、赤裸上身的村民用鋼釺撬動巨石;一個孩子在山崖下,燒火煮飯……我凝視著這青銅般的雕像,淚水止不住地滾落。

▲下莊村修路陳列館一角

《毛氏宗譜》還記錄了毛家十條家訓、六則家戒,這些「老規矩」特別有意義,毛相林很重視。家訓第一條「培植心田」;第二條「品行端正」,「從來人有三品,持身端正為良,弄文侮法有何長,但見天良盡喪,居心無少邪曲,行事沒些乖張,光明俊偉子孫昌,莫作蛇鬼伎倆」;其餘八條: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和睦鄉鄰、教訓子孫、矜憐孤寡、婚姻隨宜、奮志芸窗、勤勞本業。六家戒:「戒遊蕩、戒賭博、戒爭論、戒攘竊、戒符法、戒酗酒」。

家訓家戒把要做的和不能做的擺得清清楚楚,陶物振俗,利在成人。到今天,下莊人的和睦友愛依舊聞名遠近。

村口豎著這樣一條標語:「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從下莊的獨特地理和歷史,不難理解他們團結和睦、耿直豁達、不等不靠的心理。在這樣一個封閉隔絕的地方,一家人一個人獨來獨往是難以生存的,必須報團取暖;並且山外少有人來此,那麼獲得外界的關愛總那麼稀薄,不敢有「等靠要」的奢望,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下莊人就有這樣的勇氣和精神。

▲下莊村唯一保存下來有上百年曆名的建築

三件好禮

下莊倒真是一個避難的好地方。

大自然熱衷善惡相間,它給了下莊惡劣的自然條件,總得給點什麼好處。三件「好禮」:優質的土、充足的水和適宜的氣候。對農業稍了解的就會明白下莊不會餓肚子了。

下莊人稱他們的土為「大土」。我在幾塊地隨便抓了幾把,一捏,土質特別鬆軟、溼潤;再一捏,發現土壤具有團粒結構。土壤學告訴我們,這是栽種作物的好土。

這淺紅色的土,不知是如何產生的。真是神奇的下莊。

下莊種出來的糧食瓜果,口感極佳。第一個要說的是小麥,竹賢鄉鄉長吳文銳介紹:下莊小麥非常有名,麵條10元一斤,還難買到。好麥好面離不開好種。下莊人說起他們的小麥滿臉的自豪,麥種是下莊自己培育的老種子,幾十年沒變過。

土豆、玉米、西瓜、柑橘怎樣?都好吃,比周圍其他地方的好吃。毛相林引進了西瓜。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去巫山縣城一親戚家,晚飯後,親戚買來一個大西瓜,毛相林當時還沒吃過西瓜。這麼大,這麼甜的東西,下莊可以種嗎?第二天,他找到賣瓜的了解種植技術。第二年下莊有了西瓜,沒想毛相林的西瓜更好吃。「下莊西瓜漸漸有了名氣,附近其他村的西瓜也打下莊的牌子。」吳文銳說。

路通後,毛相林帶領村民種上300畝西瓜、650畝紐荷爾柑橘、500餘畝南瓜,後來又新開150畝桃園。毛相林帶頭改造自家房屋,辦起村裡第一家農家民宿,如今正在實施全村民宿改造。有了這些,下莊脫貧了。

▲下莊的掛壁公路已改造成加防護帶的農村四好公路

下莊的土地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一到冬季,巫山高山村鎮漫天大雪,奇怪的是,下莊無雪,「雪下到對面山上,就停了。」毛相林說。這也許是在井裡的優勢吧,下莊海拔不高(近700米),井裡的冬天是暖和的。無雪,冬天作物好長。

最後一件禮物,水。下莊的水清亮得閃著光,流淌的聲音清脆舒暢。水也用於發電。發電站在山腳的河邊,很小,一間房子。這讓下莊早在1977年用上電燈,而這個時候,巫山很多鄉鎮還是煤油燈。

下莊像極了世外桃源,對那些熱愛原生態的人來說,這裡更具吸引力。據統計,400多下莊村民,現在90歲以上的3位,80-90歲的20位。毛相林說,長壽的越來越多。

空間與自然無聲地編織著人的心理。相比其他地方的村民,下莊人更是故土難離。

▲下莊村民宿四周是小麥和柑橘

母親

下莊的早晨清新極了。天剛亮,毛相林已在忙碌,他蹲著,把一捆上好的牛皮菜切碎。這是豬食,切碎後還得煮熟。妻子王祥英在鍋前忙碌。在熱氣騰騰中,新的一天開始了。

王祥英正生著病,我們去的前幾天,她剛從醫院出來,未痊癒。我說:「把身體養好,好日子還在後頭。」她頓時淚眼婆娑,「是呀,好日子來了,我這身子又不爭氣。」

下午,太陽出來了。毛相林的母親楊自芝(83歲)坐在屋前的竹椅上剝胡豆。她紅光滿面,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去年我還下地幹活,今年身體差些,就不下地了,在家做點雜事。」她邊說邊剝胡豆。兩捆胡豆,葉子全乾了,黑了,但胡豆沒壞,顆大,飽滿。

「大家都忙,一直沒去收,現在只有餵豬了。」

「好可惜。」同行的一位記者感嘆。

「現在生活好了。」楊自芝彎著腰繼續剝胡豆,「這幸福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

楊自芝說,毛相林出生那天,1959年1月21日,大寒,離過大年還有17天,「天冷呀,沒吃的,又沒奶水,只有一碗野菜湯。大家都擔心孩子,結果他挺過來了,身體一直健健康康。」

父親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後沒幾年就臥病在床,毛相林剛上初一,不得不輟學照顧父親。到今天楊自芝都有些愧疚,「他成績一直很好,可以考學的。」

「他嘴巴甜,尊重長輩,愛護晚輩。」

「他心善,見不得誰受苦。」楊自芝邊說邊埋頭剝胡豆。

母親黨齡60年,對毛相林影響最大。17歲那年,毛相林擔任村民兵連長,成為一名村幹部。「我告訴他,幹部幹部,就要先幹一步,」楊自芝說:「我們一直鼓勵他積極進步,但對他要求又特別嚴,他1983第一次寫入黨申請書,寫了7次,1992年才正式加入。修路那幾年,我們達成協議,你去修路,我管家,分工明確,路修不好,你負責;家管不好,我負責。」

對下莊的未來,她堅信一定會越來越好。「主要是現在政策好,下莊好。」

對於兒子,她認為算得上一名合格的黨員。「不過我希望他早點退休,過幾年輕鬆日子。」楊自芝說:「他老想著還有好多事沒做,想要讓下莊人享更多的福。倔得很。」

黃會元最後說的話是,「我今年36,享不到福。其實修這條路,我們這代人也享受不到什麼,主要是為子孫後代造點福。」毛相林忘不了這些話,他想讓今天的下莊人都能享福。這應該是對黃會元最好的紀念。

▲毛相林和母親一起幹活

下莊古道

毛相林帶我們爬「下莊古道」。下午的陽光清澈無比,照得下莊一草一木閃著光。

我們爬屋後那條「容易的」。毛相林前面帶路,穿過一片菜地、柑橘林,很快就進入樹林。路越來越陡,越來越窄。多年無人走,有的地方不見路,長滿荊棘。毛相林步履輕鬆,不像在爬山。

毛相林幫我們清理障礙,不斷提醒大家小心。差不多爬了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一個「大臺階」。毛相林說:「要想翻過這座山,還要再爬過3個這樣的臺階。後面的路更陡、更長。」

大臺階是用石塊砌成的一個簡易平臺,方便背抬東西時歇歇。臺階外有一塊光禿禿的石崖,站在高高的石崖上,我們像被拋在偌大的天井的半空中,8公裡長的「天路」在我們正對面,這時才看到它的全景,像一根舞動的彩帶,鑲嵌在翠綠的山腰上,壯美,富有韻味。

毛相林站在山崖上,凝望「天路」,神情肅然,他在想什麼?緬懷犧牲的兄弟,追思那些燃燒的歲月。在他所眷戀的這片大地上,再高的山也不能遮擋一顆滾燙的心所噴射出的光芒,再深的井也不能消磨那滾燙的心所蘊藏的力量。這就是下莊人,「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劉濤/文 李斌/圖

相關焦點

  • 下莊,「亮」起來!
    貧窮、閉塞曾是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的代名詞不甘「坐井觀天」的下莊人想擺脫貧困,走出大山「時代楷模」毛相林曾任下莊村村支書時帶領下莊人開荒蕪、破荊棘鏖戰7年終於天塹變通途在一次次的探索、嘗試中下莊的公路、產業基礎設施、鄉村旅遊都從無到有如今的下莊村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產業興勤勞淳樸,鄉村秀美古風存點亮圖片,看下莊蝶變下莊從閉塞走向通達從貧困走向致富如今的下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朝著小康大步向前
  • 下莊的「康莊」路
    2015年,毛相林帶領村民用半年時間將道路升級成3米寬的碎石路,車子能進村了;2017年在巫山縣委縣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硬化加固,並加裝護欄,從下莊出發到巫山縣城,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2019年,下莊的柑橘實現了初掛果,全村實現柑橘銷售收入近20萬元,今年又到柑橘收穫的季節,毛相林相信收入會比去年還多。新華網發(耿駿宇 攝)
  • 下莊人:向天問道
    向天問道時間不語,封閉的自然環境,卻猶如一鍋溫水,在時代變遷的作用下,下莊落後的步伐愈加明顯起來。假如不打破這鍋溫水,下莊就真的要如那世外桃源,只能存在於後人們的想像中了。而真正站出來鑿開絕壁、打破封閉,將下莊拉回時代發展潮流中的那個人,他的名字叫毛相林。
  • 李村歷史 社區篇——下莊
    下莊位於李村鎮西,轄8個居民小組。截至2019年底,轄區共640戶、戶籍人口2493人。主要姓氏有胡、宋、張、穆等。2012年,撤村改居為下莊社區。下莊,原屬莊裡鎮,傳說因當地人性格耿直、莊重而得名,后庄裡鎮分拆為下莊、上莊兩個村,該村地勢較低,故名下莊。
  • 下莊精神的時代價值
    如今,下莊人的「那麼一股子勁兒」,正激勵著重慶廣大幹部群眾埋頭苦幹、奮勇前進,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下莊精神,蘊藏在每個不甘落後的貧困群眾身上  「毛相林個子不高,但每次和他攀談,我都能感受到他骨子裡的堅韌、不信命。」
  • 下莊,向上!大山深處的脫貧傳奇感動眾人
    舞臺上,短視頻中記錄下的珍貴畫面,讓觀眾「親臨」了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拍下這些畫面的前記者黎延奎說,他當時來到修路現場時,就被深深震撼了:「我遠遠看到懸崖上有幾個黑影在晃動,當時想的第一句話就是『螞蟻啃骨頭』……把鏡頭推上去後,看到幾個村民完全沒有防護措施,就仰在後邊,把巖石蹬下去……」外人看下莊人修路是如此震撼,那修路的人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 山村脫貧記:下莊「蝶」變!
    這五年,下莊人民以「自強不息、堅守初心、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下莊精神為指引,開拓了一條屬於下莊人的脫貧路、小康路、幸福路。這五年來,下莊村累計完成新修公路3.4公裡,人行便道建設3公裡,累計完成道路硬化15.2公裡,特別是2017年,在重慶市交委、縣交通局的幫助下,完成8公裡「下莊天路」拓寬整修,徹底打開了鎖住下莊的這一道山門。
  • 毛相林:「天坑」下莊的開路人
    新華網重慶12月9日電(陶玉蓮)「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口井」 從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懸崖絕壁,僅東面略微緩一些,祖祖輩輩沿著巖縫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隱藏其中。
  • 買燒鵝或燒鴨的時候,你會選上莊還是下莊,選對了吃得才滿足!
    在廣州估計沒有幾個人沒去燒臘店買過燒鵝或者燒鴨,那麼買燒鵝或燒鴨的時候,你會選上莊還是下莊?選對了吃得才滿足!先解釋下什麼是上莊和下莊。一隻燒鵝或燒鴨去掉脖子和頭,然後對半劈開,去其中一邊再從中間劈開,分成上下2部分,帶翅膀的部分就叫上莊,帶腿的部分就叫下莊。
  • 撫寧區下莊管理區:要把安全生產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12月21日,撫寧區下莊管理區召開安全生產及消防安全工作培訓會。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關金一出席會議,消防大隊、應急局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下莊管理區26個村黨支部書記及25家企業安全負責人參加會議。(撫寧發布)【來源:撫寧發布】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盂縣北下莊鄉後川村:「一村一品」興產業 策馬揚鞭啟新程
    (劉俊虎 梁貴如攝影報導)2021年新年伊始,盂縣北下莊鄉後川村百畝果園建設工地機聲隆隆,挖掘機、鏟車正在平整土地。在施工現場,後川村黨支部書記劉建明說:「很快就到三九了,趁著還沒有凍實之前,再加緊整幾塊地」。
  • 高僧表演在滾燙油鍋裡打坐,到底什麼原理?
    在生活中炒菜的時候,一點油濺到皮膚上都是疼痛難耐的,但這裡呢,有一位高僧在滾燙的油鍋裡表演打坐,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 「手段」被網友當中拆穿。這是一位來自泰國的高僧,在公眾面前看到他能夠在高達100度的油鍋裡,面不改色的打坐一整天,許多人非常的疑惑,難道他真的感受不到高溫嗎?但事實上,這個油鍋還另含玄機,經過了特殊的處理,坐在裡面的人一點不適的感覺也沒有。
  • 把水裝進氣球裡,扔進300度滾燙油鍋,下一幕太震撼了!
    把水裝進氣球裡,扔進300度滾燙油鍋,下一幕太震撼了!世界上總有一部分人置個人生命與不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訴說著「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至理名言,雖然不能將他們裹上麵包糠,但他們卻能夠用油鍋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把水裝進氣球裡,扔進300度滾燙油鍋,下一幕太震撼了!
  • 高僧在滾燙的油鍋裡打坐,卻能安然無恙,路人出來拆穿後尷尬了
    在泰國街頭,隨處可見一些高僧在進行表演,這些表演都讓人十分驚嘆,在這些表演中你們可以看到一個神奇的現象,就是一些得道高僧在滾燙的油鍋中打坐卻能安然無恙。眾所周知,人體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在46度左右,超過這個溫度人體就會受不了,在生活中,我們不小心被開水燙到都會出現紅腫、潰破、起泡等現象,然而在泰國街頭,一些高僧,卻能長時間地坐在一口倒滿了油且滾燙的鍋中,並且鍋下面還有柴火在激烈燃燒,但他依然若無其事地坐在鍋中,遊客們看到都覺得驚訝不已,為什麼這些泰國高僧卻能在滾燙的油鍋中長時間打坐而且安然無恙呢?
  • 家是心的方向
    總在歲尾年初,鞭炮聲響,家就成了心的方向。就如同月亮總要圍繞地球轉動,因為它是地球的遊子。就如同地球總要圍繞太陽運行,因為它是太陽的行星。無論我們這輩子能夠走多遠,我們都不能忘掉自己所來之處。家是我們的來處,家裡有父母親人。季節正是嚴寒時,我們回家的一顆心卻越發滾燙。家,是心的方向。至少一年一度,我們在歲月的深處,要完成一次親情的回歸。
  • 抖音星河滾燙潤紅了眼眶做一場一生的迷藏是什麼歌 完整歌曲歌詞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抖音最新資訊 > 正文 抖音星河滾燙潤紅了眼眶做一場一生的迷藏是什麼歌 完整歌曲歌詞
  • 泰州興化:輔警三進火場 拎起滾燙液化氣罐一路狂奔
    危急關頭,接到報警的興化市公安局永豐派出所兩名輔警三次衝進火場,最終成功將火撲滅,迅速拎起滾燙的液化氣罐一路奔跑,拋入河裡,將危險排除。11月26日下午4點多,興化市公安局永豐派出所接到報警稱,該鎮捷行村一戶居民人家的廚房內液化氣罐突然起火。該所處警人員帶著裝備立即趕到現場,只見廚房內濃煙滾滾,液化氣罐向外噴著巨大的火焰,隨時可能爆炸。
  • 他們三進火場,拎起滾燙液化氣罐一路狂奔_新華報業網
    他們三進火場,拎起滾燙液化氣罐一路狂奔  交匯點訊 日前,江蘇省興化市一戶人家的液化氣罐突然起火,意外隨時可能發生。危急關頭,接到報警的興化市公安局永豐派出所兩名輔警三次衝進火場,最終成功將火撲滅,迅速拎起滾燙的液化氣罐一路奔跑,拋入河裡,將危險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