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2月9日電(陶玉蓮)「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口井」 從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懸崖絕壁,僅東面略微緩一些,祖祖輩輩沿著巖縫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隱藏其中。
1997年,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裡的「天路」。
為何要修這條路?因為窮。毛相林還記得,「我們那個時候人均收入不到300塊錢,就有那麼窮。我們的收入靠什麼?就是靠賣點苞谷,賣點臘肉,就是這種收入,沒有其他收入。」
修路有多難、多險、多苦?
毛相林和村民們一起,腰系長繩,站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打炮眼;沒有挖機,就在懸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然後再用鋼釺和大錘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壁上爬,用兩腳蹬,在半山腰炸開一處處缺口,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修了7年,路修通的那一天,下莊村全村的人都出動了,「我們把村民喊到對面的那個梁上,看到車從高處慢慢地往下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拍巴掌,高興得不得了,我自己也感覺有些驕傲。」毛相林回憶到。
路通了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特別是我們的基礎設施,路通了,這些電壓杆啊,拿起設施就給我們安起來了,整個都煥然一新了,屋裡都感覺亮堂堂的了。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都安起空調、冰箱、冰櫃,現在你走到哪一家門戶都有。」
想過好日子,村裡就要發展產業。毛相林請來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海拔、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等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後確定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脫貧產業,養殖業方面,重點發展生豬。
「我們全村柑橘產的有650畝,今年預算銷售額達到九十萬,西瓜能達到十來萬, 100多畝桃園也可以達到一、二十萬。」毛相林稱。
2015年,下莊村整村脫貧;到2019年底,全村累計64戶269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0.29%,人均收入達1.2萬元。
明年下莊村計劃重點打造第三產業——旅遊。毛相林預算了一下,每年下莊村的遊客能達到兩千人次,他正發動村民申報農家樂,反響熱烈:「老百姓很高興,踴躍地報名。」但光報名不行,毛相林要對申報條件嚴格把關:首先房屋要漂亮整潔,衛生條件好;其次房間夠多,能住上十來個客人;最後還要有服務意識,炒菜水平也得過關。他計劃先發展一批條件成熟民居的建造農家樂,其他的村民來學習,學好了、學到位了,也可以開辦。
現在的下莊村常住人口有280多人,毛相林稱:「明年我們要房屋整改,統一成一個色、一個樣。」按照他的預期,明年下莊村的人均收入將超過兩萬:「我們這裡的機遇是得了縣委、市委,國家各級各部門的關注和支持,下莊會有個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