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洛杉磯訊 音樂奇幻作品《貓》根據百老匯火爆的同名舞臺音樂劇改編,日前伴隨著大眾既期待又憂慮的好奇心在北美上映了。
舞臺劇版《貓》
其原作——安德魯·洛伊德·韋伯基於T.S.艾略特1939年的閒適詩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改編的音樂劇——倍受萬千觀眾喜愛,自1981年首演以來,此劇已在倫敦西區連續上演21年,在紐約百老匯也有著18個年頭的演出歷史。
然而,本片的預告片一經釋出,便早到了網上如潮般的抵制與嘲笑。這部片似乎在實踐著所謂的「恐怖谷理論」,將演員的面容嫁接到那些貓科角色畫滿皮毛的身體上。這種在一定程度上不完美的擬人化重塑會給人帶來陰森、怪誕和厭惡的情感,而非認同感。
《貓》首支預告片,一放出後就曾引發大量吐槽
《貓》引發了將CGI技術運用到這樣一部影片上的質疑——從藝術層面上來講似乎是白費功夫。
角色的身體比例經常失調——一會兒他們很大,一會兒又變得極小,有時候這兩種情況甚至會同時出現在一場戲中。同時,歌曲與編舞數量也是大雜燴——全部都是跳躍、芭蕾腳尖旋轉和對於貓的過度演繹,但從沒有真正地去塑造能讓觀眾信服的角色。
故事以Victoria(弗朗西絲卡·海沃德飾)被裝進袋子、遺棄在倫敦街頭,從而混跡於一眾流浪貓中間開始。Mistoffelees先生(勞瑞·戴維遜飾)與Victoria成為了朋友,並將她介紹給了自己的部族Jellicles。
為了嘗試向不熟悉音樂劇《貓》的觀眾解釋接下來要發生的離奇故事,這會讓那個解釋的人聽起來很瘋狂;但本質上,這個故事就是Jellicle部族在決定誰將升至Heavside Layer,從而轉世成為一隻全新的貓咪。
從敘事角度來講,其實真的一無是處。說實話,《貓》就像段毫無劇情的長徵——過分簡單卻又難以理解。在過程中的某一個時間點,這些貓科角色要被動畫化,這本應是更好的選擇。然後,如果是舞臺劇那種充滿藝術效果的戲服也會不錯。這會創造出一種熟悉的裝扮感,從而使觀眾可以更容易地去感受故事的核心,而不是覺得這一切都很蠢。
本片由湯姆·霍伯指導(這是其第二部歌舞片,上一部是2012年的《悲慘世界》),完全不缺明星:配角方面就有伊德裡斯·艾爾巴、伊恩·麥克萊恩、詹姆斯·柯登、瑞貝爾·威爾森以及其他很多明星助陣。
詹妮弗·哈德森扮演的Grizabella十分成功,而泰勒·斯威夫特對Bombalurina的演繹也足夠有趣。朱迪·丹奇想給自己的角色、部族女家長Old Deuteronomy注入一些特別與上等氣息。但大多數演員都被那糟糕透頂的過度美化製作給壓垮了。
霍伯的《貓》節奏極快,就好像如果他能將影片壓縮進2小時,他就可以贏得什麼賭注,或是什麼表演獎金。(他確實成功了,本片長110分鐘。)
但結果就是,攝影師Christopher Ross混編的鏡頭,沒有一個能長到讓觀眾覺得角色是令人信服的。最終,這部電影成為了一部徹頭徹尾的無聊之作。
雖多彩且狂熱,但還是無聊。《貓》可能會讓一些音樂劇鐵粉感受到一些樂趣;但如果你不是,那麼你就會覺得自己像陷入了一個巨大、奇怪的混亂中——與眾不同,但一點都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