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外來物種,兔子還沒消滅,本地原生態物種倒瀕臨滅絕!

2020-11-22 騰訊網

眾所周知,外來入侵物種是非常恐怖的存在,不僅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心疼,而且還可能導致當地的原生態物種滅絕。很多國家都有一些入侵物種,並且,那些受入侵物種侵害的國家每年都還要拿出一大筆的費用來處理這些入侵物種,控制它們增長的速度,不過這並不是治本之策。

比如說澳洲就是最容易受外來物種入侵的地方,當地因為處於一個獨立的大洲,而且氣候溫暖適宜,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並且地大物博動植物種類繁多。上世紀他們引進了24隻兔子,結果在現在就已經增長到數億了,對當地造成非常大的破壞。

而為了控制兔子的增長甚至消滅兔子,澳洲還引進了狐狸這個兔子的天敵,不過,這些兔子來到澳洲之後,雖然被動物泛濫的澳洲極度適應。但它們卻對「呆萌」的兔子不感興趣,反而去大肆捕獵澳洲原生態的動物。兔子的數量非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自己的原生態動物開始瀕臨滅絕,狐狸也曾為一大外來物種災害。

狐狸如今已經嚴重的威脅到澳洲的生態環境,據悉,已有20種原生態野生動物滅絕,43種動物瀕臨滅絕,而造成這個災害的「元兇」就是狐狸。並且,狐狸也對澳大利亞的畜牧業造成巨大的損害,每年都有大量的小羊羔被狐狸獵食,對畜牧業的損失高達數億美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先說兩種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牛蛙和小龍蝦。我們所吃的牛蛙和小龍蝦都是人工飼養的,放到野外,它們的危害不容小覷。小龍蝦原產美洲,進入我國幾十年的時間,它繁殖快,食性廣,喜歡鑽洞,要麼破壞農田,要麼造成潰堤,鉗子還會把水稻夾斷,對農業極其不利。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30%的魚類因此瀕危
    根據《澎湃新聞》6月3日的報導,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6月2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截止到目前,中國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的物種,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物種——小龍蝦。小龍蝦竟也是外來物種?說起來,中國的小龍蝦是從日本傳入我國的。
  • 外來物種威脅我國生態環境
    外來生物入侵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專業,離我們的生活好像也比較遠。那麼什麼是外來入侵物種,外來物種入侵之後又會帶來怎樣的危害呢?CCTV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2010年10月3日播出節目《警惕外來生物入侵》,以下為節目實錄:  先給大家講一個經典的故事。澳大利亞原來是沒有兔子的。十九世紀中期,墨爾本動物園從英國運來24隻兔子供人觀賞。
  • 澳大利亞百億野兔還沒解決,又一本地物種泛濫,中國吃貨望而卻步
    如今,經過了上百年的繁衍,澳大利亞的野兔已經隨處可見,而且這些野兔給當地的生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澳大利亞人民對野兔可謂是深惡痛絕,為了消滅野兔,用盡了各種方法,比如引進野兔的天地狐狸、人為捕殺、甚至利用病毒。然而,用盡了各種方法,野兔的數量還是越來越多,野兔數量的高峰達到了上百億。經過不懈的努力,野兔數量才被控制在幾億隻左右。
  • 外來物種入侵或導致地球毀滅 絕不是危言聳聽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已經遍及全球各地。最新數據顯示,在菲律賓發現了16種外來物種,在中國發現了450餘種,而在英國,發現了近2000種。  雖然大部分非本地物種不被視為威脅,但仍有約15%物種被認為是有負面影響。部分入侵物種往往有極強的適應力,會破壞景觀,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威脅本土生物,破壞當地環境,威脅人類健康。
  • 一場沒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早在世界範圍內悄悄打響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一場無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悄然在世界各地上演,它所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在嚴重威脅著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生態安全。那外來物種是什麼呢?
  • 我省有外來物種74種 專家擔憂或造成本地生態失衡
    最近一段時間,廣西柳州發生的「食人魚」傷人事件,將這場由外來生物入侵,發動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冠以「生態殺手」之惡名。經專家鑑定,咬人魚為產於南美洲的食人鯧,最早是作為熱帶觀賞魚被引入國內的。而我省也有著這樣一批外來生物,已悄然「竄入」市民生活中。
  • 外來物種入侵自然保護區,怎麼辦?
    外來物種入侵自然保護區,怎麼辦  【生態建言】    自然保護區通常位於偏遠、人跡罕至的地區,主要用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則是本地沒有自然分布,通常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引入並建立自然種群,給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
  • 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
    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時間:2020-07-26 23: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 隨著世界各國間的密切交流往來,各種原本不屬於本地的外來入侵物種也變得防不勝防。
  • 外來物種:到此一遊?生態侵略?-外來物種-中安在線-安徽新聞
    店主:這種龜原產於非洲,對餌料佔有性強,可以吃植物,吃小魚吃蝦,吃蝌蚪甚至吃青蛙,本地龜搶食根本搶不過它。  聽到這些話,記者「料想」到了巴西龜的「厲害」。隨後查閱了一下資料:巴西龜比咱本土龜的冬眠期要短,所以,如果放生,很多食物就會被巴西龜強佔,造成本土龜的大量滅絕。  此外,記者在很多網店裡,都看到有巴西龜出售,月銷售有的可以達到300多隻。
  • 150年的人兔戰爭,澳大利亞:不行,100億隻兔子真吃不完啊
    澳大利亞的兔子是來自於歐洲,那為什麼在歐洲從來沒聽說兔子泛濫呢?因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歐洲,兔子都存在天敵,歐洲的猞猁每天要吃至少兩斤兔肉,並且中歐地區的人們喜食兔肉,在一些歐洲國家穴兔已經快瀕臨滅絕了,因此兔子是不可能在歐洲泛濫的。在我國就更不用說了,吃兔肉那是很常見的事,據說僅四川一個省一年便要吃掉3億隻兔子。
  • 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外來物種:出現在其自然分布範圍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生物入侵: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
  • 野生兔子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人類可以靠吃來消滅它們嗎?
    提到澳大利亞,它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位置,讓它形成了特殊的氣候環境,也讓它上面孕育出了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特有物種。不過,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澳洲大陸被人們發現之後,伴隨著外來殖民者的入侵,很多新的物種也隨之到來,這些對於澳大利亞當地的生態環境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
  • 【常識】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常考知識點
    物種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 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
  • 小龍蝦上榜雲南外來入侵物種,專家:人工捕撈反擴大生存空間
    很多網友還表示,小龍蝦沒被消滅,主要原因是價格太高: 然而,大家可能想簡單了,入侵物種可不是靠吃就能「消滅」的,小龍蝦對其他水生物種、堤壩都有不小的破壞力,影響生態環境。 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原產於墨西哥東北部和中、南美洲。
  • 生態科學:十一種海豹物種瀕臨滅絕!
    生態科學:十一種海豹物種瀕臨滅絕!比勒費爾德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人口遺傳學家發現,11種海豹種類只能勉強逃脫滅絕。他們的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比勒費爾德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人口遺傳學家發現,11種海豹種類只能勉強逃脫滅絕。科學家們在他們的研究中成功地將幾乎所有物種包括在內。然而,該研究表明,大多數物種在海豹狩獵的鼎盛時期中存活的數量足以保留其大部分遺傳多樣性。
  • 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新華社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20世紀初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我國,後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因其大量繁殖,常常布滿整個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而死亡,破壞水中生態平衡。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基因編輯技術將改變人類消滅入侵物種的方式
    例如,要利用這些工具從當地生態系統中徹底消滅大鼠,就會一同殺死很多物種。即使是一個小島的生態系統也相當複雜,事情並不總是遂人所願。例如在2012年,當時坎貝爾在為一個名為島嶼保護(Island Conservation)的組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