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喚起了小時候的記憶。
第1彈 記憶裡的童話
童話裡的故事,結局總是完滿。小時候不懂,童話故事看完就完了,純屬娛樂,不會去想裡面所反映的真實的生活。
昨天回到家,忽然想看電影,就打開手機,隨意翻看近期評價較高的電影,不知怎的,目光就停留在《海蒂和爺爺》這部電影上,評論都說這部電影很治癒,對它的評價也還挺高,看了預告感覺還不錯,又去網上搜了搜,原來,這部電影2015年就在德國上映了。
可是為什麼4年前的電影,還能有這麼高的評價?
實在好奇,忍不住買了票,第二天下班去看。
沒想到,我竟然用了整整一包紙巾,可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原來自己的淚點可以這麼低...
電影裡,海蒂的姨媽自私又勢利,根本不愛海蒂。為了工作,硬是讓海蒂去從沒見過面的,性格古怪的爺爺那裡生活;為了金錢,姨媽從爺爺那裡騙走了海蒂,讓海蒂去陪富家小姐讀書,跟她說要是不喜歡待還可以回來和爺爺住,可是等海蒂到了那兒,姨媽找女管家拿了錢,帶上行李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那戶人家。
最讓我繃不住的:當爺爺知道海蒂被姨媽帶走後,馬上從山上跑到山下村子裡,想從姨媽手裡留下海蒂,可惜還是晚了一步,海蒂被帶走了。好不容易打開心扉的爺爺,又失去了海蒂,心裡的失望,在他眼睛裡表達得淋漓盡致,甚至沒有心思理會村民們無情的嘲笑。
越往後看,越感覺似曾相識,像在哪裡看過。
後來發現,是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臺灣譯名《小蓮的故事》,是高畑勳拍攝、宮崎駿製作的著名的52集日本電視動畫),只不過時隔多年,已經忘了。要不是看到這部電影,真的想不起來自己看過。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和《海蒂和爺爺》對比
現在想想,原來我那麼多年前就開始看宮崎駿的作品了(嚴格來說,是宮崎駿和高畑勳合作的作品),也真是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以前看的童話故事,都白看了。
既然如此,就再刷一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吧!
第2彈 又見阿爾卑斯山
熟悉的BGM,熟悉的畫風,熟悉的阿爾卑斯山。
小時候就很喜歡阿爾卑斯山,總想著有一天去那兒看看,要是能在那兒生活就更好了。現在的話,只是呼吸一下阿爾卑斯山的空氣,也能元氣滿滿。
現在看《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才發現每個鏡頭都很有講究,構圖也美。
還是來說說情節吧。
我在看《海蒂和爺爺》電影時,認為姨媽真的是鐵石心腸的人,對海蒂沒有感情,更沒有愛。
但現在看來,姨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這次看《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感受到姨媽生活的不易。她要照顧自己的家庭,要照顧自己的孩子,要照看姐姐的女兒,還要出去工作賺錢養家...她對海蒂,也不是沒有愛,只不過迫於生活的無奈,她沒有辦法繼續照顧海蒂,只能讓海蒂跟著爺爺生活,也不至於跟著自己受苦。
在離開海蒂的那一刻,她強忍著,不讓眼淚落下來。因為如果和海蒂沒有感情,應該很開心才對,終於能甩掉這個累贅。
不過,姨媽也自私。為了不拿行李,大熱天的讓海蒂把衣服都穿身上,走路也不顧海蒂能不能跟得上,還一直催著海蒂走快點。看著海蒂就好心疼。
一方面,不得不說,姨媽這個人物塑造得很立體,演的很真實,很接近現實。另一方面,吃百家飯長大的海蒂,沒有關上心裡的那扇門,反而保留那份樂觀和純真,現實裡卻少有。畢竟,海蒂從小沒有父母,無依無靠,只有姨媽。
海蒂的笑容,讓她周圍的人,不自覺的快樂。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