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報導 文/sharon
據外媒報導,15年前馬兜鈴酸就被列為1類致癌物。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登上了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該論文顯示,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圖來源於《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期刊)
馬兜鈴酸是一種草藥化合物,在許多傳統藥物中都有發現,與腎衰竭和泌尿道癌症有關。由於這些已知的毒物,含有這種化合物的藥草在一些國家被限制或禁止,但它仍然在一些配方中使用。
馬兜鈴酸究竟是什麼?
馬兜鈴酸是提純晶化西藥。這類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於諸如馬兜鈴屬(Aristolochia)及細辛屬(Asarum)等馬兜鈴科植物中,而這些植物曾廣泛地被中醫經經炮製解毒作為原生藥材入藥。此外,依靠吸食這類植物生存的蝴蝶體內也有馬兜鈴酸。
馬兜鈴酸Ⅰ是最常見的一種馬兜鈴酸類化合物,它可在幾乎所有馬兜鈴屬植物中發現,並常與馬兜鈴內醯胺(aristolactams)共存。含有以馬兜鈴酸和類似化合物(統稱為AA)形式的腎毒素和誘變劑。AA涉及多種癌症類型,有時具有非常高的突變,特別是在上尿路上皮癌(UTUC)中。AA相關腎功能衰竭和尿路上皮癌在臺灣普遍存在。
肝癌新發現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門統計,全臺每年新增1萬1000名肝癌患者,導致超過8000人死亡,高居島內癌症十大死因第二名。
長庚醫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用3年時間分析臺灣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發現有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而馬兜鈴酸致癌能力比抽菸、紫外線更強,且主要靠人體的肝臟、腎臟代謝。
研究團隊利用國際公開的肝癌基因資料,分析了全球近1400個肝癌病例,發現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也廣泛出現在大陸、韓國及東南亞,但比例都遠低於臺灣。
研究人員對來自臺灣兩家醫院的98例肝癌病例進行了整理,發現78%的患者有AA誘變特徵,AA誘變佔已知癌症基因突變的一大部分。大陸89例肝癌患者中,47%的患者顯示AA誘變特徵;東南亞29%的肝癌患者顯示AA誘變特徵;韓國和日本的數據為13%和2.7%;北美和歐洲的數據分別為4.8%和1.7%。
臺灣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馬兜鈴酸相關的藥材已經禁用多年,中藥材不得驗出含有馬兜鈴酸,也呼籲民眾不要自行購買草藥或服用非醫療院提供的藥品。
眾所周知,厚樸作為一味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早已在美國和歐盟被禁用,馬兜鈴酸含量約為每克含0.001%。但在中國,廣泛應用於許多非處方的中成藥中,比如藿香正氣口服液,它是一個許多家庭常備的中成藥,一般用於感冒、提神,成分有蒼朮,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
據估算,中國約1億人曾服用過此藥。根據天津透析醫生周光達接觸的案例,有間斷小劑量服用含馬兜鈴酸中藥的人,20年後和40年後透析的病例兩個。
由此可見,間斷小劑量服用含馬兜鈴酸會有20-40年潛伏期,可能短期幾年內發現沒什麼,但長期的影響目前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據媒體報導,臺灣約39%的人曾服用過含馬兜鈴酸的中藥,而臺灣約12%的人患有慢性腎炎,洗腎率世界第一。
馬兜鈴酸的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抗蛇毒和抗癌等功效,因而被廣泛地用於各種中藥材中。
但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和潛在的致癌作用。可誘導腎小管上皮細胞纖維化及凋亡;促進細胞周期加速,而導致泌尿道上皮異常增殖;經還原代謝,並與DNA形成加合物,使RAS基因和P53基因突變,進而誘發癌變。
哪些中藥裡含有馬兜鈴酸?
已知或懷疑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馬兜鈴、關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廣防己、漢中防己、細辛、追風藤、尋骨風、淮通、硃砂蓮、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欖、金耳環、烏金草等。
可能與上述藥材混用而攙雜馬兜鈴酸的藥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預知子、木防己、鐵線蓮、威靈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
平時吃的這些藥裡也很可能含有馬兜鈴酸:耳聾丸、八正丸(散)、純陽正氣丸、大黃清胃丸、當歸四逆丸(湯)、導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顆粒、跌打丸、婦科分清丸、冠心蘇合丸、蘇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濟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劑、小兒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陽精製膏、辛夷丸、兒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顆粒、口服液)、川節茶調丸(散)、小青龍合劑(顆粒)、舒筋活血丸、養陰消炎湯等。
小編說兩句:
目前沒有研究說明馬兜鈴酸有安全劑量,對於吃過含有馬兜鈴酸藥物的人,先不用驚慌,畢竟是藥三分毒;最後,繼續心存僥倖吃該類藥物的人謹記,這一定有害無益。(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