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學點哲學,洞察大勢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學點哲學,洞察大勢(人民觀點)

  今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提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鑑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七一」前夕,中央組織部創辦共產黨員微信,在這個黨員教育新平臺上,除了「黨建要聞」「群眾路線」等欄目,也有「國學經典」「歷史人文」等內容,正顯示對黨員幹部素養的重視。在社會轉型期、改革深水區,如何提升自己的素養,洞察大勢、開闊視野、錘鍊思維、涵養底蘊?從今日起,我們刊發「本報評論部」系列文章,與大家共同探討、共同思考。

  ——編 者 

  

  今日中國,各種思潮競逐,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觀點紛紜,亂花漸欲迷人眼。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前進的指南,作為領導幹部,要花繁柳茂處撥得開、雨驟風狂時立得定,正需要學一點哲學。

  「往何處?為什麼?怎麼走?這就是哲學的一切。」一位古羅馬哲學家曾如此定義。哲學不僅回答人生的命題,也在不斷發現決定歷史與社會走向的河床。既有本體論的思考,也有認識論的探討,更有方法論的總結,至大無外的哲學,一言以蔽之,正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思維武器。思考人生價值、把握社會脈動、尋求永恆真理,學哲學、用哲學,是領導幹部的基本功。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才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處身當前,學點哲學的意義更為昭彰。很少有哪個時代像我們這個時代一樣,主流與支流如此糾結,現象和本質如此複雜,特殊與普遍又如此微妙,領導幹部可說時時事事都面臨哲學的考題。比如,「鄰避效應」看似普通,卻有個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碰撞;「釘子戶」訴求表面簡單,也需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辨析。改革發展過程中,不管是群眾的教育、醫療、養老,還是國企改革、簡政放權,無不有主有次、有源有流、有點有面,如果沒有哲學的系統論、過程論、矛盾論思維,怎麼胸懷全局、洞察大勢,主持好一個領域的工作,領導好一個地方的發展?

  領導力首先體現在思想力,正如西諺所說,「在亞歷山大勝利的根源裡,人們總能找到亞里斯多德」。一個問題怎麼看、一件事如何處理,用哲學的眼光去分析,就能全面把握、準確判斷、抓住本質,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所以,有的人不為表面現象所惑、次要矛盾所擾,切中要害、久久為功——如山西右玉十八任縣委書記一張藍圖、一個目標,讓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而有的人則模糊了人生價值、迷失了工作方向,急功近利者有之、胡亂作為者有之、得過且過者有之。可以說,哲學的素養決定了你的認識,而你的認識決定了你的方向、你的行動,決定了你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遺憾的是,現在一些領導幹部說起哲學,要麼認為是虛無縹緲的「紙上談兵」,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更遑論帶來什麼好處,因而輕視了哲學;要麼認為哲學就是模稜兩可的「心靈雞湯」,找點淺顯的人生道理,求點曖昧的心理安慰,因而誤讀了哲學;甚至看重的是臉厚心黑的「官場秘笈」,熱衷於總結詭辯之術、成功權謀,因而扭曲了哲學。這樣的認識,不僅讓個人言語乏味、觀點陳舊,更可能患得患失、目光短淺,最終碌碌無為甚至誤入歧途。

  「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領導幹部學哲學的要求。學點哲學,因視野宏大而觀照全局,因反思自省而清醒深刻,為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提供認識論的基礎;學點哲學,因邏輯分析而條理清晰,因辯證思考而頭腦靈活,為領導幹部的能力素質提供方法論的基礎;學點哲學,因堅守初心而果斷堅毅,因憧憬理想而滿懷信仰,為領導幹部的人格素質提供人生觀的基礎。王國維曾撰文:「以功用論哲學,則哲學之價值失。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必求諸哲學。」如果說哲學有一種「無用之用」,那麼這正是讓你不會偏離航向、陷入偏執、囿於狹隘的力量。

  關於哲學,黑格爾有一個詩化的比喻:「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它總是在黃昏時起飛。」的確,哲學是經驗的升華、是實踐的結晶。學點哲學,領受這「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靈魂」,領導幹部會有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視野、更精彩的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30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 兒童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兒童,哲學,當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或許有人疑惑:哲學,大人還搞不清楚呢,兒童,有必要學嗎? 兒童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兒童學點哲學,也就是要學會把一個概念放在與另一個概念的關係中,加以辯證的思考和討論。
  • 新聞聯播一天連發3篇人民日報評論
    新聞聯播一天連發3篇人民日報評論   9月25日晚的央視新聞聯播聚焦三篇《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其中,《雄關漫道真如鐵》為《人民日報》26日將刊發的「宣言」署名文章;《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為25日已出版的《人民日報》見報文章。
  • 郝立新:哲學的力量
    有人常常會直接或間接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哲學有何用處?的確,哲學是一門聽起來很高深的學問。它不是某種技藝之學,不是專與某個領域或某個職業「對號入座」的專業。哲學不同於具體科學,它是超越具體知識的學問和智慧。哲學的真正價值正在於它具有「無用之大用」,這種「大用」,就是通過「形而上」地探索宇宙和人生「大道」,使人的心性升華而達到「大智」。
  • 學哲學專業就需要家裡有礦嗎?也不盡然
    現在如果誰要是想高考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哲學或者已經學了哲學,可能會被問家裡有礦嗎?不然誰給你的勇氣學哲學。可能是因為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對口的工作實在是不多,第二點是找到的工作收入一遍都不會很高。雖然很多大科學家研究到最後,都研究哲學或者神學問題了,雖然哲學號稱是很多學科的最終問題,但是研究了哲學卻不能直接指導任何學科方便找工作。跟管理類的專業有點像,很多學生都是奔著將來能做管理者,去學的管理學,最後發現做人資、行政和銷售的居多,雖然工作到後面會有很多管理問題需要解讀,但是直接就學管理,並不能幫助你直接走上管理者的崗位。
  • 人民日報專文評論:《厲害了,我們的新時代》勾畫新時代理論影像
    人民日報12月31日刊發評論《勾畫新時代的理論影響》,盛讚由中宣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
  • 人民日報鐘聲:端起歷史望遠鏡把握前進大勢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習近平主席所深刻闡釋的道理,對當前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人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歷史不會忘卻。在強權政治主導下,巴黎和會籤訂了以分贓為目的的《凡爾賽和約》,將國際秩序「建立在火山口上」。當時一位參會代表感嘆:「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感到新秩序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
  • 學哲學不能光思考,讀書少不了!內含法國主持人推薦25本哲學書單
    希臘哲學、康德哲學、古典詩歌等作品金句他都能信手拈來,這個本領如果沒有可觀的閱讀量,何以可能?同樣,蘇格拉底是討厭荷馬史詩的了,還聲稱城邦應該驅逐詩人,但有意思的是,他在談話中提及荷馬史詩卻如數家珍。所以說,當你聽哲學家對好閱讀的人發牢騷時,千萬別只看其表面。哲學家們不會拒絕閱讀,他們只是在抱怨人們不會閱讀。
  •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部哲學小說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部哲學小說 首先,當我們談論哲學小說時,澄清我們的意思是有幫助的。它們是重點關注並深深植根於深刻哲學主題的敘事。 這些書經常通過哲學視角來討論我們的生活,社會和世界,通過引人入勝的挑釁性敘事和有趣的人物來展現。他們鼓勵我們參與重要而重要的哲學思想。
  • 《人民日報》倡議:疫情多點散發,要這樣做!
    《人民日報》倡議:疫情多點散發,要這樣做!原標題:《《人民日報》倡議:疫情多點散發,要這樣做!》 評論()
  • 全球聯評論量子哲學
    比如哲學、物理、數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系統的理論創新。尤其是物理哲學範式的創新,這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個過程,必將是一個漫長、艱苦、多學科的綜合攻關的過程,才能最終形成完整、系統、全面的理論創新。以至於霍金在《時間簡史》裡感嘆道:我們的哲學家都幹什麼去了,難道他們只會進行語言分析嗎?
  • 【哲學教育專題】哲學本性與大學使命
    文/夏年喜 學哲學有什麼用?陳教授十分了解哲學系的生源現狀,了解現在哲學系極少招到第一志願的本科生,大多數學生都是被調劑到哲學系的。「這些學生既不願意學哲學,他的能力又可能不適合學哲學,花力氣去教他們哲學,不僅浪費了學校和教師的力量,更要緊的是糟蹋了這些學生。本來,他們學一點實用知識、實用技能,花了學費、用了苦功,還算值得。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它並沒有標準答案,絕不會有一個人能站在你面前,告訴你哲學到底是什麼,或者什麼都不是。所以不要寄託於有人用一段話來告訴你哲學的本質,因為哲學的概念本身就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抽象概念。在漫長的歲月裡,總有研究哲學的人站出來說:醒醒吧,凡人,你們都錯了,我說的才是真正的哲學!
  • 人民日報攜大角鹿瓷磚等新國貨品牌閃亮登場重慶地標
    在洞察到消費環境變化和新消費群體崛起後,中國品牌也在這兩年間做出了諸多探索。眾多寶藏國貨品牌紛紛進入公眾視野。李寧東西合璧重走絲路、百雀羚硬核彩妝破壁出圈、老乾媽聯名衛衣驚豔亮相時裝周……曾經被嫌棄的土味國貨,到如今備受熱捧,不禁讓人感慨「國貨真香」!在老字號國民品牌紛紛發力的同時,作為與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居圈」,也颳起了一股「新國潮」。
  • 《陳先達哲學隨筆》對哲學理論力量的自信和闡揚
    該叢書共四卷,具體為《哲學心語:我的哲學人生》、《回歸生活:哲學閒思錄》、《靜園夜語:哲學隨思錄》、《漫步遐思:哲學隨想錄》。這些隨筆是陳先達教授用心靈去感受哲學,感受哲學人生的寫照。  思想始終聚焦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文風有了很大的變化,是陳先達教授晚年寫作的一個特點,這也鮮明地反映了他對於寫文章的體悟。
  • 大勢至菩薩帶你迎接生命中的「大勢」
    而尼摩則成了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記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寶瓶為標誌,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化佛(阿彌陀佛)為標誌。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每一段生命都有它該走的路,以及不能做的事。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人的生命中,有機會建功立業的時間是有限的。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出生於浙江餘姚。陽明先生終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一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溝通心得的時,感觸良多。
  • 哲學方法要回歸哲學內容
    作者簡介:   哲學的方法依存於哲學的內容,其方法與內容是統一的。哲學的方法內在於特定的哲學系統,與哲學的內容是密不可分的。當然,我們可以對方法做單獨的處理和專題化的研究,這有助於我們的方法論自覺。但方法必須回歸於內容,才能真正表現和實現出它本有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中國哲學研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它的方法與內容的分離;與之相應,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亦在於將這方法收歸於其自身的內容。
  • 這位獲人民日報點讚的上海高中生,什麼來頭?
    這位獲人民日報點讚的上海高中生,什麼來頭?2020-12-17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這兩天,上海一個「05後」少年刷屏了連人民日報都點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