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今日雜談」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2020-09-10 衢州抽屜

半個世紀「追兇」 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本報記者 陸成寬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2019年至2020年6月,沙漠蝗在東非及西亞暴發,並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導致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的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但是,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的證據。

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VA。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同時,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研究人員發現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他們發現定位在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敲除OR35後,飛蝗突變體的觸角與錐形感器神經電生理反應顯著降低,突變體也對4VA的響應行為和吸引力喪失。

雖然4VA在實驗室能夠吸引和聚集蝗蟲,但證明它在自然環境中也具有同樣的作用至關重要。研究人員將含有4VA的誘芯布置在田間,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進而,他們將誘芯直接布局到蝗蟲野外發生區天津北大港,大範圍的區塊實驗再一次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而且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本項研究範式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康樂說。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昆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對此,透明審稿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萊斯莉·沃斯霍爾教授在審稿意見中表示,這項工作做出了令人興奮的發現,找到了一個人們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文章包含了令人吃驚的多個層次的研究,我給予無條件地支持,這項傑出的工作不要有任何拖延應該優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康樂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研究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控制蝗災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並在誘集帶集中使用化學農藥或生物製劑將其消滅,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根據4VA的結構設計拮抗劑,阻止蝗蟲的聚集;嗅覺受體OR35的發現,為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4VA反應缺失的突變體成為可能,這種突變體長期釋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

來源:光明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導致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科研|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導致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 ,蝗蟲聚群成災的禍首終於被發現!
    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導致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的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但是,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的證據。
  •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蝗蟲聚群成災的禍首終於被發現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導致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2020年08月30日 06:50 來源:經濟日報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我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這種小昆蟲聚集成群,會讓過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造成毀滅性災害。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認為散居和群居蝗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而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
  • 數量龐大的食客集群—沙漠蝗蟲
    其中最大的蝗蟲群包括500億隻個體,覆蓋面積達1000平方千米,需要6個小時才能完全飛過你的頭頂。這種大小的蝗蟲群一天可吞食足供500個人吃一年的莊稼。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巨大的昆蟲群通常在數天內就不知從何處冒出來。想要預測沙漠蝗蟲種群何時爆發異常困難,但災的出現顯然絕不是憑空而來。蝗災是由蝗蟲遇機即發的生活史引起的,這就造成了蝗蟲&34;的種群結構,即蝗蟲種群會在毫無規則可言的時期突然增加。
  • 蝗蟲不可怕蝗蟲成群才可怕 科學家發現導致蝗蟲成群的化學物質
    科學家發現蝗蟲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導致蝗蟲聚集成群。單個蝗蟲大多是無害的。但是如果聚集成群後,就會極具破壞力。這一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找到新辦法,來防止蝗蟲聚集成群後大面積破壞農作物。單個蝗蟲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信息素被認為是導致蝗蟲聚集成群的原因。
  • 生物科普系列4:蝗蟲聚群成災的禍首最近被中國科學家找到了!
    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
  • 與野生動物有關的另一場「人禍」
    中科院動物所曾對中國北方特有的亞洲小車蝗進行研究,發現,該類蝗蟲青睞植物氮含量低、土壤中氮已經耗竭的過度放牧草地。這項研究,也部分解釋了內蒙古草原退化與當地蝗蟲成災的關係。完成這項工作的是中科院動物所的康樂研究組。2014年,康樂牽頭破譯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圖譜,圍繞種群暴發成災機制等世界難題,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成為了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
  • 「541記憶」中條山上捉蝗蟲,養的雞格外兇·山西絳縣三線往事
    楔子:由4000億隻蝗蟲,想到的捉蝗蟲餵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外,另一個消息也牽動著很多人的心「4000億隻蝗蟲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以僅一步之遙。」這樣我想起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541的我們這些三線子弟上山蝗蟲,養的雞格外兇的一些往事。
  • 動物所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年來,俄羅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當地蝗蟲的襲擾。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
  • 科學家發現海豹會對彼此「biubiu」叫,像《星際大戰》的雷射槍戰
    科學家發現海豹會對彼此「biubiu」叫,聽起來像《星際大戰》的雷射槍戰科學家形容海豹的特殊叫聲:很像《星際大戰》的雷射槍韋德爾氏海豹(Weddell seals),又稱威氏海豹,主要生活在南極洲周圍區域。
  • 蝗蟲,蝗災與人類
    蝗蟲屬於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經歷卵-稚(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稚蟲與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1915年巴基斯坦準備火燒蝗蟲) 明末時期,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撰寫《除蝗疏》,共計24章,3萬多字。
  • 肯亞發生蝗災,蝗蟲為什麼會成災?會入侵我國嗎?
    那麼,蝗蟲(俗稱螞蚱)為什麼會成災?我今天就來告訴你,主要有4點。1.繁殖。我們都知道,生物都有延續生存的本能,大自然會用一種方法來保持生態平衡。越是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繁殖的動物就越少;越是食物鏈底端的動物,繁殖的動物就越是多。比如老鼠,處於食物鏈底端,一年可以繁殖100多隻。而小小的蝗蟲沒有什麼破壞力,便能大批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