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彈棉花開始闖蕩海南 聽溫商講「闖海」的故事

2021-01-17 浙江日報

2018-05-02 07:2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益敏

在海南定居多年的浙商李熙川

在海口當地已是資產不菲的企業家,但李熙川仍過著很有規律的日子。喝茶、打高爾夫球,是他為數不多的愛好。

接受記者採訪之前,他正用手機在網上參拍一套位於三亞的海景商業房。這套房子面積在300平米左右,起拍價每平米約2萬元。「我叫人去看過,地段配套都不錯。」但在出價僅僅超過640萬元後,李熙川開始變得猶豫了,「我不是投機客,再叫幾次,還拿不下來我就放棄了。」

靠著在海南炒爛尾樓實現財富自由的他,在市場普遍看好的情況下,他卻變得十分謹慎。

海南的未來在哪裡?最近,海口溫州商會副會長李熙川反覆這樣問自己:「房地產長期曾是海南的支柱產業。在自貿區、自貿港的建設中,海南的新機遇不是投機炒房,應該是全方位的戰略機遇,那才是不可估量的。」越來越多在海南經商的浙江人明白,曾經過度依房地產業造成經濟轉型緩慢的教訓,在如今的海南早已不適用,在實業上創新才是未來更持久發展的主題。

彈著棉花走遍海南的村落

年近六旬已多次轉型

從做溫州永嘉的傳統手藝彈棉花開始,做過棉花廠,再從事布料批發生意,再到地產業,年近六旬的溫州人李熙川,期待著再一次的轉型。

記者了解到,在海南創業的浙江人有10萬人,浙江在海南的企業有2800多家,註冊資本超過200億元,實際投資運作的資金逾1000億元。如何在抓住自貿港新機遇,將產能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也是10萬在海南浙江人共同所要面臨的課題。「以前彈好棉花就在海南賺錢,現在要彈好鋼琴才能讓海南變得更好。」李熙川笑著說。

李熙川和王東雲的經歷頗為相似。他們來到海南之前,都是「貪圖」這裡的溫暖,來時僅有的手藝,就是彈棉花。

背井離鄉、身上最值錢的,就是一臺彈棉花的機器。這樣的場景,像極了《溫州一家人》的開篇劇情。或許你會奇怪,在海南這個常年溫潤的地方,彈棉花怎麼賺錢?事實上,王東雲和李熙川的生意都特別好。「這裡的人特別怕冷,稍有冷空氣,蓋的被子比我們江浙一帶最冷的時候還要多。」

其實,在海南,棉被除了給人保暖,還用來給海鮮保冷。冰塊和海鮮裹在厚厚的棉被裡,即便在溼熱的海南,也能保存兩三天時間,足夠讓它們離開海島,運到廣東等地。

海南環島高鐵

就這樣,30年之前,第一批來到海南的浙江人,就是這樣一路走,一路彈,他們每到一個村落,就架起自己的彈棉花機,待上十天半個月,做完這裡的生意,就匆匆趕往下一個。走南闖北的浙江人,是第一批為海南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群之一。在海南,浙商的產業涉及多個領域。在眾多的行業裡,浙商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40%的海南房地產新開發量、近20%的藥品產值、近40%反季節瓜果蔬菜產值、近50%的羅非魚養殖產量、近60%的高低壓電器產量……

能嗅到商機也要學會拒絕誘惑

曾靠接手「爛攤子」起家

直到2003年,李熙川才蓋起自己第一個酒店。不久後的一次偶然機會,李熙川萌生了更大膽的念頭:去接手海口市面上的爛尾樓。

當時,海南由於各種原因,有很多的爛尾樓,李熙川從爛攤子中嗅到了商機。李熙川說,他堅定想法後,走得義無反顧,「甚至有段時間,同鄉的人告訴我,溫州的房價漲得很快,我應該放棄海南的地產,去溫州做房地產。但我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事實上,當時他「底子」不厚,對看中的一個項目,總是不敢貿然下手,而是先花大量時間去做市場調查。

2005年,李熙川花300多萬元在海口中心地帶附近拿到了十幾畝土地,不過五六年,那裡的地價每畝漲到三四百萬元。李熙川用那塊地蓋了一個8000多平方米的酒店,邊上又建了面積在3萬平方米左右的商住樓。接下來的幾年,海南房地產業越來越火,而此時的李熙川就變得保守起來,他幾乎清空了自己手上大的樓盤,在確保資金鍊的同時,開發一些精品樓盤。

在海南樓市最為火爆的時候選擇急流勇退,李熙川有著自己的規劃。他有三個子女,最近幾年陸續從國外留學回來,他說,自己並不想他們繼承自己的行業,而是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人才,一定是海南未來發展的核心。」這是李熙川現在的想法。

把世界各地的資源

像磁石一樣吸引過來

海口街景

事實上,在王東雲看來,當很多人為海南的全域限購而有些失落時,他們卻看到自貿區、自貿港將為城市、鄉村帶來的無限空間。

王東雲說,儘管自己不再年輕,但他一點都不怕競爭,因為只有競爭,才能讓自己在這片土地上,做得更好。「今年春節期間,因為受到大霧影響,大量出島車輛在海南港口滯留的現象,希望不再重演。」這樣的場景,王東雲歷歷在目,「今後越來越多的人會到這裡來,不再有這樣的擁堵情況發生,是我們眼前的期盼之一。」

海南最大的想像空間,來自自由貿易。事實上,這突破了當前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為120平方公裡的這一限制,獲中央支持創建覆蓋全島的自貿區和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這是從區塊模式到區域模式的重大突破。

未來的海南會如何發展,浙商們都在密切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出臺的意見中,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未來方向,據介紹,2017年,海南省入境遊客人數突破100萬人次,提前3年實現2020年目標,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早早布局服務領域的浙商在這一塊畢竟有理由做得更好。比如,當前浙江正在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海南,越來越多生根浙江的商人,也將促進海南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改革進程。

「在海南經歷了最為艱苦的歲月,我們也在這裡實現了價值。」王東雲說,未來他們這批浙商,依然會永不停歇,更渴望有更多高新技術的人才和資本加入進來。最近,在海南的浙商經常會聚在一起,研究海南未來發展的方向,其實也是自己的方向:要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讓更多中高端人才、資本、金融機構、企業走進來,搭建一個開放性的平臺。「把世界各地的資源都像磁石一樣吸引過來,這個舞臺才夠熱鬧,這個平臺才能做大。」

相關焦點

  • 致敬新時代:「闖山西」的溫商不挖煤礦挖金礦
    一段「闖」經歷  為今後發展打下基礎  黃志強,樂清人,生於1956年。和那個年代的多數家庭一樣,他家境困難,小學三年級讀完就輟學了。  「我們都是從小吃苦過來的,我很小就外出打工,放過牛、打過魚、彈過棉花。」黃志強回憶,他第一趟出遠門時只有14歲。那一年,他跟著師傅去湖北彈棉花。後來幾年,他還去過湖南、貴州等地彈棉花。
  • 彈棉花哎彈棉花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16:30 網友「新翼」講述  10月5日,我和朋友去奉化溪口玩,路過下蹕駐村偶遇一間彈棉花的小鋪子。  我參加了一個民間草根小組,叫人文視覺,主要關注一些鄉野的東西,包括傳統文化、軼事、人物等。看到久違的彈花匠,就想記錄下來。  彈花匠龐師傅,今年58歲,天台人。
  • 海歸碩士「彈棉花」值得點讚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替代品已那麼多 但彈棉花機器還是沒被淘汰
    「賣相不好看,但桌面光不好,棉花要『逃』走的。」方雪庭解釋說。  桌子裡面是一架機器,現在彈棉花都靠它。而方雪庭最早用來彈棉花的手工工具就掛在牆上,如彎弓一般。  進門右手邊的牆角處堆放了一整包棉花,壓得嚴嚴實實。「新疆棉,一包就有四百斤,現在便當,快遞過來的。」方雪庭說。棉花上是顧客拿來的舊棉花被,泛著黃,癟塌塌的。
  • 女匠人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盤下門面堅守棉被加工老行當
    王斌 攝  本報訊(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有一天我經過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裡面傳出一種聲音,聽起來多親切……」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講的是一位彈棉花匠人。今天,這樣的匠人已是「古董」了。在長沙市區,記者尋訪到了一位彈棉花匠人易思瓊。這位四川婦女追隨丈夫到湖南,從事棉花加工業23年。
  • 彈棉花27年 一天能彈七八床棉被
    身挎一個大木弓,一手拿著木槌,隨著「嘣嘣嘣」一聲聲弦響,一片片棉花飛舞……這是年紀稍大點的人有的彈棉花記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東湖區下水路,「彈棉匠」楊經都至今仍經營著一家棉絮加工店堅持手工彈棉花,為附近居民定做新棉被或翻新舊棉絮。
  • 天漸涼,彈棉花街頭走俏
    而棉花被已經漸漸脫離年輕人的視線,但一些老人以及哮喘病人依舊鐘情於棉花被。即將進入冬季,在不少小區、街巷口,彈棉花生意火了起來。好貴新棉被貴過羊毛被記者在市區商場、超市賣場走了一圈,被子的種類很多,纖維、羊毛、蠶絲、鴨絨、鵝絨……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棉花被現在很少有人買了,蠶絲被、羊毛被是主打。」
  • 一個膠東人的遼東見聞,聽大連旅順農村老人講家族故事
    遼東半島的最南端,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西面是渤海,東面是老鐵山,在山與海之間,是一片面積不大的坡地。明清之際,陸續有人攜家帶口從膠東半島漂洋過海,落戶在這裡。這些移民們以姓氏為單位,分散居住。一開始,每個聚落可能只有一家一戶,住處也僅僅是窩棚。
  • 海歸碩士幫母親推廣「彈棉花」 年銷售額200多萬元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詩歌與時代的對位《闖海歌》的兩個時刻
    所以《闖海歌》不僅因為其語言的流暢、對民歌的借鑑挪用而成其為歌,而且因為詩中的主角是一個流浪「歌者」,此詩的隱含作者也是以最大多數對「闖海」話題感興趣的人作為預期讀者的。  正是這種特定的語言腔調保證和申明了詩人作為過來者對那個已經逝去時代的忠誠,其中潛藏著詩歌所寫作的年代和寫作詩歌的年代之間的辯證關係。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李子柒:新年快樂呀!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  「彈棉花」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記載。彈一床棉被,需敲彈7000多下,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敲彈。而後,用3000多根紗線固定棉花背面,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
  • 棉絮被裡的舊時光: 彈棉花咯
    ,彈棉花的弓在彈匠的手裡上下運動,發出滑稽有趣的聲音。在義烏佛堂,從雙林路進入老街的路邊,有那麼幾家彈棉花的鋪子還保留著傳統技藝。在佛堂彈棉花的溫州人阿正和妻子是溫州文成人,來到佛堂已將近二十年,一直以幫人加工棉被謀生,以前阿正的店就開在佛堂老街上,後來搬了出來,生意一直不錯。
  • 彈棉花、翻蠶絲被 傳統老行當又風行
    彈棉花、手工織毛衣、翻蠶絲被、羊毛衫加工……記者發現,這些老底子風行一時的傳統老行當,在今年秋冬季又流行起來,而且,僅在市區新冒出來的此類加工店鋪至少有好幾百家。  中老年人是忠實「粉絲」  昨天,記者在高塘三村看到,4位專門翻蠶絲被和蠶絲棉襖的大媽,十分忙碌。
  • 景寧這個「彈棉花」的做了一件事,讓所有人都沸騰了!背後的故事...
    近日景寧啟文中學澄照學區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和200元現金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封信的收件人是一名初一學生寄信人則是一個「彈棉花的」商人而此前兩人毫無交集!!!我是彈棉花的,給你留個電話吧!願意與我交個朋友嗎?期盼!小男孩與「彈棉花」的商人一次無意的舉動延續、發酵、傳遞出的正能量讓景寧這座小城愈發的溫暖。致敬這些可愛的人有你們在的日子裡,日光向暖,歲月不寒。
  • 終於等到了,李子柒再現傳統工藝彈棉花,網友:這床被子真暖
    最近,終於等到了李子柒用古老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棉花被子。那個人們熟悉卻越來越少見的彈棉花,而現在在人們生活周邊更是很少見到了。小時候喜歡聽彈棉花所用的牛筋弦波動出來的聲音,感覺有一種單弦樂的感覺,更喜歡看漫天飛舞的棉花,感覺棉花被越彈越多了,也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將棉花做成床被。棉花彈得越蓬鬆,被子也就越暖和。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海歸不要高薪,回家「彈棉花」年入百萬,網友:是人才幹啥都賺錢
    提起「彈棉花」,從農村出來的人基本都知道,「弾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上百年歷史。農村人到現在都會選擇棉花被,雖然價格比蠶絲被、羊毛被等便宜,但保暖效果和舒適度卻並不比它們遜色。但由於「彈棉花」的工藝繁瑣,辛苦不說,最終還賺不了多少錢,很多手藝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繼續幹這行。所以就算在農村現在也很難找到有「弾棉花」的地方,這門手藝幾乎到了失傳的境地。但在江蘇蘇州有位小夥,明明是個海歸金融博士,卻偏偏要選擇「彈棉花」的手藝。他原本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工資待遇非常高,但他卻選擇放棄這一切,回家繼承祖傳的「彈棉花」手藝。
  • 老匠一天彈十幾床棉花 氣溫下降棉被生意見好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昨日,記者走進一些背街小巷的棉被加工廠,感受了一番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