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2 07:2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益敏
在海南定居多年的浙商李熙川
在海口當地已是資產不菲的企業家,但李熙川仍過著很有規律的日子。喝茶、打高爾夫球,是他為數不多的愛好。
接受記者採訪之前,他正用手機在網上參拍一套位於三亞的海景商業房。這套房子面積在300平米左右,起拍價每平米約2萬元。「我叫人去看過,地段配套都不錯。」但在出價僅僅超過640萬元後,李熙川開始變得猶豫了,「我不是投機客,再叫幾次,還拿不下來我就放棄了。」
靠著在海南炒爛尾樓實現財富自由的他,在市場普遍看好的情況下,他卻變得十分謹慎。
海南的未來在哪裡?最近,海口溫州商會副會長李熙川反覆這樣問自己:「房地產長期曾是海南的支柱產業。在自貿區、自貿港的建設中,海南的新機遇不是投機炒房,應該是全方位的戰略機遇,那才是不可估量的。」越來越多在海南經商的浙江人明白,曾經過度依房地產業造成經濟轉型緩慢的教訓,在如今的海南早已不適用,在實業上創新才是未來更持久發展的主題。
彈著棉花走遍海南的村落
年近六旬已多次轉型
從做溫州永嘉的傳統手藝彈棉花開始,做過棉花廠,再從事布料批發生意,再到地產業,年近六旬的溫州人李熙川,期待著再一次的轉型。
記者了解到,在海南創業的浙江人有10萬人,浙江在海南的企業有2800多家,註冊資本超過200億元,實際投資運作的資金逾1000億元。如何在抓住自貿港新機遇,將產能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也是10萬在海南浙江人共同所要面臨的課題。「以前彈好棉花就在海南賺錢,現在要彈好鋼琴才能讓海南變得更好。」李熙川笑著說。
李熙川和王東雲的經歷頗為相似。他們來到海南之前,都是「貪圖」這裡的溫暖,來時僅有的手藝,就是彈棉花。
背井離鄉、身上最值錢的,就是一臺彈棉花的機器。這樣的場景,像極了《溫州一家人》的開篇劇情。或許你會奇怪,在海南這個常年溫潤的地方,彈棉花怎麼賺錢?事實上,王東雲和李熙川的生意都特別好。「這裡的人特別怕冷,稍有冷空氣,蓋的被子比我們江浙一帶最冷的時候還要多。」
其實,在海南,棉被除了給人保暖,還用來給海鮮保冷。冰塊和海鮮裹在厚厚的棉被裡,即便在溼熱的海南,也能保存兩三天時間,足夠讓它們離開海島,運到廣東等地。
海南環島高鐵
就這樣,30年之前,第一批來到海南的浙江人,就是這樣一路走,一路彈,他們每到一個村落,就架起自己的彈棉花機,待上十天半個月,做完這裡的生意,就匆匆趕往下一個。走南闖北的浙江人,是第一批為海南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群之一。在海南,浙商的產業涉及多個領域。在眾多的行業裡,浙商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40%的海南房地產新開發量、近20%的藥品產值、近40%反季節瓜果蔬菜產值、近50%的羅非魚養殖產量、近60%的高低壓電器產量……
能嗅到商機也要學會拒絕誘惑
曾靠接手「爛攤子」起家
直到2003年,李熙川才蓋起自己第一個酒店。不久後的一次偶然機會,李熙川萌生了更大膽的念頭:去接手海口市面上的爛尾樓。
當時,海南由於各種原因,有很多的爛尾樓,李熙川從爛攤子中嗅到了商機。李熙川說,他堅定想法後,走得義無反顧,「甚至有段時間,同鄉的人告訴我,溫州的房價漲得很快,我應該放棄海南的地產,去溫州做房地產。但我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事實上,當時他「底子」不厚,對看中的一個項目,總是不敢貿然下手,而是先花大量時間去做市場調查。
2005年,李熙川花300多萬元在海口中心地帶附近拿到了十幾畝土地,不過五六年,那裡的地價每畝漲到三四百萬元。李熙川用那塊地蓋了一個8000多平方米的酒店,邊上又建了面積在3萬平方米左右的商住樓。接下來的幾年,海南房地產業越來越火,而此時的李熙川就變得保守起來,他幾乎清空了自己手上大的樓盤,在確保資金鍊的同時,開發一些精品樓盤。
在海南樓市最為火爆的時候選擇急流勇退,李熙川有著自己的規劃。他有三個子女,最近幾年陸續從國外留學回來,他說,自己並不想他們繼承自己的行業,而是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人才,一定是海南未來發展的核心。」這是李熙川現在的想法。
把世界各地的資源
像磁石一樣吸引過來
海口街景
事實上,在王東雲看來,當很多人為海南的全域限購而有些失落時,他們卻看到自貿區、自貿港將為城市、鄉村帶來的無限空間。
王東雲說,儘管自己不再年輕,但他一點都不怕競爭,因為只有競爭,才能讓自己在這片土地上,做得更好。「今年春節期間,因為受到大霧影響,大量出島車輛在海南港口滯留的現象,希望不再重演。」這樣的場景,王東雲歷歷在目,「今後越來越多的人會到這裡來,不再有這樣的擁堵情況發生,是我們眼前的期盼之一。」
海南最大的想像空間,來自自由貿易。事實上,這突破了當前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為120平方公裡的這一限制,獲中央支持創建覆蓋全島的自貿區和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這是從區塊模式到區域模式的重大突破。
未來的海南會如何發展,浙商們都在密切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出臺的意見中,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未來方向,據介紹,2017年,海南省入境遊客人數突破100萬人次,提前3年實現2020年目標,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早早布局服務領域的浙商在這一塊畢竟有理由做得更好。比如,當前浙江正在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海南,越來越多生根浙江的商人,也將促進海南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改革進程。
「在海南經歷了最為艱苦的歲月,我們也在這裡實現了價值。」王東雲說,未來他們這批浙商,依然會永不停歇,更渴望有更多高新技術的人才和資本加入進來。最近,在海南的浙商經常會聚在一起,研究海南未來發展的方向,其實也是自己的方向:要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讓更多中高端人才、資本、金融機構、企業走進來,搭建一個開放性的平臺。「把世界各地的資源都像磁石一樣吸引過來,這個舞臺才夠熱鬧,這個平臺才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