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棉花27年 一天能彈七八床棉被

2021-01-16 南昌新聞網

  身挎一個大木弓,一手拿著木槌,隨著「嘣嘣嘣」一聲聲弦響,一片片棉花飛舞……這是年紀稍大點的人有的彈棉花記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東湖區下水路,「彈棉匠」楊經都至今仍經營著一家棉絮加工店堅持手工彈棉花,為附近居民定做新棉被或翻新舊棉絮。

  18歲來南昌開店彈棉花

  「老楊,幫我彈一床7斤重的棉被,價格還是老樣子吧?」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東湖區下水路一家棉絮加工店,看見一位中年女子向彈棉被的師傅喊道。該中年女子告訴記者,老楊的手藝很好,很多人都特意到這裡找他彈被子。

  其實大家口中的「老楊」並不老,楊經都今年才45歲,但從事這個行當已經27年了。「我老家是九江永修的,彈棉花是我家的祖傳技術,我18歲就來南昌開店了。」楊經都告訴記者,製作一床棉被要經過稱棉花、絞棉花、彈棉花、上線、套紗、壓棉花等,每個環節都是技術活。除了絞棉花要機器幫助以外,其餘的每個步驟都靠人工完成。

  兩個小時,舊棉被「煥然一新」

  記者採訪期間,楊經都一直都在忙著。將棉花塞進「絞棉花」機器裡,沒一會兒,他從機器的另一頭拿出捲筒狀的棉花條,一層一層地鋪在大床上。楊經都架起大木弓,一手握著木槌,撥動弓弦,發出「嘣嘣」的聲音,雙腳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動,弓弦小心深入棉層底部,再隨著撥動慢慢向上提起,原本平靜的棉層瞬間翻起海潮,棉絮騰空而起。

  彈棉花不僅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以前還有妻子幫我搭把手,如今就我一個人在店裡,什麼活都要自己做。」楊經都非常嫻熟地拿起類似撐衣杆的架子,將棉絮的兩面細細鋪上綠色和紅色的棉線,把鬆軟的棉花固定在這個「漁網」裡。

  將白色的網紗鋪在棉絮上面後,再用木製磨盤按壓,使之平貼,堅實、牢固。「很早以前是人站在上面,用力地踩在磨盤上,那個更累。」楊經都說,「現在是用兩百斤重的機器磨盤,雖然需要搬動笨重的機器,但是非常快,十幾分鐘就能將松鬆軟軟的棉絮壓平整。」

  經過多次的壓、磨,一床暖暖的棉被就完成了。「以前一整套工序基本都是純手工,我和妻子兩個人一天只能做兩床棉被。」楊經都告訴記者,現在有了機器節省了不少時間,兩個小時左右就能翻新一床舊棉被,忙的時候他一個人一天也能彈七八床。

  學彈棉花的人越來越少

  彈棉花是季節活,秋冬兩季最忙。「這些年,鴨絨被、蠶絲被等各種被子漸漸多了起來,生意大不如從前了。」楊經都無奈地說,現在年紀大了,沒辦法轉行,學彈棉花的人更是沒有幾個。

  「畢竟彈棉花這個工作很辛苦,忙起來,一天到晚都得站著。」楊經都說,「彈棉花的時候,滿屋子都是棉絮,即使大熱天也要戴口罩。」

  在簡短地採訪中,楊經都說起他九個月大的孫子時,臉上堆滿了笑容。「我妻子去幫兒子帶小孩了,孫子非常可愛。」楊經都告訴記者,「如果到時候兒子需要我幫忙,我可能就不會繼續彈棉花了。」

  徵集令

  行走在城市中,是否有一個行業能勾起你曾經的回憶?這些堅守的職業是否給你帶來過一絲感觸?如果有,請告訴我們,他們在哪?我們將派出記者用筆和鏡頭記錄下這些即將消失的行當和值得敬重的守護人。

  聯繫人:

  塗記者13044914651

  李記者15070080068

  (南昌晚報訊 全媒體記者 李海燕 )

相關焦點

  • 彈棉花哎彈棉花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16:30 網友「新翼」講述  10月5日,我和朋友去奉化溪口玩,路過下蹕駐村偶遇一間彈棉花的小鋪子。  我參加了一個民間草根小組,叫人文視覺,主要關注一些鄉野的東西,包括傳統文化、軼事、人物等。看到久違的彈花匠,就想記錄下來。  彈花匠龐師傅,今年58歲,天台人。
  • 老匠一天彈十幾床棉花 氣溫下降棉被生意見好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昨日,記者走進一些背街小巷的棉被加工廠,感受了一番他們的生活。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2013-12-27 10:05:17 來源:中國紡織網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
  • "彈棉匠"專注手工彈棉花22年 一床棉被需8小時(圖)
    (通訊員 劉蘇東 攝)    寒露一過,氣溫隨之降低,在這樣的天氣裡,葉小東開始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彈棉花、做棉被。作為舊時的傳統技藝,彈棉花曾是不少人養家餬口的行當,加工出來的棉被,更是民間婚嫁必不可少的嫁妝之一。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手工棉被逐漸被機械紡織品取代,彈棉花技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升溫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雖然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琳琅滿目,但總比不上一條暖和又柔軟的大棉被來得便宜又舒服。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   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   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作坊受歡迎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雖然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琳琅滿目,但總比不上一條暖和又柔軟的大棉被來得便宜又舒服。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
  • 女匠人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盤下門面堅守棉被加工老行當
    王斌 攝  本報訊(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有一天我經過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裡面傳出一種聲音,聽起來多親切……」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講的是一位彈棉花匠人。今天,這樣的匠人已是「古董」了。在長沙市區,記者尋訪到了一位彈棉花匠人易思瓊。這位四川婦女追隨丈夫到湖南,從事棉花加工業23年。
  • 海歸碩士幫母親推廣「彈棉花」 年銷售額200多萬元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天氣轉涼又到彈棉被的時候 翻新一床被子約90元
    儘管市場上各種被子花樣繁多,不少鎮江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仍青睞製作厚實的老棉被。「現在商場裡什麼被子都有,真正用棉花做的被子難找到。」25日上午,家住丹陽市區水雲東村的石大媽打算去附近找一家彈棉被的店製作一床棉被。記者跟著石大媽來到千家樂市場南側的一家棉被加工店。
  • 天漸涼,彈棉花街頭走俏
    而棉花被已經漸漸脫離年輕人的視線,但一些老人以及哮喘病人依舊鐘情於棉花被。即將進入冬季,在不少小區、街巷口,彈棉花生意火了起來。好貴新棉被貴過羊毛被記者在市區商場、超市賣場走了一圈,被子的種類很多,纖維、羊毛、蠶絲、鴨絨、鵝絨……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棉花被現在很少有人買了,蠶絲被、羊毛被是主打。」
  • 市民依然鍾愛棉花被!記者帶您探奇城市裡的彈棉花店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純天然的棉花被又慢慢進入了市民的視線,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市民,棉被始終是他們的最愛。從原棉做成棉被、從舊棉被變回新棉被,必經「彈棉花」這道工序,請跟隨記者來探秘它的神奇吧!
  • 浙江彈棉郎紮根湖南20年:手工棉被無人願傳承
    今年55歲的戴成省16歲從浙江溫州老家出來,先後在北京、安徽、山西、新疆、湖北等地跟彈棉花的師傅學手藝。1997年來到郴州開了一家彈棉花的作坊,2005年經營現在的這家棉被加工店鋪。老婆潘發蘭49歲,重慶人。 該彈棉花店有50多平方米,包括工作間、臥室和廚房、衛生間。由於空間狹窄,屋內雜物很多,整個店鋪堆得滿滿當當。
  • 海歸碩士「彈棉花」值得點讚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一張弓一根弦,彈一床柔軟又溫暖的新棉被
    【棉花被】軟綿綿又暖和和「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剁竹條的時候還被飛起來的竹棍子戳到鼻子打磨打磨裝上新牛筋弦還可以用去掉棉籽的棉花還用棍子打松以後才能彈棉花太死不容易彈開,會纏在弦上越彈越緊彈棉花真的是力氣活!
  • 自彈棉被重新走俏 小作坊裡200元就能做一床
    11月20日記者採訪發現,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在不少小區、街巷口,「彈棉花」這個「老古董」竟又回來了 ,而且很受歡迎。不少從事「彈棉花 」的老闆反映:生意很火。     棉被不掙錢,商場裡鮮見     在市區的各大超市逛了一圈,記者發現棉被區的各種被子琳琅滿目,價格也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張女士本來想買一條性價比高的普通棉被,可經過銷售人員推銷弄得自己也犯了愁。
  • 冬天裡的最暖的一床棉被,你準備好了嗎?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正如這首《彈棉花》所唱,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者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去彈棉花師傅那裡彈幾床溫暖舒適的大棉被。
  • 尋找老手藝:手工"老棉被"走俏 半小時就能做一床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現在這種情形越來越少見了。記者走訪注意到,在城陽批發市場附近還有幾家棉被加工店,其中一位店主焦先生經營棉被加工店已經三年了,傳統老棉被經過焦先生和家人的巧手,半個小時就能做出一床,厚實的「老棉被」雖然新意不多,但能在寒冷的冬天帶來讓人懷念的味道。  四道工序做出「老棉被」  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到超市裡購買羽絨被、蠶絲被的時候,城陽批發市場附近還開著好幾家棉被加工店。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替代品已那麼多 但彈棉花機器還是沒被淘汰
    一開始的店是和另一個年輕的同鄉一起開的,兩個人搭手,一起牽線,一點點把棉花彈松,一天大概能做六七條被子。  價格是這麼算的:3元5角是底數,再算上加工費2角一斤,做好一條被子大概是4元多。  那時方雪庭他們不賣棉花,棉花店是國營的。顧客從國營店裡自己買來棉花,或是把家裡的舊棉花被帶來。  生意從農曆七月半起就開始忙了。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李子柒:新年快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