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挎一個大木弓,一手拿著木槌,隨著「嘣嘣嘣」一聲聲弦響,一片片棉花飛舞……這是年紀稍大點的人有的彈棉花記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東湖區下水路,「彈棉匠」楊經都至今仍經營著一家棉絮加工店堅持手工彈棉花,為附近居民定做新棉被或翻新舊棉絮。
18歲來南昌開店彈棉花
「老楊,幫我彈一床7斤重的棉被,價格還是老樣子吧?」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東湖區下水路一家棉絮加工店,看見一位中年女子向彈棉被的師傅喊道。該中年女子告訴記者,老楊的手藝很好,很多人都特意到這裡找他彈被子。
其實大家口中的「老楊」並不老,楊經都今年才45歲,但從事這個行當已經27年了。「我老家是九江永修的,彈棉花是我家的祖傳技術,我18歲就來南昌開店了。」楊經都告訴記者,製作一床棉被要經過稱棉花、絞棉花、彈棉花、上線、套紗、壓棉花等,每個環節都是技術活。除了絞棉花要機器幫助以外,其餘的每個步驟都靠人工完成。
兩個小時,舊棉被「煥然一新」
記者採訪期間,楊經都一直都在忙著。將棉花塞進「絞棉花」機器裡,沒一會兒,他從機器的另一頭拿出捲筒狀的棉花條,一層一層地鋪在大床上。楊經都架起大木弓,一手握著木槌,撥動弓弦,發出「嘣嘣」的聲音,雙腳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動,弓弦小心深入棉層底部,再隨著撥動慢慢向上提起,原本平靜的棉層瞬間翻起海潮,棉絮騰空而起。
彈棉花不僅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以前還有妻子幫我搭把手,如今就我一個人在店裡,什麼活都要自己做。」楊經都非常嫻熟地拿起類似撐衣杆的架子,將棉絮的兩面細細鋪上綠色和紅色的棉線,把鬆軟的棉花固定在這個「漁網」裡。
將白色的網紗鋪在棉絮上面後,再用木製磨盤按壓,使之平貼,堅實、牢固。「很早以前是人站在上面,用力地踩在磨盤上,那個更累。」楊經都說,「現在是用兩百斤重的機器磨盤,雖然需要搬動笨重的機器,但是非常快,十幾分鐘就能將松鬆軟軟的棉絮壓平整。」
經過多次的壓、磨,一床暖暖的棉被就完成了。「以前一整套工序基本都是純手工,我和妻子兩個人一天只能做兩床棉被。」楊經都告訴記者,現在有了機器節省了不少時間,兩個小時左右就能翻新一床舊棉被,忙的時候他一個人一天也能彈七八床。
學彈棉花的人越來越少
彈棉花是季節活,秋冬兩季最忙。「這些年,鴨絨被、蠶絲被等各種被子漸漸多了起來,生意大不如從前了。」楊經都無奈地說,現在年紀大了,沒辦法轉行,學彈棉花的人更是沒有幾個。
「畢竟彈棉花這個工作很辛苦,忙起來,一天到晚都得站著。」楊經都說,「彈棉花的時候,滿屋子都是棉絮,即使大熱天也要戴口罩。」
在簡短地採訪中,楊經都說起他九個月大的孫子時,臉上堆滿了笑容。「我妻子去幫兒子帶小孩了,孫子非常可愛。」楊經都告訴記者,「如果到時候兒子需要我幫忙,我可能就不會繼續彈棉花了。」
徵集令
行走在城市中,是否有一個行業能勾起你曾經的回憶?這些堅守的職業是否給你帶來過一絲感觸?如果有,請告訴我們,他們在哪?我們將派出記者用筆和鏡頭記錄下這些即將消失的行當和值得敬重的守護人。
聯繫人:
塗記者13044914651
李記者15070080068
(南昌晚報訊 全媒體記者 李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