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彈棉郎紮根湖南20年:手工棉被無人願傳承

2020-12-06 湖南在線

戴成省在棉被加工店裡聚精會神地彈棉花。


文/圖 賀茂峰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在郴州市區,就有這樣一位來自浙江溫州的「彈棉郎」戴成省。今年55歲的戴成省16歲從浙江溫州老家出來,先後在北京、安徽、山西、新疆、湖北等地跟彈棉花的師傅學手藝。1997年來到郴州開了一家彈棉花的作坊,2005年經營現在的這家棉被加工店鋪。老婆潘發蘭49歲,重慶人。

該彈棉花店有50多平方米,包括工作間、臥室和廚房、衛生間。由於空間狹窄,屋內雜物很多,整個店鋪堆得滿滿當當。

做棉被的旺季是在每年的農曆10月至12月,經常晚上要加班。淡季生意差,有時保本都難。之前生意好的年份毛收入有10多萬,現在也就幾萬元,扣除日常開支及人情開銷所剩無幾。

戴師傅稱彈棉花功夫全在一雙手上,力度很難平衡,不學個半年是學不會的,彈棉花不僅是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

做新棉絮時,先要用彈弓將新皮棉彈成比較均勻的棉條,接著把棉條在鋪床上鋪成十字形,這樣就可保證棉條層層疊疊而不會露棉。隨後,就要用軋板把棉層軋緊,並用棉紗線在外面織一層網來兜住棉絮。與新皮棉加工相比,舊棉絮加工要多一道工序,即將舊棉網拆去,然後才彈成均勻的棉條。

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要戴師傅和妻子潘發蘭一起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最後再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一天也就彈上兩三條。

在戴成省眼裡,用手工彈的棉被,暖和、透氣性好、牢固。來店裡光顧生意的以老客戶居多。這年來,靠著經營這個店鋪,他在郴州市區購買了上百平方米的新住房,培養了三個孩子讀書,相繼全部在郴州本地安家落戶。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家裡蓋的已不僅僅是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腈綸被、九孔被等。

如今的客戶主要是外來務工者和一些酒店,而更多的人選擇購置成套的床上用品,棉被棉胎逐漸冷落了,現在生意也冷清了幾分,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些年,戴師傅親手製作的手工棉被有2萬多床。

長期漂泊在外地,內心難免孤獨,戴成省每年春節前後都要和妻子回自己老家和嶽母家一趟。10年前他就加入了郴州市溫州商會,可以經常和做生意的老鄉們交流小聚。

戴師傅說,彈棉花耗時費力、枯燥乏味,粉塵多,年輕人都不想從事這一職業。

如今他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郴州工作,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繼承父親的這一手藝。「我趁身體還好,可以再彈個十年八年的。可是彈棉花的這項傳統手藝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戴成省的言語之中透出幾分擔憂和無奈。

戴成省(中)蹲在地上給訂做棉被的顧客開單。

戴成省的妻子潘發蘭在給絎縫機穿針引線。

戴成省做棉被的第一步是將棉條一層層疊鋪在木板上。

戴成省憑藉一根弦、一個木槌,用充滿力度的雙手彈出動聽的音符,彈出白雲般的棉絮。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一起拉紅線裝飾棉被的表面。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一起給棉被芯鋪上薄紗。

戴成省用磨盤手工壓實弄勻棉絮。

戴成省在每一床做好的新棉被上都會標註完工日期,以後顧客拿來翻新便可了解棉被使用的時間長短。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一起用絎縫機縫製新棉被。

戴成省在棉被加工店裡整理做好的棉被,重量從5斤至10斤不等。

戴成省收工前用刷子刷去身上沾滿的碎棉絮、線頭和灰塵。

棉被加工店裡牆上寫滿了一些顧客和做生意常用的聯繫電話。

戴成省和遠在浙江的親人通電話相互問好。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在家中逗2個月大的孫女玩耍,由於忙於店裡生意彼此接觸少,小孫女對這個爺爺有些陌生。

戴成省展示和妻子、兒子、媳婦的「全家福」合影。

相關焦點

  • "彈棉匠"專注手工彈棉花22年 一床棉被需8小時(圖)
    (通訊員 劉蘇東 攝)    寒露一過,氣溫隨之降低,在這樣的天氣裡,葉小東開始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彈棉花、做棉被。作為舊時的傳統技藝,彈棉花曾是不少人養家餬口的行當,加工出來的棉被,更是民間婚嫁必不可少的嫁妝之一。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手工棉被逐漸被機械紡織品取代,彈棉花技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 彈棉匠湯玲美:手工棉被市場需求仍在手藝無人繼承
    她說:「彈棉花雖然也是件體力活,並不輕鬆,但是我樂在其中。把一朵朵棉花彈成一床床雪白鬆軟的棉被,我有成就感;看到顧客滿意,還有不少回頭客,我心裡踏實。」此外,她表示,這些年在外「彈棉花」,也讓她見識了不少人和事,心裡頗有感觸。  純手工到半機械化,老行當也有新發展  回憶起學藝之路,湯玲美表示非常辛苦。
  • 東莞最後的全職「彈棉匠」 手工棉被店
    「彈棉花」這道工序的水平,決定手工棉被的質量。  葉小東夫妻堅守的溫暖事業     天氣漸涼,家住企石鎮的葉小東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每天彈棉花、做棉被。作為東莞最後的全職「彈棉匠」,他的小小手工棉被店一開22載。
  • 女匠人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盤下門面堅守棉被加工老行當
    王斌 攝  本報訊(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有一天我經過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裡面傳出一種聲音,聽起來多親切……」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講的是一位彈棉花匠人。今天,這樣的匠人已是「古董」了。在長沙市區,記者尋訪到了一位彈棉花匠人易思瓊。這位四川婦女追隨丈夫到湖南,從事棉花加工業23年。
  • 老匠一天彈十幾床棉花 氣溫下降棉被生意見好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昨日,記者走進一些背街小巷的棉被加工廠,感受了一番他們的生活。
  • 彈棉花27年 一天能彈七八床棉被
    身挎一個大木弓,一手拿著木槌,隨著「嘣嘣嘣」一聲聲弦響,一片片棉花飛舞……這是年紀稍大點的人有的彈棉花記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東湖區下水路,「彈棉匠」楊經都至今仍經營著一家棉絮加工店堅持手工彈棉花,為附近居民定做新棉被或翻新舊棉絮。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懷化城事】手工「老棉被」走俏
    資料圖片懷化新聞網訊 把棉花彈鬆軟,再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者入冬,家裡的長輩都會去店子訂製幾床手工大棉被6 月 11 日,記者走訪城區各個手工製作老棉被的店子發現,不少市民還是青睞手工定製「老棉被」 ,特別是到下半年旺季的時候,手工店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單的業務。顧客青睞棉被勝過蠶絲被6 月 11 日,記者來到城區小商品市場、紡織品市場和部分小區內的手工彈棉被店等探訪,發現每個地方都有幾個攤位經營手工棉被生意。
  • 海歸碩士幫母親推廣「彈棉花」 年銷售額200多萬元
    他們帶來的是一把宛如長弓的木質器具,但這把「弓」卻並不是用來「騎射」的,而是一把彈棉花的彈弦。自小深受母親的影響,蔣曉棟對手工棉被有著很深的情感,年少時去美國讀書,他的行李裡也一定要有母親彈的棉被。2012年,蔣曉棟在美國拿到了金融學碩士學位後回國發展,在負責一家光伏企業出口貿易業務的同時,也擔當起了母親「彈棉花」事業的「發言人」。
  • 彈棉花哎彈棉花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16:30 網友「新翼」講述  10月5日,我和朋友去奉化溪口玩,路過下蹕駐村偶遇一間彈棉花的小鋪子。  我參加了一個民間草根小組,叫人文視覺,主要關注一些鄉野的東西,包括傳統文化、軼事、人物等。看到久違的彈花匠,就想記錄下來。  彈花匠龐師傅,今年58歲,天台人。
  • 棉絮被裡的舊時光: 彈棉花咯
    2016-08-23 10:53 |中國義烏網-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毛旭倩
  • 冬天裡的最暖的一床棉被,你準備好了嗎?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正如這首《彈棉花》所唱,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者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去彈棉花師傅那裡彈幾床溫暖舒適的大棉被。
  • 海歸碩士「彈棉花」值得點讚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  「彈棉花」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記載。彈一床棉被,需敲彈7000多下,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敲彈。而後,用3000多根紗線固定棉花背面,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
  • 棉被加工店沒落見證時代變遷 老手藝需要新傳承
    視頻 彈棉花的手藝人 棉被加工店沒落見證時代變遷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謝純 王成文)快到10月底了,怕冷的觀眾可能晚上都蓋上了薄棉被。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個季節,大人都會找出家裡的舊棉被,拿去翻新。現在市民家裡手工彈的棉被用得少了,曾經大街小巷都有的棉被加工店鋪也難找了。不過,記者在沙市區楊林堤路找到了一家棉被加工小店。
  • 自彈棉被重新走俏 小作坊裡200元就能做一床
    11月20日記者採訪發現,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在不少小區、街巷口,「彈棉花」這個「老古董」竟又回來了 ,而且很受歡迎。不少從事「彈棉花 」的老闆反映:生意很火。     棉被不掙錢,商場裡鮮見     在市區的各大超市逛了一圈,記者發現棉被區的各種被子琳琅滿目,價格也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張女士本來想買一條性價比高的普通棉被,可經過銷售人員推銷弄得自己也犯了愁。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升溫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彈棉花作坊裡的手藝人在製作新棉被   東方網11月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冷空氣來襲,被褥是家家戶戶夜間禦寒必備。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雖然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琳琅滿目,但總比不上一條暖和又柔軟的大棉被來得便宜又舒服。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   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   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作坊受歡迎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雖然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琳琅滿目,但總比不上一條暖和又柔軟的大棉被來得便宜又舒服。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
  • 海歸不要高薪,回家「彈棉花」年入百萬,網友:是人才幹啥都賺錢
    提起「彈棉花」,從農村出來的人基本都知道,「弾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上百年歷史。農村人到現在都會選擇棉花被,雖然價格比蠶絲被、羊毛被等便宜,但保暖效果和舒適度卻並不比它們遜色。但由於「彈棉花」的工藝繁瑣,辛苦不說,最終還賺不了多少錢,很多手藝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繼續幹這行。所以就算在農村現在也很難找到有「弾棉花」的地方,這門手藝幾乎到了失傳的境地。但在江蘇蘇州有位小夥,明明是個海歸金融博士,卻偏偏要選擇「彈棉花」的手藝。他原本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工資待遇非常高,但他卻選擇放棄這一切,回家繼承祖傳的「彈棉花」手藝。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2013-12-27 10:05:17 來源:中國紡織網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