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成省在棉被加工店裡聚精會神地彈棉花。
文/圖 賀茂峰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在郴州市區,就有這樣一位來自浙江溫州的「彈棉郎」戴成省。今年55歲的戴成省16歲從浙江溫州老家出來,先後在北京、安徽、山西、新疆、湖北等地跟彈棉花的師傅學手藝。1997年來到郴州開了一家彈棉花的作坊,2005年經營現在的這家棉被加工店鋪。老婆潘發蘭49歲,重慶人。
該彈棉花店有50多平方米,包括工作間、臥室和廚房、衛生間。由於空間狹窄,屋內雜物很多,整個店鋪堆得滿滿當當。
做棉被的旺季是在每年的農曆10月至12月,經常晚上要加班。淡季生意差,有時保本都難。之前生意好的年份毛收入有10多萬,現在也就幾萬元,扣除日常開支及人情開銷所剩無幾。
戴師傅稱彈棉花功夫全在一雙手上,力度很難平衡,不學個半年是學不會的,彈棉花不僅是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
做新棉絮時,先要用彈弓將新皮棉彈成比較均勻的棉條,接著把棉條在鋪床上鋪成十字形,這樣就可保證棉條層層疊疊而不會露棉。隨後,就要用軋板把棉層軋緊,並用棉紗線在外面織一層網來兜住棉絮。與新皮棉加工相比,舊棉絮加工要多一道工序,即將舊棉網拆去,然後才彈成均勻的棉條。
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要戴師傅和妻子潘發蘭一起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最後再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一天也就彈上兩三條。
在戴成省眼裡,用手工彈的棉被,暖和、透氣性好、牢固。來店裡光顧生意的以老客戶居多。這年來,靠著經營這個店鋪,他在郴州市區購買了上百平方米的新住房,培養了三個孩子讀書,相繼全部在郴州本地安家落戶。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家裡蓋的已不僅僅是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腈綸被、九孔被等。
如今的客戶主要是外來務工者和一些酒店,而更多的人選擇購置成套的床上用品,棉被棉胎逐漸冷落了,現在生意也冷清了幾分,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些年,戴師傅親手製作的手工棉被有2萬多床。
長期漂泊在外地,內心難免孤獨,戴成省每年春節前後都要和妻子回自己老家和嶽母家一趟。10年前他就加入了郴州市溫州商會,可以經常和做生意的老鄉們交流小聚。
戴師傅說,彈棉花耗時費力、枯燥乏味,粉塵多,年輕人都不想從事這一職業。
如今他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郴州工作,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繼承父親的這一手藝。「我趁身體還好,可以再彈個十年八年的。可是彈棉花的這項傳統手藝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戴成省的言語之中透出幾分擔憂和無奈。
戴成省(中)蹲在地上給訂做棉被的顧客開單。
戴成省的妻子潘發蘭在給絎縫機穿針引線。
戴成省做棉被的第一步是將棉條一層層疊鋪在木板上。
戴成省憑藉一根弦、一個木槌,用充滿力度的雙手彈出動聽的音符,彈出白雲般的棉絮。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一起拉紅線裝飾棉被的表面。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一起給棉被芯鋪上薄紗。
戴成省用磨盤手工壓實弄勻棉絮。
戴成省在每一床做好的新棉被上都會標註完工日期,以後顧客拿來翻新便可了解棉被使用的時間長短。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一起用絎縫機縫製新棉被。
戴成省在棉被加工店裡整理做好的棉被,重量從5斤至10斤不等。
戴成省收工前用刷子刷去身上沾滿的碎棉絮、線頭和灰塵。
棉被加工店裡牆上寫滿了一些顧客和做生意常用的聯繫電話。
戴成省和遠在浙江的親人通電話相互問好。
戴成省和妻子潘發蘭在家中逗2個月大的孫女玩耍,由於忙於店裡生意彼此接觸少,小孫女對這個爺爺有些陌生。
戴成省展示和妻子、兒子、媳婦的「全家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