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個相信中醫的媽媽,從小我家就是吃中藥治病。但是對於養娃,不懂得什麼叫顧護脾胃、未病先防,有娃以後,遇到問題也只知道去看醫生。回想我們家最初養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脾胃受損的開始。希望將這些年踩過的坑和心得與大家分享,能讓更多的媽媽和孩子受益。
孩子從出生就比較難帶。出生十幾天,孩子每天都是滿眼的黃眼屎糊住眼睛。兒童醫院說是鼻淚管堵塞,要做個小手術打通鼻淚管。我不忍心孩子這麼小就手術,自己到處搜,學來一個每天按摩鼻淚管的方法,加上用棉球熱敷眼睛,堅持了十幾天後,孩子的眼屎終於被「消滅」了。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小兒推拿的一個手法,是小兒推拿初次讓我在育兒路上獲益。後來我還用這方法,幫助了一個類似情況的小寶寶。
我母乳不足,孩子經常半夜幾次餓醒了哭,月嫂在孩子睡著時還會給餵奶粉。孩子一個月時,每天傍晚6點多開始哭鬧。有迷信的說法是受驚,其實是孩子腸胃不舒服在抗議。《西爾斯育兒》、日本《育兒百科》那套方法真不適合中國小孩。我們那時不懂什麼叫腸脹氣,不知道小兒推拿能很好地緩解,只能抱著他走來走去地哄。
孩子5歲前,有情況也就是感冒、咳嗽、發燒一類的小病。我一般先在家食療處理,如果生病超過3天就就近帶去婦幼保健院看。醫生都是按西醫那套來化驗、開藥,有時普通的咳嗽醫生甚至開抗生素,雖然知道抗生素不好、我們儘量不採納,有時想孩子快點好,帶著矛盾的心理就遵醫囑給孩子餵了。
學了中醫後才知道,抗生素是寒涼的,對孩子嬌弱的脾胃來說是虎狼之物,而很多病症完全不需要抗生素幹預。回看兒子的病歷,總共被開過4、5次抗生素治療小毛病,簡直是坑娃。
孩子6歲時得了腸繫膜淋巴結炎,白細胞高,只能聽醫生的打消炎針,孩子哭著被打了第一次吊針。現在我才知道了這個病用中藥輔以推拿就可以治療,本不需要打抗生素,還讓孩子白白挨了兩針皮試。
自從添加輔食,多吃水果、酸奶、牛肉這種育兒觀念就是日常坑娃的開始。什麼香蕉治便秘,火龍果清火,葡萄、西瓜去暑熱,酸奶、益力多是益生菌可以調理腸道……家裡人就喜歡不時買這些寒涼食物給孩子吃,夏天偶爾還吃幾次雪糕滿足一下孩子。
老人總是怕孩子沒吃飽、沒有營養,孩子5歲之前還堅持每天衝一杯奶粉。他們最高興的就是看孩子吃了兩個雞腿,有時看他不想吃了還要餵他把飯吃完,不愛吃青菜也勉強不了他。孩子不肯去幼兒園吃早餐,經常一大早就在家餵一碗牛肉滿滿的粥或者難消化的水餃。
孩子雖然能吃,但脾胃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漸漸地,孩子越來越瘦,肚子上肋骨都出來了,變得不愛吃飯,脾氣很暴躁,下眼瞼變得青紫。我們不懂這是脾虛的表現,還以為是沒睡好!
那段時間孩子還很愛咬手,屢教不改,還老說屁股癢,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些現象背後隱藏了什麼問題。是我們去看中醫時,醫生看他眼白上有藍點,確認有蛔蟲和生疳積,吃了腸蟲清驅蟲,這樣才好了。
有時身邊人沒有這些事,家長無知就不懂怎麼處理,讓孩子承受著「坑」,多麼痛的領悟啊!
2017年冬,孩子自從一次感冒後,就反反覆覆地咳嗽、流鼻涕。看了很多醫生,開藥都是頭孢、西替利嗪、洗鼻鹽水,怎麼也不見好轉。
我兒子其實就是感冒一開始用藥物止住鼻涕,治標不治本,埋下了鼻炎的禍根沒有得到規範治療。不得不感慨,兒科醫生的經驗豐富太重要了!有些醫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會片面從他專業角度看病,不會通盤考慮孩子咳嗽的病因,一味地開藥宣肺止咳,甚至開抑制神經中樞的福爾可定口服液,我看完說明書就扔了。
孩子咳嗽一直不斷尾,尤其是晨起必咳。看著被自己養得又瘦又無力的孩子,當媽的非常焦慮,甚至心碎得抱著孩子哭,怎麼還不好?咳了這麼久怎麼辦?
這時我了解到小兒推拿治療,抱著一線希望去了市中醫院嘗試,中藥和兒推終於止住了孩子的鼻涕。但咳嗽的問題其實在鼻竇深處,始終很難解決。
2018年6月,我發現孩子出現了張嘴睡覺的情況,最不想發生的腺樣體肥大伴隨著鼻竇炎增生了。夏天開著空調,孩子後背也要出幾身汗,我整夜不敢睡死,忙著換汗巾換衣服,觀察孩子有沒有憋氣,直到他不再翻來翻去了,我才敢睡。
做輕微麻醉的鼻咽鏡那天,孩子比我想像中的勇敢,是當天餓了2個小時之後,自己進去做的。結果也比我想像的沉重——腺樣體堵塞90%,醫生說,排隊做手術吧。
可是手術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清楚了解腺樣體是淋巴組織,是起著防禦病原體長驅直入呼吸道的一個屏障,即使手術也可能復發。
2018年7月,我又帶孩子在深圳市兒童醫院做了大量檢查,想要找到咳嗽的真正原因。孩子呼吸測試不過關、蟎蟲過敏,醫生診斷他是咳嗽變異性哮喘和過敏性鼻炎,開了擴張氣管的藥,讓噴完三個月之後複查。因為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咳喘都被誤當做哮喘治療,終身跟隨著哮喘藥,於是果斷沒拿藥就回家了。後面也有一個醫生把我們當哮喘來治,還要求連吃順爾寧三個月。這個藥不能解決鼻竇炎,只能干涉過敏性鼻炎,並可能伴隨脾氣暴躁的副作用,到後面我也不敢給孩子吃了。
「哮喘」二字成了我心頭的一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最大的心理壓力就是怕自己耽誤了孩子的病情拖成哮喘。
我們又輾轉看了人民醫院和省中醫院的耳鼻喉科醫生,終於明白了這是鼻涕倒流的咳嗽:鼻後滴漏綜合症。醫生看了孩子的狀況不到手術指徵,完全可以保守治療!孩子非常堅強,滴鼻子、吃中藥堅持了三個月,總是勇敢配合。我也不知道這樣對他好還是不好,在家裡也是爭辯激烈,那種矛盾的心理一直讓我很煎熬。
與此同時,我認認真真學起小兒推拿,每天晚上幫孩子做鼻炎、調補脾胃的推拿。上了小學沒時間,我就早上6點半起床給孩子推拿再把他叫醒。如此一段時間,孩子終於安穩閉著嘴巴睡覺。只是鼻涕倒流的咳嗽,依然每天都有。
這就是我們的2018年,每周末都奔波在看醫生的路上,抱著一線希望去,帶著沒解決咳嗽的結果回。長期的睡眠不足和焦慮讓我那段時間瘦了整整8斤。
曾有中醫勸我,別到處看咳嗽了,把孩子的脾胃調理好,多帶孩子鍛鍊身體,千萬不要打抗生素。這是條正確的思路,可是我並不理解為什麼脾胃能跟咳嗽聯繫起來。
孩子生病促使我不斷學習、找尋解決方法。我關注了許尤佳育兒公眾號,買了許教授的課程和一些網絡中醫課程自學,還報名參加了中醫理論培訓班、小兒推拿課。每天晚上孩子睡覺之後,我就開始打卡學習課程、記筆記,學習能讓我忙碌起來,放下焦慮,並逐漸理清了思路:如何從中醫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的根本。
從中醫角度來看,引起腺樣體肥大的主要原因是熱。過去我們為什麼沒聽過這個病?是因為現在家庭條件太好了!飲食太過豐盛,每天都怕孩子不夠營養,各種菜式、牛奶、湯湯水水源源不斷!孩子吃了太多高熱量、難消化的肉蛋類,加上寒涼的水果、酸奶等零食,脾胃消化不了,就導致脾胃受損不運化,變得不愛吃飯。
一來二去,本該被胃氣往下帶走的熱消不下去,反而不斷往上燻蒸,引起肺熱;排到拐彎的扁桃體、腺樣體,熱邪聚集,最終使腺樣體變得紅腫、肥大。所以孩子每天都有鼻涕倒流和咳嗽的症狀,根源還是脾胃沒養好!
隨著我不再焦慮迷茫,孩子的咳嗽已經在好轉中。我的做法主要是以下4個方面,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現在娃都很金貴,幾個大人圍著轉,娃有一點小問題,就上網問人、馬上看醫生。家長要學會辨別輕重緩急,還要學點基本的藥物知識。如果懂得家庭護理和中醫診療,就不必事事都那麼緊張,還能避免被濫用抗生素,對孩子傷上加傷。
情志呵護對孩子很重要。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憂慮與擔心,緊張情緒傳導到孩子,孩子的病情就難好。如果媽媽用很輕鬆的口吻跟寶寶說:「生病不舒服,那是你身體裡的正氣在跟邪氣打架呢,媽媽相信正氣一定會打贏!你按時吃藥,媽媽陪著你,很快就好起來了。」這樣孩子的信心是不是建立起來了?
自從認識了許教授的公眾號,我開始注重孩子的脾胃,並用教授的方法每天把調護脾胃落到生活實處:
• 每天觀察孩子的舌苔、大便、睡眠、口氣,防患於未然。
• 早餐煲紅粳米粥、黑米雜豆粥、小米粥等雜糧粥,下課回來餓了就吃點紅薯、玉米、煮花生。兒子不愛吃五穀粥,但喝點米油對脾胃也挺好。
• 咳嗽厲害的時候,不給蛋和魚,中午吃麵條、餃子、蔬菜拌飯,晚上少吃點肉。
• 忌口,少吃烘焙的麵包,禁食寒涼、煎炸之物。家長要和孩子做好配合,儘量不買零食和寒涼的水果酸奶,自身也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吃。
• 偶爾給孩子煲點三星湯,消化好時煲健脾湯。孩子久咳已經傷腎、氣虛,除了食療要用太子參、白朮或黨參這些藥材補脾氣,還要兒推補腎經。
小兒推拿是綠色療法,不用吃藥,我兒子快7歲了,已經過了小兒推拿效果最敏感的年紀,但我還是堅持在做,無非是增加推拿的次數。鼻竇炎的手法可以緩解他鼻塞,減少鼻黏膜紅腫和鼻涕,脾胃不好時我還會做補脾胃、促生長的手法。
在育兒群裡,常常碰到很多媽媽說中醫太玄乎、小兒推拿很難學。我真心覺得只要肯用心,不怕開頭難。為什麼有些家長覺得推拿累?一是沒有決心去堅持,想丟給別人做或者乾脆放棄;二是手法不到位、穴位沒找準。手法要輕快、頻率一致,手法到位了,不一定非要每個穴推到100-300下。
孩子有時緊張放鬆不下來,家長可以講故事分散注意力,從輕柔的手法慢慢來。兒子很享受這個過程,每天纏著我要按摩。平時推拿,還可以把穴位分成幾組,每晚做一組,主穴次數多一點,次穴少一點,不要著急一次過把問題都解決,避免做的穴位太多擾亂氣血。
最近一次,兒子發燒到38.7℃,我用兒推正確處理,沒給吃藥、打針就好了。我判斷他是受涼加上積食內熱了,就用清天河水、捏脊的手法,再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輔以艾灸,喝三根水(蘿蔔須、白菜根、香菜根煮水)。我沒有像一些媽媽焦慮得整晚不睡,每小時去量一次體溫,我們照常睡覺,孩子哼唧了我再去推幾次。第二天起來時,孩子的燒已經降下來了。
鼻炎的孩子最怕感冒,一感冒,鼻竇炎犯了,一切又捲土重來。鼻炎久了現在還多了個慢性咽炎。不過我已經淡定多了,鼻炎犯了就給吃中藥、洗鼻子、做兒推、泡澡,抱著好轉的信心,孩子就好得快。晚上看幾次孩子睡覺出汗沒,陰虛的孩子頭上剛睡著時愛出汗,要及時換汗巾或衣服。白天沒時間,晚上和周末帶出去騎車、拍球活動一下,鍛鍊身體,不讓孩子玩得大汗淋漓,追著也要擦汗。增強體質,提高孩子的正氣,才是解決之道。
養好孩子,靠的就是家長的日常呵護。媽媽多學點中醫育兒的知識,護理好脾胃,飲食多注意,就可以讓孩子生病少走彎路、少受罪。
最近教授到深圳公益講座,講了春天怎麼養娃,我也去了現場。整整三個小時,教授都沒有停下來休息,我深深感受到教授的辛苦和良苦用心。學習脾胃課、過敏系列課,列印教授的推文劃重點,並推薦給我身邊的朋友們成了我的常態。
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和陽光,鍛鍊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獨立能力,家長少代辦少幹涉、不要太過呵護。少上培訓班少跟別人比優秀,孩子身體好比學習好更重要,品格性格好比成績更重要。
願小朋友們都健健康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