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佛教時代,人們都按照佛陀講的法修行。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
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只有真正脫離自心構建的假象束縛,才能看透一切因緣和合,並不受其所迷。
因為眾生都生活在假象當中,而佛陀是真相的獲得者。所謂的普度眾生,只不過是將真正的真相告訴人們,讓人們沿著正確的方向,達到涅槃的彼岸。但是,如果眾生不願意、不相信佛陀說的話,就不會被其救度。
要想知道佛陀說的事物的真相,就需要研讀佛陀所講的經。佛教中經文雖多,真正被人們廣泛熟悉並受持的佛經並不多。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第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界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一部佛經。不僅出家人經常修持此經,居士、普通學者,對這部經也很感興趣。甚至許多人,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
《心經》以「真空妙有」而聞名於世。所謂真空,就是「五蘊皆空」,所謂妙有,就是在空的境界裡,還存在著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自我,並不會因為五蘊的消失而消失。並且,只有五蘊消失掉,真實的自我,才會顯露出來。因為它就是人的真如本性。
人的真如本性,並不是人在五蘊當中對它所認識的那樣。「覺得」它是善的,或者「覺得」它是慈悲的,甚至於「覺得」它是如如不動的。只有當你真正去掉五蘊、達到五蘊皆空的時候,才能真正認識到它的存在方式。
第二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受眾群僅次於《心經》的一部佛經。現在禪宗的修行,就主要以《金剛經》為主修。在禪宗的歷史上,六祖慧能就聞得其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歷來,除禪宗外,修持《金剛經》的人也特別多。
《金剛經》以緣起性空而著名。這部經裡的空,與《心經》中的空互為映照,互相起到詮釋的作用。其中有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的就是一切皆空,讓人不要執迷於世事,否則你的真如本性,就無法顯露出來。
《金剛經》中,佛陀對空地闡述,比較徹底。無論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眾生、世界、微塵,其實包括一切,都只是人對他們存在的一個概念。所有的這些概念,都只是「非微塵,名微塵」,或者是「非世界,名世界」。
為什麼說是「緣起」呢?就是因為對這些空地認識,是來自於自我。當你與一切相聯繫上時,認識到時,它們就存在,這就叫「緣起」。正因為有自我,才會有世界、有微塵。如果沒有自我的存在,微塵與世界,全都不會存在。
第三部:《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在中國佛學界,其受眾群也極大。這部經書不僅涉及到修行,也涉及到如何正確地認識罪業,以及不同罪業給自己帶來的各種表現。正因為每個眾生都存在罪業,那麼如何去掉這些罪業,就成了許多人想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地藏經》就談到了如何消除自己的業障,甚至如何消除親人的業障。
《地藏經》因「孝」而聞名。佛陀來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要與母親摩耶夫人講法,希望她能得無量壽,得永久解脫。雖然摩耶夫人身在忉利天享福,但是福分享盡,終究要受各種苦的折磨。受苦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有了罪業。要想脫離各種苦,就要想辦法除儘自己的罪業。
在佛陀的讚許下,地藏菩薩開示了人的罪業來源:「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要想解決罪業的首要辦法,就是終止動各種念。這種方法,與《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意思,並無二致。
《地藏經》中,不僅提到了能自我除障消罪,通過「回向」的辦法,也能替他人消除罪業。所以,此經深受大眾的喜愛。因為它充分達成了人們「度己度他」的大乘思想。
第四部:《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是一部佛陀「自說」經。這部經,詳細講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構成。並且,也告訴了人們如何去往西方極樂世界。填補了人們思想中,對佛國世界認知的空白。人們熟知的阿彌陀佛,就由這部佛經的傳出,而被人們廣為知曉。
在人們的概念中,真正的修行,想要達到涅槃境界,就是打坐、參禪,甚至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佛說阿彌陀經》告訴人們,只要你的心中有佛,僅僅只需要誦持四個字,就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這四個字就是「阿彌陀佛」。正因為如此,以念誦佛號為主的淨土宗,也被人們稱之為「最方便法門」。
根據佛陀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的闡述,只要一個人念佛號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可得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的接引,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量壽,享無量福。之所以能達成這個目的,其實是因為阿彌陀佛往昔所發四十八大願,所得到的一個結果。
也就是說,眾生前往極樂世界,除了自身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外,還與阿彌陀佛的宏大誓願分不開的。這就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的真正原因。
以上這四部佛經,歷來被人們認為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並且,這四部佛經,各具特色。適合於不同境界、不同思想、不同根器的人受持。甚至於你不想過多的理解佛經的內容,你只需要如《佛說阿彌陀經》中所說,執持「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也能達成修行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