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張一山、唐藝昕主演的新版《鹿鼎記》頻頻登上熱搜。電視劇第三集鰲拜被誅殺後,韋小寶奉命去其府邸進行查抄,鏡頭交代,鰲拜府邸大門上的匾額上赫然寫著「鰲府」。
張一山版《鹿鼎記》第三集截圖
這一場景立即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紛紛表示:
「應該寫all buy」
「還不如直接掛個牌子『鰲拜家』」
「沒給寫成鱉府算好的了」
「不如直接叫『瓜棚』吧!」(鰲拜滿姓瓜爾佳)
那麼鰲拜的府邸的匾額到底該如何寫呢?
鰲拜到底姓什麼?
該截圖被發在微博上後,多數網友將糾結的重點放在了鰲拜的姓氏上。那就先看看鰲拜是何許人也。
鰲拜,滿語Oboi,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
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徵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後,擁戴皇九子福臨即位,成為議政大臣。順治帝去世後,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康熙八年,康熙帝逮捕鰲拜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
康熙五十二年,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時期,賜予祭葬,復一等公,加封號「超武」,世襲罔替。
滿族入關後,在滿漢制度的權衡取捨上曾有長久的「糾結」。清朝民間就有「稱名不舉姓」的說法,在《清史稿》這樣的正經史書中,也多有X大人這樣的稱呼。在史料記載的鰲拜上書中,署名也為「鰲拜」。所以叫「和中堂」「索大人」這樣的稱呼是合適的。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府邸門上匾額為「和府」
所以鰲拜的宅邸匾額上應該寫「瓜爾佳府」或者「瓜府」嗎?其實也不是。
「府」字是誰都能用嗎?
清朝具有等級嚴密的分封制度和相應的府邸規制。宗室中等級最高的特權階層為皇族,皇族分為「宗室」和「覺羅」;其餘宗室爵位分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十二等。
然而鰲拜並不屬於宗室,其適用異姓王公的分封制度。是按「公、侯、伯、子、男及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等的等級賜封。據《清史稿·鰲拜傳》記載:「上親政,加一等公,其子納穆福襲二等公。」康熙親政年間,鰲拜被封為一等公。
陳小春版《鹿鼎記》截圖
按照記錄清代各項規制的《大清會典》記載,各級王府定製規模有較為詳細的闡述,親王、親王世子、貝勒、貝子均為「府制」,而「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房屋基高二尺,門柱飾黝堊,中梁飾金,旁繪五彩雜花。惟二品以上房脊得立望獸。公門鐵釘,縱橫皆七,侯以下遞減之五」。
也就是說,以鰲拜當時的爵位,是萬萬用不得「府」這個字的。
鰲拜死前的最高爵位為「一等公」,無封號。所以如果要掛匾額,可掛「一等公第」或「一等公宅」。
必須掛點什麼嗎?
那麼這些王公貴族的府邸大門上,必須要掛上標明身份的牌匾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據考證,自順治登基至清帝退位的268年中,清朝在京城前後共出現過一百二十餘座宗室(注意,這裡僅為宗室,他姓貴族並不在列)王公府第,其中貝勒以上級別的府邸有七十餘座。這樣眾多的王公府第在經歷了世代滄桑後,所剩至今己為數不多( 約四十餘座 ),且大部分己殘缺不全。相對完整的(不算異地復建的)僅剩12座。但在這些所剩不多的宗室府邸中,並無法考證出大門牌匾上的文字內容。因此一般歷史學家認為,除御賜外,多數府邸並不會在大門外掛表明身份的匾額。
87版《紅樓夢》中,寧國府匾額截圖
對於《鹿鼎記》這樣一部原著就是戲說性質的小說,其實沒有必要對於某些細節過於較真。但也正因為整部劇集都有些讓人難接受,部分細節也被大家拿出來放大批評。
參考文獻
王皓《京城的王公府第概述》
《清史稿》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