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晚上,行走在自然谷伸手不見五指的水池邊或探查果園的蓄水池,常常會聽到「達、達達」的敲擊聲……越來越近……。嘿!我現在要講的可不是山野鬼故事,而是本周的自然谷之星的介紹。這聲音不是鬼魅的低語,而是夏夜小精靈「布氏樹蛙」的求偶叫聲。
布氏樹蛙是普遍分布於我國臺灣淺山環境的蛙種,雖然平時居住樹上較難發現,不過在熱情奔放的夏天,它們會聚集在水池邊的植物上面或是有遮蔽物的地上勤奮高歌,以爭取雌蛙的青睞。夜間池邊達達的敲桌聲,伴著面天樹蛙「滴滴滴」哨音和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黑眶蟾蜍……等蛙族們的鳴唱,交織出一曲自然的交響樂。在林間停下腳步靜靜聆聽,伴著微溼的林間涼風,這可是夏天特別限定的享受呢!
相較於人類的享受,對布氏樹蛙來說可沒有那麼悠閒,在雄多雌少的狀況下,此時每個水池及溪溝都是一級戰區,往往在雌蛙現蹤時,雄蛙都要蜂踴而上,你推我擠地想辦法搶到交配最佳位置。好在它們可以接受一妻多夫的現象。在產卵時,雌蛙會找個緊臨水域的枝條一邊排出卵子及黏液,一邊用後腳努力地踢,為的是將空氣及雄蛙或雄蛙「們」的精子打入黏液形成卵泡。
夏天的夜晚常常可以在自然谷披薩窯平臺的水池上看到黃色的卵泡。每次觀察卵泡時,就會覺得媽媽的智慧很重要。聰明的雌蛙會將卵泡打在水池正上方的枝條,在下雨或是小蝌蚪溶解卵泡時,就可以順勢的落入水中生活,但是也常常觀察到有些卵泡的正下方竟是平坦的泥土地,令人不禁為卵泡中小蝌蚪們擔憂。
小小蓄水池一角就有三隻樹蛙,可見交配競爭多激烈了。攝影:謝伯鴻
尾巴還沒完全消失的布氏樹蛙小蛙,布氏樹蛙能否存活,母蛙產卵的位置是關鍵,此外卵泡若被蠅類產卵也會大大降低卵的孵化率。攝影:謝伯鴻
布氏樹蛙還有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白頜樹蛙」。顧面思義,它的下巴是白色的。我們可以用它磚紅色的顳褶及褐色帶縱斑紋的體色去辨識它,另外還有一個有趣辨認特徵就是:布氏樹蛙戴了一副黑色鏡架的無框眼鏡並且穿著騷包的黑色網襪。每次蛙類課程放出它穿網襪的照片時總是會引起學生大笑,因為這個特徵實在太有意思了。
黑色的無框鏡架,身上的縱紋是布氏樹蛙辨認的特徵,雖然照片不夠明顯,但依稀可以看到後腿上的黑色網襪。攝影:謝伯鴻
隨著國際間貿易交通發達,有許多海外偷渡客乘坐人類的交通工具進到臺灣,這些偷渡客進到臺灣後,若大量繁殖並且對臺灣的生態造成危害,便會被我們稱為「外來入侵種」,而斑腿樹蛙便是蛙界中最有名的入侵種之一。
斑腿樹蛙於2006年被發現,一開始它們在中部現蹤,隨著植栽的運送逐漸向北擴散。它的外形、食性及生活環境與原生種的布氏樹蛙幾乎相同,其倚仗較強的繁殖力,入侵布氏樹蛙的生活環境,與原生種的布氏爭奪地盤,並捕食其它較小型的原生種蛙類,因而嚴重影響原生種生物的生存。現在臺灣的中部及北部幾乎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為了抑制這個外來客的擴張,每年專家學者都會帶著志工到各個棲地進行斑腿樹蛙監測及捕捉。
雖說兩種蛙類長得很像,但部分特徵有差異,除了斑腿樹蛙「嗄嗄嗄」連續叫聲與布氏「達達達」敲桌聲有所不同;外型上斑腿樹蛙背部的「X」或「又」型紋路,也與布氏樹蛙的縱向條紋不一樣;此外斑腿樹蛙的後腿內側比較象是黑底白點,而布氏樹蛙的後腿內側則是白底黑網。
雖然我們可以利用上述的特徵分辨兩者,但還是有不少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型態,因此如果想要協助移除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建議還是有經驗專家帶領以免誤殺。雖然不建議自行移除,但如果你在野外發現疑似種,歡迎向林務局或是臉書「外來種斑腿樹蛙監測社團」通報,一起為臺灣的環境盡一份力。
布氏樹蛙是個可愛帥氣的生物,然而它的生存有賴大家共同協助控制外來種的數量。攝影:謝伯鴻
蛙類小知識:兩棲類的過渡性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來自海洋,經過漫長的演化歷程,動物才慢慢地在陸地現蹤,然而從水裡改至陸地上生活要克服的問題可不少。而兩棲類生物便是這個演化的過渡型態。在演化上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介質的不同:兩棲類在生活史上,幼時在水中生活以鰓呼吸,而成體則改到陸地生活,以肺、皮膚及口腔內膜進行氣體交換。在陸地上的生物為了避免體內水分散失而長出角質及鱗片等構造,這個部分是兩棲生物較缺乏的地方:它們的皮膚只有一兩層輕微的角質化,因此它們必須在有水的環境生存並且要想辦法保持皮膚溼潤。此外兩棲類動物為了在沒有浮力的陸地方行走,也演化出了五趾型附肢。因應不同的聲音傳播介質,它們也演化鼓膜、聽小骨等聽覺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