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法國戰爭愛情電影《 漫長的婚約》,豆瓣8.1分,好評不斷
畫面質感實在是太美了,法國鄉村之景美到極致!宏觀和微觀場面處理都很到位,人性刻畫和戰爭的反思也很深刻。後來才知道是《愛美麗》的導演,所以一些可愛的冷幽默似曾相識。劃火柴那段太有愛了。就是人物關係很複雜,名字尤其記不住。從小說改編過來的電影~本來小說就比較感人,電影當然也一樣~ 而且女主角和男主角也是本人很喜歡的~Audrey Tautou出演過《天使艾米莉》和《達文西密碼》的女主角,Gaspard Uliet出演過《少年漢尼拔》~ 影片不僅僅是感人,裡面也有搞笑的成分~溫情也佔了比較大的部分~感覺和《天使艾米莉》有一點點像~很喜歡的一部片子~法國女孩馬蒂爾達(奧黛麗·託圖 飾)因為小兒麻痺而落下殘疾,同村的男孩馬涅克(加斯帕德·尤利爾 飾)是她青梅竹馬的情人,二人已定下婚約,但是,隨著一戰的爆發,馬涅克應徵入伍,婚約也變得遙遙無期。 戰爭持久而殘酷,但是馬蒂爾達認為自己和馬涅克之間有奇妙的感應,她堅信馬涅克還活著。 1920年,馬蒂爾達收到噩耗:五名法國士兵因自殘罪名被本國軍事委員會判處死刑,扔到敵方的「黃昏賓果」戰壕前等死,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就是馬涅克。 馬蒂爾達開始艱難的尋找真相,她找私家偵探調查,託人查看軍方的相關文件,鍥而不捨察訪「黃昏賓果」戰壕的倖存者,為此不惜耗盡了父母留下的遺產。 尋找的過程痛苦而漫長,馬蒂爾達仿佛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恐怖,也知道了「黃昏賓果」戰壕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儘管浪漫,這部影片的基調卻是「失望」,瑪蒂爾德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後,終於找到了她的未婚夫,但結局依舊令人失望,未婚夫馬奈早已失憶。然而,每一次的失望都從未令人感到絕望,在失望過後終有一線希望,瑪蒂爾德沒有放棄,故事也總會有轉機。至少她找到了他,也許他們還可以繼續相愛。 這是一部讓我從頭到尾感到失望的影片,但導演卻並沒有令我失望。在時空、節奏和場面調度上導演都有著自己別出心裁的設計,精彩而到位。在情感的表達上,影片都能很好地吸引並打動觀眾;而在電影的技法上,也有我們學電影的同學許多可借鑑的地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時空、節奏以及場面調度來分析這部影片,分享一些對於電影的理解。 從整體上而言,影片的時空變化以及節奏感比較突出,而場面調度相對弱一些。在時空上,影片運用了多種時空的敘事手法,故事的主線是瑪蒂爾德不惜一切代價去尋找未婚夫的過程,副線則是妓女丁娜為夫報仇最終被送上斷頭臺的經歷,其中還運用了倒敘以及插敘的手法,穿插著戰時的場景重現以及故事的原委,抽絲剝繭,層層敘述,也一步步地將觀眾帶領到事情的真相,最終柳暗花明。最有特色的是,導演在講故事時擅長插入短小而極具說明性的片段,在時空上還是十分跳躍的,應該與法式思維有著很大的關係。當介紹瑪蒂爾德人物形象的時候,影片中有大量說明性的片段,讓人對這種獨特的風格耳目一新。同時,導演也喜歡在影片中使用疊影的特效,將觀眾直接帶向另外一個時空,不僅交代了人物的內心活動,也增添了觀眾的觀影樂趣。
而整部電影的節奏導演也設計地很完美。影片的節奏總體上來說是上升的趨勢,每一次鍥而不捨的尋找都會給瑪蒂爾德更多的希望,不禁給人製造了懸念。而影片中的節奏也有兩次下降,第一次是律師打電話告訴瑪蒂爾德他已經得到她的未婚夫去世的消息,第二次則是在故事有轉機之後的又一次打擊,塞斯登·透施告訴瑪蒂爾德那倖存的兩個人中並沒有她的未婚夫。所以故事可謂是一波三折,有起有落,但最終還是在瑪蒂爾德找到坐在花園裡安心畫畫的馬奈而達到高潮。整部影片的外部節奏不緊不慢,但是內部節奏卻隨著故事的柳暗花明而逐漸加快,支撐起了整個外部節奏。 塞斯登·透施的出現使進展較緩的影片節奏突然加快,也使得情節出現了小小的轉機。那一天晚上,一陣摩託車聲響把瑪蒂爾德從睡夢中吵醒,她看到牆上映著的車燈光亮,知道一定有什麼事要發生。當賽斯登摘下眼鏡、自報家門之後,鏡頭從門口訝異的老夫婦向上移到瑪蒂爾德身上,畫外音說道:「瑪蒂爾德緊搓雙手,生怕自己失聲哭了出來,讓大家看笑話。」看到這裡觀眾會覺得事情開始有了轉機。當天晚上,賽斯登告訴瑪蒂爾德他親眼看到了五人中的三人被殺害,也為她提供了更多關於馬奈的線索。但是第二天早晨,賽斯登卻再次讓瑪蒂爾德的希望破滅,他告訴她倖存的那兩個人是班傑明和德洛雪,並沒有她的馬奈。賽斯登·透施的這次拜訪使影片在這裡一起一落,希望再次轉變為失望,節奏上有較大波折。而在時空方面,賽斯登在敘述回憶的時候,以往的畫面以一貫的風格出現,而賽斯登的聲音穿插在回憶的畫面中,很好地交代了時空的變化。
瑪蒂爾德與即將被行刑的丁娜的會面是影片中的一個重場戲,也是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一場。首先是丁娜的出場。一雙帶著腳銬的雙腳正在行走,兩邊是兩雙獄警的腳,一個鏡頭就體現了丁娜此時的落魄與憔悴。後面一個鏡頭是獄警們把丁娜帶進接待室,關上了她後面的門。而當她說了兩句話後,她看了看左邊的鐵門,示意軍官們走開。一是因為丁娜向來堅強,不願意向外人透露她內心柔情的一面;二是這也使得兩個人的交談有了更大的空間。緊接著,丁娜向瑪蒂爾德講起了她的復仇以及她所知的事情真相。正如丁娜所說,她和瑪蒂爾德很相像。但是這種相像又與瑪蒂爾德和艾洛蒂歌德的相像不同,瑪蒂爾德比艾洛蒂更加堅定,而丁娜比瑪蒂爾德更加勇敢,愛得更加熾烈,所以她立誓要「殺光所有讓安奇受苦的人」,愛讓殺戮有了讓人信服的理由,也讓人不由得為之感動。而當鐵門外的獄警的腳步聲響起響起時,她們的談話也告一段落,丁娜悄悄抹去眼淚,隱忍而堅強。這時的場面調度很有意思,前景是瑪蒂爾德和丁娜,而後景則是向鐵門走來的軍官們,一道鐵門的相隔表現了這兩個女人對愛情的執著雖然無法被外人理解,但也是純潔而不被玷汙的。 最後一次是瑪蒂爾德與馬奈的相會,我個人感覺這場戲看一次總會比上一次更加感動,亮點在於影片節奏以及氣氛渲染。瑪蒂爾德的這一條路走得特別漫長,她先是緩緩走過一條灰暗的長廊,在門口停駐,鏡頭跟了上去,由全景變為了近景。
那一個背影中蘊含了太多的深意,也為觀眾留下了很強的懸念。緊接著瑪蒂爾德從灰暗的長廊裡走了出來,來到一個陽光明媚的花園,這也正好象徵著瑪蒂爾德尋找未婚夫的經歷,終於柳暗花明。瑪蒂爾德的眼淚逐漸噙滿眼眶,主人公內心的情緒主宰著影片的內部節奏,而影片的節奏正在一點點被推向高潮。主觀視角以及客觀視角的切換展現了瑪蒂爾德內心的期待,同時舒緩的音樂也將氣氛渲染地恰到好處。瑪蒂爾德走近的時候,馬奈問了她和多年前第一次見面時一樣的問題:「你走路會不會痛?」這時好像又回到了從前,仿佛兩個折翼的天使相聚,一個跛著腳,而另一個則失憶了。瑪蒂爾德靜靜地望著馬奈,直到他微笑地問說「你怎麼哭了?」這時的情緒與節奏都被推到了最高點,瑪蒂爾德笑著流下了眼淚,馬奈並不記得她是誰,他們有過怎樣的故事,但是對於瑪蒂爾德來說,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 影片的結局讓人欣慰,但終究還是有一份失望,尋尋覓覓的愛人已經失去了記憶。導演成功地將喜劇和悲劇糅合在了一起,故事浪漫而又那麼憂傷。但是結局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可能性,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人還會相愛,在這裡結束也是完美而難忘的。 通過愛情去反應戰爭比戰爭裡刻畫愛情更真實、悲慘。通過M的找尋線索,一步步揭示出戰爭的真實和殘忍。如果說,天使愛美麗是一部輕鬆浪漫美好的喜劇電影,《漫長的婚姻》更體現了愛的深刻與心酸。
與愛人報仇而被判死刑的妓女、愛上丈夫好友的農夫、對未婚夫的生還尤其強烈的意念,即使在得知其「死訊」三年仍沒放棄的殘疾女人。在最後一幕蓋滿陽光的花園,愛情終究讓人悵然美好。失憶的戀人,已經不記得M,開口的第一句話依然是9歲的那句童言。有的感覺在兩個人之間註定了就很難改變,無論是改變了容顏、記憶甚至愛戀。最後,M並沒有抱著他大悲大喜,而是靠在椅子上,望著他、望著她、望著他.......這樣的情節很難不讓人感動,太過長久的等待一點點湮滅著希望,這樣的相見已分不清是分離還是團聚。在那樣的下午,有著一雙坦然平靜的眼睛充裕的凝視著眼前一無所知的愛人,為這幸福走了太久,等了太久。 和《愛美麗》一樣,電影的細節畫面依然大獲全勝,碎石路、小木屋、賴在床上的懶貓,甚至戰鬥機划過,每一秒的畫面都可以截成明信片。 如果你說不出來就用眼淚,眼淚流下來你就什麼都可以說了........好的電影自然離不開好臺詞。不一定要華麗、驚豔簡單真摯就好。這樣體現戰爭的方式,真摯、適度。我喜歡。 和國內拍戰爭片的導演不同,讓-皮埃爾的電影充滿了俏皮的小素材。比如,那個喜歡在碎石子路上的耍帥的郵差的口頭禪:只有碎石子路才能展現我的格調。迷人的男主角小時候追著女主角一邊跑一邊快樂地喊:我是瘋狂的小狗腿 (字幕組好囧愛)。失去手臂的侍應生很熟練安然地用他的假肢當夾胡桃的工具。看到這些真是忍不住發笑。 你是否和馬蒂達一樣經常有些小女孩的幻想:要是我能比汽車先跑到拐彎處,馬涅克就能活者回來。要是吃晚飯前小狗跑進我的屋裡,馬涅克就沒有死。那種微妙的共鳴感。
姐妹一起看片的好處就是各種似曾相識,在腦中一激靈的感覺都有了訴說的對象。交代馬蒂達小時候的片段的時候,說,很像《天使愛美麗》的手法誒。寫這篇評論時才發現導演就是同一個人。看到女主角出場,說,好美啊。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法國女人。是瑪裡昂·歌迪亞?沒錯!結果放到後來那個妓女出現,竟就是瑪裡昂。這又讓我們歡呼一下。私家偵探跑去一個島上找妓女丁娜。這風景和妓女讓我想到了《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妹妹說,對啊因為這裡就是科西嘉島啊。最後第二個那場戰役的見證人出現,騎著一輛摩託車,戴著頭盔和防風鏡,我們又激動起來,像《紅豬》裡的紅豬!類似的情節還有許多。所以好片子要和親密的人一起看,快樂值也會以次方增加。 電影的大概構架以羅生門的方式講述了不同人眼中的戰爭。慢慢接近真相。讓我動容的是影片中的幾個女人,少女馬蒂達,妓女丁娜,硬餅乾的妻子,還有德國士兵的遺孀和死去新兵洛徳雪的母親。馬蒂達傾其所有遺產花了幾年時間去尋找未婚夫,儘管大家都說他死了不可能還活著。妓女為了給請人報仇,通過出賣肉體的方式交換信息,慢慢得知真相,總統下了赦免令,赦免那五個自殘者的罪,但那張文件被無良軍官泡在了浴缸裡。最後她報了仇也被判了死罪。被絞去那一頭美麗的長髮後送上斷頭臺。硬餅乾的妻子寫信說出秘密。德國士兵的遺孀偷偷在黑板上留下訊息幫助敵人的家屬。年邁的母親在得知自己兒子已死的情況下將馬涅克收留作為自己的兒子。
假設那時候話沒這樣輕易的說出口,假設當時我可以道歉,假設當時我回過頭,不顧一切的挽留,假設我沒有離開。無論怎樣的藉口和遺憾,都是因為心中的不舍和愛。Mathilde沒有讓這樣的遺憾發生。 皮埃爾·熱內長的電影的顏色是那種淡黃色的明亮,但又不顯得陳舊,許多鏡頭轉換後出來的畫面都很精緻,非常漂亮。鏡頭對細節觀察,發掘出不同一般的角度和描述,令人有驚喜。每次看到都不禁會讓我想起《天使愛美麗》。 《漫長的婚約》故事用層層揭開的方式,中間通過一個一個生動的人和描述,慢慢將過往的歷史完整的串聯起來。這使得電影不僅僅只是一個猜謎遊戲,不同的人在同樣的戰爭背景下,因為自己的情感而做了不同的事情,使得這個故事不只是一個故事而已,因為無數人交織的感情,而變得厚重。當故事漸漸揭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認為這是電影中做的最好的地方。 看過皮埃爾·熱內的電影後,越來越覺得法國電影有它獨特的魅力之處,人文的、浪漫的、富有激情的。表達的方式都很特別。這對於我看慣了美國電影的觀眾來說是驚喜啊。請大家推薦幾個法國的吧。 《漫長的婚約》是最近看的電影,最後的音樂仿佛是那片溫暖金黃的花園中生長出來的,柔和明媚,象徵了現世的安穩。 旁白在這音樂中飄蕩---她坐在椅子上,交叉雙腿,看著他,在和煦的陽光下,在溫和的空氣中,瑪蒂爾看著他,看著他,看著他…… 在那一刻,我的眼睛流淚了,他經歷了九死一生,最終失憶了,不帶一絲戰爭的陰影回到了她的身邊,而她的臉上,也終於在影片的最後重現了初戀時的微笑,只是那時,是天使般的羞澀無邪,而現在,交雜了無奈,感傷,關於戰爭和命運,還有長途跋涉後失而復得的幸福。
有人說: 本片最大的特點就是敘事和內容的高度統一和衝突,女性之美、愛情之美、畫面之美、音樂之美和戰爭的瘋狂醜陋形成強烈的張力,遠遠超出其他戰爭題材的影片特別是美國影片,堪稱一部電影史詩 。 也許是資歷還不夠,影碟的字幕又不怎麼同步,我並沒有完全理清複雜的情節和眾多的人物,但是還是有些東西使我一直看下去了。瑪蒂爾的臉上始終有種古怪而寧靜的神情,是孩子般天真的面容,卻有著倔強的五官,眼裡層層疊疊的霧氣,交織成一種對於二十歲來說太沉重的悲情,面對不信任的人時嘴角總是扯出淡淡嘲諷的線條,仿佛能洞察一切。 電影的女主角,也是當然而唯一的主角是Andrey Tautou。相比那時深入人心的Amelie,這次的Andrey Tautou用沉靜而令人傾服的表演展示了一個女性的愛、堅忍以及偉大。對這時的Andrey Tautou而言,Jodie Foster的出現無關緊要。 故事在回憶與現狀的場景交替上,有賴配樂而顯得順滑。女主角瑪蒂爾的視角交織了她與馬奈的所有點滴。是這些,戰爭年代以外的記憶展示了熾熱的愛與純潔的時光,也讓每一個看著這個故事的人能夠感受到溫度,觸及這光影間流淌出的幸福。 影片在細節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有那麼一些場景切實令人感知到生活細處的美好:比如在洞中點燃火柴的鏡頭;比如鳥在空中停滯的鏡頭;比如馬奈離開時,瑪蒂爾去追車的鏡頭;比如兩個孩子隔著玻璃窗的鏡頭。 這是一個不用太多思慮與用心的影片,直觀地去看一個綿長而深沉的愛情,並從中觸摸生活盡頭與細微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