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他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也就是說,要想畫竹子,必先得胸中有竹子,才能將竹子畫得如真的一樣;還有話說「胸有成竹定可指點江山」,那麼,「胸有成竹」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在我國北宋時期,有一個叫文同的著名畫家,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他畫的竹子如真的一樣,有的蒼勁挺拔,有的清秀俊逸,既有青碧如玉的翠竹,亦有身上淚痕斑斑的斑竹,他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費了好大的功夫。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待在竹林子裡,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竹子在一年四季裡的形狀變化,在陰、晴、雨天的顏色與姿勢又有什麼不同,文同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這樣,由於長年累月細微的觀察,所以他畫起竹子來得心應手,根本用不著起畫草圖,就能畫得形象逼真。
上面這個故事就是「胸有成竹」的由來,其意思是說人們在辦什麼事情以前,早就有了注意,心裡有個準譜兒了,因而做起來得心應手。故事中的主人翁文同常年觀察竹子,在心裡積累了很多竹子的知識,所以才能在真正作畫的時候,充滿自信,信手拈來,將竹子畫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