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
有誰知道,我們經常使用的胸有成竹的成語是從何而來呢,其實這句成語出自於北宋的一名畫家。
北宋時期,曾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字叫文同 ,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
據悉,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都不會影響到他。
尤其是三伏天氣,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裡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
緊接著,開始出現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襲來,大家都紛紛往回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裡奔去。
誰知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裡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籲籲地跑進竹林,顧不得抹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
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吹雨打的姿勢記在心頭。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後來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讚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於是,當大家說到"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會想到文同。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墨竹圖》此墨竹畫軸,無名款,但鈐有文同二印:靜閒畫室。文同與可。
畫懸崖垂竹,主幹曲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之墨色濃淡相依,正如米芾論文同畫竹云:"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於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