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畫龍點睛」因他而來 「畫家四祖」之張僧繇

2021-01-12 有客祁祁

如果有人問你,你認識張僧繇嗎?你可能會猛力搖頭,沒聽過!但若問「畫龍點睛」你聽過嗎?那當然了,這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成語,誰沒聽過?那如果我們把兩者貫穿起來,說,「畫龍點睛」是從張僧繇那兒來的,你會不會聯想,張僧繇和龍可能有極大的因緣,他也一定很會畫龍,是不是這樣呢?

「畫龍點睛」的主人公是張僧繇。

張僧繇(479年─?)是南朝梁吳中(今江蘇蘇州)人。梁武帝天監(502年─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在宮廷秘閣掌管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

俾夜作晝 無須臾之閒

張僧繇一生都在苦學,據《續畫品》記載,他「俾夜作晝,未嘗厭怠,惟公及私,手不揮筆。但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閒。」意思是說張僧繇平日都是手不離筆,把夜晚當作白天,日以繼夜地努力作畫,而且老也不覺厭倦,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不得閒。因為他這麼下工夫,努力不懈地作畫,所以他畫道、釋、人物、龍、馬等,無一不工,而且大都作捲軸畫和壁畫。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

寺廟壁畫的楷模

因為梁武帝崇奉佛教,而張僧繇是梁武帝最器重的佛像畫家,因此,凡是需要裝飾或美化的佛寺,都命張僧繇去畫。壁畫畫得多了,不知不覺地,他也有了自己的手法和風貎。因其風格獨特,人們以「張家樣」稱之。這個張家樣,不但成為當時雕塑界和壁畫界的楷模,也與北齊曹仲達的「曹家樣」、唐吳道子的「吳家樣」同為古代寺廟壁畫常用的樣式了。

張僧繇的畫藝卓絕,他懂得汲取外來藝術的長處,採用天竺的凹凸暈染法,利用深淺顏色敷染物體的明暗面,使一幅平面圖顯出立體形象來,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和佛像、山水、花卉等無不栩栩如生,令觀賞者嘆為觀止。我們舉個例子,一次,梁武帝思念封地在外的諸王,便命令張僧繇為諸王畫像,張僧繇不負所托,每位都畫得維妙維肖,武帝見圖就好像見到諸子一樣,龍心大悅,讚許他的畫「對之如面」。

一乘寺變凹凸寺

據唐朝許嵩所著的《建康實錄》記載,有個「一乘寺」是梁代邵陵王王綸建造的,寺門畫有「凹凸花」,據說是張僧繇的手跡。張僧繇所用的技法就是天竺的暈染法,以硃砂及青綠色來渲染,遠望凹凸有致,極為生動,有立體感,近看卻是平的。這幅畫也因此成為該寺的特色,人們覺得很不可思議,乾脆把一乘寺叫成「凹凸寺」。

沒骨法 沒骨山水

張僧繇還進一步把印度(天竺)佛教藝術的暈染法與中國傳統畫法溶和,創出了「沒骨法」,成了沒骨法的開山祖師。所繪山石不勾輪廓,全以重色直接塗寫出山巒樹石本體,然後再設法分出丘壑崖巖、遠山近水等等。

《雪山紅樹圖》就是用此法畫的。畫面上積雪甚厚,被包裝得極其渾厚的山巒迤邐綿延,雖是粉妝玉琢,卻極有氣勢。再把視線拉近,一派生機。山齋中有人憑欄而坐,似乎預知有旅者要來,閒適地等待著。而在重山之間,一座頗具規模的溪橋,有旅人正騎著驢緩步過橋,後頭跟著一個很辛苦的、既要照顧行李,又要看好行程的僕人。他們也許就是那個被殷殷期盼,被耐心等待的人。

張僧繇的作品《雪山紅樹圖》。

伴隨著小隊旅者一路走來的是一片銀白世界,在雪封的冰世界中,人與人之間濃鬱的情感和醇樸的誠意正悄悄地散播。雪霽山色與紅樹綠葉交相輝映,鮮明快意,觀之令人心胸開闊,滌盡塵俗之氣。

畫龍點睛 成語由他而來

張僧繇也善於畫龍、鷹、花卉等,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畫龍。他畫的龍可稱得上「神妙」,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張僧繇這兒來的。據《歷代名畫記卷七》記載:有一年,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每條龍都畫得十分生動、傳神。許多香客和遊人聽聞此事,紛紛前來觀看,人人都讚不絕口。但是,很多人覺得這些龍雖然畫得活靈活現,好像隨時都要飛起來似的,但美中不足的是這四條龍都沒畫眼睛。於是有人就請張僧繇把龍眼睛點上。誰知張僧繇卻說:「如果畫上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覺得他這話很荒唐,根本不相信,堅持要他給龍點睛,他推辭不了,最後只好把其中兩條龍的眼睛畫上。他剛畫完不久,天色忽然大變,雷鳴電閃,風雨交加,與此同時,兩條巨龍破壁凌空而起,騰雲駕霧地朝天空飛去。圍觀的民眾看得目瞪口呆,回頭再看沒畫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還在牆上。

畫鷂 趕走興國寺鳥雀

還有一件事,也見證張僧繇畫藝的神乎其技。唐人旌鷟在《朝野僉載》中記載,在潤州興國寺,鳩、鴿等野鳥老喜歡飛進大殿,棲於梁上。眾僧苦於鳥糞四處亂灑,玷汙佛像,巨大的佛像清理起來相當困難。後來經人建議,請張僧繇在大殿東面的牆壁上畫一蒼鷹,在西面牆壁上畫一隼鷂(音:準耀),二鳥都側頭向簷外睨視,神態威猛昂揚,不可一世。從此,鳩、鴿等鳥雀再不敢飛入大殿。張僧繇寫實功力高超,畫作之靈動逼真可見一斑。

傳神之筆可通神

《歷代名畫記卷七》記載。江陵有一座建於齊明帝時的天皇寺,內設柏堂(宮殿名),張僧繇在柏堂裡畫上盧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畫像,明帝看了之後責問他:「佛門內怎麼能畫孔子的像?」張僧繇回答:「以後還當仰仗這位孔聖人呢!」等到後周世宗滅佛時,焚燒天下寺廟、佛塔,唯獨天皇寺的柏堂殿因為畫有孔聖人的畫像而沒有遭焚毀。

張僧繇的作品 《神農伏羲像軸》。

張僧繇也曾畫過《天竺二胡僧圖》,適值河南王侯景舉兵叛亂,戰亂中,《天竺二胡僧圖》雖沒被毀,但畫面上的兩僧被拆散,其中一個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陸堅所收藏。陸堅病重時,夢見一個胡僧告訴他:「我有個同伴,離散多年,他現在洛陽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將我們倆放在一起,我們當用佛門法力幫助你。」陸堅到胡僧告訴他的洛陽李家拜訪,李家果然藏有另一個胡僧的畫,陸堅將其買了回來。過了不久,陸堅果然痊癒了。

以上種種說法頗為有趣,把張僧繇的畫神格化了。不過,也有比較正統的評論,如張懷瓘在《歷代名畫記卷七》評語:「夫象人風骨,張亞於顧、陸也。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

見證「書畫同源」

另外,《歷代名畫記卷二》也有這樣的記載,張僧繇潛心揣摩衛夫人書法之「點、曳、斫、拂」,每日不間斷地習練,並且又依衛夫人的《筆陣圖》去探討,「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長期不懈地努力鑽研,其成果是,比較輕靈的筆劃,如點、撇、提,寫來都別有一番巧妙;而練到比較凝重的筆畫時,那就如鉤如戟,如利劍之森森。然而不管巧妙也好,沉凝也罷,他都能夠將之潛移默化到他所畫的山水畫、花鳥畫的筆法之中,有力地見證「書畫同源」的實質性。後世的習練者如能耐心去鑽研,去發現,應能受益無窮。

《歷代名畫記卷二》以為他「骨氣奇偉,『六法』精確,形象具備,有意到而筆不到之妙」,意思是他的繪畫手法非常簡練,「筆才一二,而象已應焉」,他這種簡約洗鍊的用筆,與唐代吳道子並稱「疏體」,而與顧愷之、陸探微的「密體」風格相異。

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楊惠之與「畫聖」吳道子,都直接繼承了他的風格。北宋畫家劉道醇在《五代名畫補遺》曰:「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可說是相當中肯。

據典籍記載,張僧繇的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梁武帝像》、《漢武射蛟圖》、《吳王格武圖》、《行道天王圖》、《清谿宮水怪圖》、《摩納仙人圖》等,分別著錄於《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

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梁令瓚摹)
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梁令瓚摹)
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梁令瓚摹

張僧繇目前傳世的畫作,我們還能見到的,被論者疑為晚明仿其畫風之作的有《雪山紅樹圖》,此畫收錄在《故宮書畫圖錄》中。而《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也只留下唐代梁令瓚的摹本,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相關焦點

  • 聽貝樂虎講睡前故事之貝樂虎繪本故事《畫龍點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畫龍點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南北朝時期,梁朝有一位大畫家,叫張僧繇,他畫畫的技術非常高超。一天,張僧繇在寺廟的牆上作畫,他畫了四條威風凜凜的龍,可是卻沒給它們畫眼睛。觀眾:張大師,這些龍為什麼都沒有眼睛呀?觀眾:就是就是,這麼好看的龍,沒有眼睛太可惜啦!張僧繇笑著捋了捋自己的鬍子。張僧繇:你們不懂!這些龍要是畫上了眼睛,就會變成真龍飛走了。觀眾:哈哈哈,就算你的畫技再厲害,它們也不可能變成真龍啊!
  • 成語小故事,讀後自省
    二、畫龍點睛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張僧繇擅長畫龍,他畫的龍栩栩如生,駭人耳目。一次,他在一所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個好事者問:「張先生畫的龍為什麼沒有眼睛?」僧繇答道:「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100個有關歷史人物的成語(二)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100個有關歷史人物的成語(二),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在公務員考試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成語考查,因為積累的不夠導致成語題時候正確率不是很高,今天寧夏人事考試網
  • 他是宋畫第一人,畫完馬後馬死了,畫完老虎後不敢加尾巴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知名的畫家,因為畫技精湛,讓很多人都誤以為真。比如唐朝著名畫家吳道子,他畫的《地獄變相圖》,因為過於逼真,讓觀者汗毛聳立,不寒而慄,京都一些屠夫宰魚者都放下屠刀,懺悔往日的罪過。而南北朝時期的畫家張僧繇,因為在畫龍時點了眼珠,竟讓龍破空而出。
  • 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
    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有誰知道,我們經常使用的胸有成竹的成語是從何而來呢,其實這句成語出自於北宋的一名畫家。北宋時期,曾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字叫文同 ,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
  • 50個成語,50個歷史名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自古以來,四字成語因其朗朗上口又寓意簡練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文章中出鏡的次數更是不少。但是你知道嗎,歷史上很多成語都出自名人之口,或是從他們的名句中摘錄,或是他們的事跡總結。今天,詩詞君為大家分享50個成語,分別對應著50個歷史名人,你不一定都知道哦!
  • 實力派畫家鞠佔圃山水畫作欣賞——閒愛孤雲靜愛僧
    如果單純從山水畫的角度來看,鞠佔圃的作品在現實中找不到的,這就說明山水畫有常理而無常形,這是山水畫的高度,也是作為山水畫家所能領悟的。宋代大學問家蘇軾就說:餘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雲煙,雖無常形而有常理。
  • 微信看圖知成語答案匯總_看圖知成語各關卡答案大全
    微信看圖知成語也是個很熱門的遊戲小程序,受到了不少小夥伴的喜愛,今天小編就要帶來微信看圖知成語的答案匯總,一起來看看吧。   學童—2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學童—3  殺雞儆猴:殺雞給猴子看。 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學童—4  萬箭穿心:猶萬箭攢心。形容萬分傷痛。
  • 葛新華畫虎,善面不失王者風範,柔和不失王者之威
    中國畫,虎題材作品,歷代有不少名家留下佳作,如:魏晉大畫家張僧繇,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宋代包鼎父子,元代周耕雲,明代趙廉、戴進等。近現代也有張善孖、馮大中、葛新華等名家。而畫虎在中國畫領域可謂最難,因為畫家很難去了解老虎,所以對虎的身體結構及生活習性掌握就有了非常大的難度。如果畫其它物像,需要研究半年,畫虎就要10年,所以造成了歷代出現的畫虎名家與其它畫種名家少了許多。
  • 厲害了我的蘇東坡:這20個成語,竟因他而起……
    寫詩寫文超一流,雖然也算是本事,但哪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菜來得舒坦?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這麼多的成語,都出自這位時尚先鋒之手!  今天,咱們就歷數一下,蘇東坡給我們貢獻的20個絕妙的成語……  01
  • 筠州家庭家風家教微課堂(二十三)50個成語典故的出處,50個名人故事...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7、紙上談兵(趙括)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 「百樹雲課堂」50個成語,50個歷史名人,你真不一定知道
    自古以來,四字成語因其朗朗上口又寓意簡練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文章中出鏡的次數更是不少。但是你知道嗎,歷史上很多成語都出自名人之口,或是從他們的名句中摘錄,或是他們的事跡總結。今天,為大家分享50個成語,分別對應著50個歷史名人,你不一定都知道哦!01 一鼓作氣(曹劌)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
  • 微信看圖知成語答案大全
    學童—2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學童—3 殺雞儆猴:殺雞給猴子看。 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學童—4 萬箭穿心:猶萬箭攢心。形容萬分傷痛。
  • 《律條公案》——惡僧之死
    張通判追問道:「你們會念經嗎?」和尚合掌道:「這是為僧的立身之事,如何不會?」張通判隨即揮了揮手:「既會誦經,左右帶到衙門。今日端午,本官有舊願,年年今日都要請僧誦經。」和尚請求說:「誦經只需兩人便可,容小僧找一歇腳處,放下禪師,再擇兩人在店裡祀奉香火,另兩人進府誦經。」張通判笑道:「多多亦善,祖師也是神靈,一起抬入衙內祀奉就是,何必下店!」
  • 他把猛虎畫成萌虎,收穫45萬粉絲狂點讚,網友稱看後好想養一隻!
    每當提起老虎這種生物,那都是高大威猛、威風凜凜的形象,畢竟那可是百獸之王的猛虎啊。而且老虎的形象,在從古到今的畫壇裡都深受喜愛,那很多大畫家都是老虎的忠實粉絲呢。魏晉大畫家張僧繇筆下的虎用筆豪放、虎虎生威,他本人也被稱作畫虎名家;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愛虎畫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真地把虎畫活了。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展子虔,約生於550年,604去世,渤海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河間縣人,歷經北齊、北周和隋朝三個朝代,與東晉顧愷之,南朝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為「唐前四大畫家」。展子虔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位置不言而喻,《遊春圖》是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