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對繪畫藝術並不熟悉的朋友,也一定聽說過顧愷之這個名字。這是因為他的作品實在太有名了,一件《女史箴圖》就是大英博物館的頂級藏品,另外一件《洛神賦圖》則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國寶。其實,因為東晉距今太過久遠,這兩件作品都不是原作,都是後人的摹本,可見顧愷之藝術水平有多高。
小珏認為,書畫創作雖然同源,也有一定的聯繫,但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書法家更強調苦練,一般而言練習時間越長,水平越高,這當然是在沒有走上歧路的前提下。畫家則更依賴天賦,因此,年少成名者更多。享譽畫壇一千多年的顧愷之,自然有著出類拔萃的天賦。然而,他留給我們的故事依然是如偏執狂般的執著。
顧愷之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擔任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而且,他跟隨著桓溫東徵西討,立下功勞的同時,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次,顧愷之跟隨桓溫前往江陵視察,當地官員奉上了江陵特產——甘蔗。小珏的祖母是荊州公安人,荊州就是當時的江陵,現在甘蔗種植業依然十分興盛。
在東晉那個時代,甘蔗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品嘗的食品。桓溫和許多將領一起咀嚼甘蔗,大聲誇讚甜美。然而,他們卻發現顧愷之並沒有在意眼前的甘蔗,他默默站在一邊,眺望遠方的美景。
原來,作為一名畫家,他將此次出行當作難得的寫生機會。雖然沒有條件當場作畫,顧愷之選擇了飽覽河山,深深地記在腦海之中。桓溫看到發呆的顧愷之,當然知道他的職業病又犯了,微笑著將一根甘蔗塞到顧愷之的嘴裡。然而,桓溫塞的卻是甘蔗的末梢。令人驚訝的是,顧愷之卻毫不在意,依然大快朵頤地吃著。
直到此時,桓溫和眾將領才哈哈大笑起來,這也讓顧愷之回到現實之中。顧愷之是不是有作秀的嫌疑?小珏認為不是的,我們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往往發生在一些天才人物身上。
比如說北宋時的王安石有一次在陪同皇帝釣魚時,因為心不在焉,誤將整盤魚餌一粒一粒地吃下。只可惜,當時的宋仁宗並不能理解他,反而認為普通人吃下一粒魚餌正常,但連整盤魚餌一顆不剩吃下去,那是欺世盜名的行為,並不值得信賴。
其實,這是真的冤枉王安石了。他在家中吃飯時,也是如此。有人曾經告訴王安石的妻子說他家相公愛吃魚香肉絲。王安石的妻子並不相信,只是因為那盤魚香肉絲放在最靠近王安石用餐的地方,如果放上別的菜,結果也是如此。可見,那些天才的藝術家也好,政治家也罷,都有些許偏執,他們將全身心都投入自我境界中。
只不過,顧愷之臨機應變的能力比王安石要高出很多。當桓溫等人笑話他時,他卻滿不在乎地說:「你們並不知道甘蔗的吃法,就是應該像我這樣吃才對。」面對他人疑惑的眼神,顧愷之又解釋道:「你們先吃甜的部分,越吃越不甜;我從不甜的地方吃起,越吃越甜,這就叫做『漸入佳境』。」
顧愷之吃甘蔗的故事並不出名,然而「漸入佳境」這個成語卻流傳下來,幾乎人人都曾用過。它用來形容事情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美妙。此事甚至連正史《晉書》也記載了下來,應該比較可信:
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