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客居襄陽17年,雖仕途不暢,卻留下了千古文章和仲宣樓

2021-01-08 逍遙遊遍

仲宣樓位於襄陽古城東南角城牆上。其又名王粲樓,因紀念東漢末年文學家王粲而建,故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文學家。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王暢任漢靈帝時司空,位列三公;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王粲少有才名,為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1),因關中騷亂,往荊州(治所襄陽)依附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徵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附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任侍中,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217),王粲隨曹操南徵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王粲與另六位建安時期的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又與曹植並稱「曹王」。王粲著述頗豐,詩、賦、論、議各體均有名篇。

仲宣樓(外景)

王粲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

相傳,有一天王粲與幾個朋友到郊外玩耍,走到半路上,發現路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滿密密麻麻的碑文。王粲見碑文寫得不錯,就大聲讀了起來。有個朋友說:「王粲,你讀完這一遍,能背下來嗎?」王粲說:「試試看。」於是,他把臉背過去,一句句地背誦起來。朋友們一邊聽,一邊對照原文看,結果背得一字不差。有一次,王粲和幾個人圍著看下圍棋,有人不小心把棋盤給碰翻了。下棋人正下到興頭上,見棋盤翻了,很生氣;碰翻棋盤的人也很尷尬。這時,王粲說:我能把棋盤上的棋子按原樣擺好。在大家半信半疑的瞬間,王粲一子不錯地把棋子擺好了。在場的人,驚訝不已。《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王粲)「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作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王粲投靠劉表到襄陽,客居近17年。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劉表治下的荊州(治所襄陽)相對安寧,大批文學之士投奔襄陽。王粲的祖父王暢是劉表的老師,王粲也來到襄陽。

王粲初到襄陽時,劉表厚待他,想招他為婿。但見他「容壯短小」「體弱」「形陋」,而且「放蕩不羈」,就改變了主意,把女兒嫁給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風流倜儻的王凱。

婚姻受挫,隨之仕途也不得志,劉表沒有因為王粲是他的同鄉、又是恩師的嫡孫而委以重任,僅讓他充當幕僚而已。但是,王粲在襄陽的17年,卻是他文學成就最輝煌的時期。他曾作《三輔論》,對劉表討伐張羨的武功大加歌頌;撰寫《荊州文學記官志》,記載荊襄文教活動盛況;撰寫《尚書釋問》,駁難鄭玄《尚書注》。他最為著名、享譽文壇、流傳千古的《登樓賦》和《七哀詩》也是寫於荊襄時期。《登樓賦》深刻地反映了他去國懷鄉之情以及身處逆境時的企盼,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該賦寫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脫盡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出抒情小賦藝術上的成熟,既是當時天下聞名的上乘之品,又是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仲宣樓(內景)

後人為紀念王粲,修建仲宣樓。

由於《登樓賦》的名聲而引發了千百年來關於此賦究竟寫於何處的不同說法:有說是王粲登當陽麥城城樓時所寫;有說王粲所登之樓在江陵。清乾隆《襄陽府志·古蹟》載:「荊州之江陵,安陸之當陽皆有是樓(仲宣樓),然考其實當以在襄陽為確。」

史料記載,仲宣樓始建於三國。明萬曆年間,襄陽知府周紹稷整修;清雍正年間,副使趙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署襄陽府知府胡翼重修;民國初年,毀於戰火。

仲宣樓(公園)

1993年,襄樊市在原址上新建仲宣樓,為雙層重簷歇山頂式,分城牆、城臺和主體樓三部分。樓高17米,總面積650平方米。樓內懸掛沈鵬等當代書法名家題寫的匾聯(對聯),飾有壁畫石刻「建安七子圖」。樓下城牆西側闢有風景優美的休閒廣場,中立王粲石像,供遊人憑弔。仲宣樓以其雄偉的造型,古樸的韻致,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黃鶴樓、晴川閣、嶽陽樓並稱「楚天四大名樓」。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齊曉豔)

相關焦點

  • 奇葩的哀悼方式,曹丕率文人學士學驢叫,送別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217年初春,41歲的王粲病逝。魏王世子曹丕對王粲生前好友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看來,曹丕還真的喜歡王粲,竟然能出這招,大家還能說什麼呢,世子都能這樣幹了,其他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於是,一片驢鳴之聲曠野迴蕩。
  • 且看杜氏家族和襄陽
    在中國詩歌的高地上,有兩座無人企及的高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杜甫的祖宗是地地道道的襄陽人,但你是否知道:最早到襄陽的杜氏家族名人是誰?杜氏家族是什麼時候落籍襄陽的?杜氏家族為什麼要遷出襄陽?襄陽對杜甫的詩歌創作有什麼影響?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選入中學課本
    據全唐詩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唐朝時期共產生了兩千多位有名望的詩人,近五萬多首詩歌佳作更是讓其冠絕古今,一直被世人傳頌。 現如今人們張口可頌李白,閉口能背杜甫,這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作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其詩多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傑作,因而被後世譽為「詩史」。
  •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17歲寫出《七哀詩》,曹丕讓人學驢叫為他送葬
    今天要講述的這個人物,就是排在這七子之首的王粲,或許大多數人直到這個人,而是因為他所作的那首《七哀詩》,這首詩中字字泣血,訴說了當時亂世的悲愴景色,但是誰又知道,這竟然出自一個17歲的少年之手呢?01出生貴族,難遇伯樂他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人一樣,出自於一個官宦之家,從他的曾祖父到他的父親,全部都是漢室重臣,可以說是妥妥的官四代。
  • 這些文採翩翩的男孩名,英俊瀟灑,不負韶華
    搴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楚辭裡面取出的男孩子名字,給男孩子的氣質增加了一些的詩意和文採。「昭齊」也是寓意著男孩子的未來光明,生活平安順遂的意思。煜羨「煜」字出自陳與義《螢火》「草間相照光煜煜」,是寓意著男孩子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的意思。
  • 易中天:湖北襄陽是躬耕之地,隆中古時屬南陽,現在屬襄陽
    若是躬耕地在襄陽,丞相應該說「躬耕於襄陽」,可他老人家實誠得很,難度是自貶身份,說自己家是在荊州下面的「南陽」?河南和陝西爭黃帝陵,河南和安徽爭老子故裡,河南和湖北爭諸葛亮的躬耕之地。諸葛亮做《出師表》時(227年),襄陽郡已設立20年。看完出師表「臣本布衣」那一段,「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時間線索明白無疑。
  • 襄陽人 2020年襄陽民生「十件實事」答卷請查收
    襄陽網訊(記者祝兆林) 1月8日,襄陽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2020年度民生「十件實事」新聞發布會,公布十件民生實事的完成情況。1、推進1000個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建設;新建改建提檔升級農村公路2000公裡,維修加固危橋、涵洞20座。
  • 歐陽修: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洛陽三年,是歐陽修坎坷的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在那裡,他遇見了此生摯友梅堯臣、尹洙等,又遇上了一位好上司錢惟演。在錢惟演的支持下,歐陽修等文人不需再為生活而去奔波忙碌,也不需為了考取功名去作那些文風華麗,說盡大話,套話的駢文。而是有了充足的時間去學習,去琢磨古文創作,力圖打破當時陳腐的積習,探索出平易樸實的文風。
  • 韓偓客居沙縣天王院
    這樣一來,韓偓覺得住福州也不安全了,於是離開福州,客居沙縣。住了一年多,於梁太祖開平四年(910年),經尤溪至南安縣桃林場(今福建永春),次年移居南安縣豐州,後築「韓寓」安度晚年。 沙縣也是王審知的地盤,還是不安穩,因為如果朱溫發話,王審知豈能不聽。而朱溫是殺人不眨眼的,連皇帝都敢篡弒,殺戮大臣、滅人家族自不在話下。
  • 千古詞山多慷慨(行天下)
    最早在此留下詩句的名人,當屬南朝梁武帝蕭衍,他在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登臨北固樓,寫下一首《登北顧樓詩》,其中的幾句「南城連地險,北顧臨水側。深潭下無底,高岸長不測」一派孤高勁拔氣象。據說,蕭衍遊山興起,還揮毫題寫「天下第一江山」,可謂盛讚有加。然而,身臨其境,我不禁困惑,這實際海拔只有55.2米的「小山包」緣何被梁武帝稱為「天下第一」呢?疑竇存乎內心,腳步隨山路轉。
  • 李白襄陽求仕不遂,憤而作了一首「醉歌」,詩韻堪比《將進酒》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他一生喜愛交友,並在一起飲酒作詩,我們熟悉的千古名篇《將進酒》便是他詩與酒的巔峰代表作。其實,李白在寫《將進酒》之前,也曾寫過一篇「醉歌」,在詩裡,李白以一位醉漢的心理和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而實際上,他是以帶有詩意的眼光來看待一切,思索一切,這首「醉歌」便是——《襄陽歌》。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東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兩年後,27歲的李白在湖北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許氏結婚,並安家於安陸。
  • 襄陽4中和襄陽5中哪個在襄陽更厲害?
    襄陽四中和襄陽五中都是襄陽市內頂尖學府,但到底誰更勝一籌呢?我們用各方面數據說話,歡迎大家踴躍發言討論。襄陽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54年9月,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湖北省首批重點中學、湖北省示範學校。截至2012年9月22日,襄陽四中佔地近300畝,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已有教學班95個,7000餘名學生,專任教師570餘人。
  •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
    王粲曾祖父王龔和祖父王暢,兩人位列三公,均是當時遠近馳名的名士。在初平年間,董卓脅迫漢獻帝西遷長安,此時十五歲的王粲也隨獻帝一同前往,期間同左中郎將蔡邕相見。蔡邕在當時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學者,卻在第一次相見王粲時就認定王粲是一位奇才,在眾多門客面前承認自己不如王粲,願把家中書籍全都贈送與他。
  • 隋朝有一著名奸臣,殺了皇帝還睡了皇后,最後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楊廣是太子之時,他和宇文化及就走得近。隨著隋文帝病重,宇文家族有意讓楊廣繼位,還鼓動楊廣弒父。後來楊廣上位,宇文家族的權力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宇文化及的父親宇文述去世,本以為宇文化及的氣焰會收斂一下,沒想到增加了他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