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宣樓位於襄陽古城東南角城牆上。其又名王粲樓,因紀念東漢末年文學家王粲而建,故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文學家。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王暢任漢靈帝時司空,位列三公;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王粲少有才名,為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1),因關中騷亂,往荊州(治所襄陽)依附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徵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附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任侍中,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217),王粲隨曹操南徵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王粲與另六位建安時期的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又與曹植並稱「曹王」。王粲著述頗豐,詩、賦、論、議各體均有名篇。
王粲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
相傳,有一天王粲與幾個朋友到郊外玩耍,走到半路上,發現路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滿密密麻麻的碑文。王粲見碑文寫得不錯,就大聲讀了起來。有個朋友說:「王粲,你讀完這一遍,能背下來嗎?」王粲說:「試試看。」於是,他把臉背過去,一句句地背誦起來。朋友們一邊聽,一邊對照原文看,結果背得一字不差。有一次,王粲和幾個人圍著看下圍棋,有人不小心把棋盤給碰翻了。下棋人正下到興頭上,見棋盤翻了,很生氣;碰翻棋盤的人也很尷尬。這時,王粲說:我能把棋盤上的棋子按原樣擺好。在大家半信半疑的瞬間,王粲一子不錯地把棋子擺好了。在場的人,驚訝不已。《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王粲)「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作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王粲投靠劉表到襄陽,客居近17年。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劉表治下的荊州(治所襄陽)相對安寧,大批文學之士投奔襄陽。王粲的祖父王暢是劉表的老師,王粲也來到襄陽。
王粲初到襄陽時,劉表厚待他,想招他為婿。但見他「容壯短小」「體弱」「形陋」,而且「放蕩不羈」,就改變了主意,把女兒嫁給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風流倜儻的王凱。
婚姻受挫,隨之仕途也不得志,劉表沒有因為王粲是他的同鄉、又是恩師的嫡孫而委以重任,僅讓他充當幕僚而已。但是,王粲在襄陽的17年,卻是他文學成就最輝煌的時期。他曾作《三輔論》,對劉表討伐張羨的武功大加歌頌;撰寫《荊州文學記官志》,記載荊襄文教活動盛況;撰寫《尚書釋問》,駁難鄭玄《尚書注》。他最為著名、享譽文壇、流傳千古的《登樓賦》和《七哀詩》也是寫於荊襄時期。《登樓賦》深刻地反映了他去國懷鄉之情以及身處逆境時的企盼,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該賦寫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脫盡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出抒情小賦藝術上的成熟,既是當時天下聞名的上乘之品,又是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後人為紀念王粲,修建仲宣樓。
由於《登樓賦》的名聲而引發了千百年來關於此賦究竟寫於何處的不同說法:有說是王粲登當陽麥城城樓時所寫;有說王粲所登之樓在江陵。清乾隆《襄陽府志·古蹟》載:「荊州之江陵,安陸之當陽皆有是樓(仲宣樓),然考其實當以在襄陽為確。」
史料記載,仲宣樓始建於三國。明萬曆年間,襄陽知府周紹稷整修;清雍正年間,副使趙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署襄陽府知府胡翼重修;民國初年,毀於戰火。
1993年,襄樊市在原址上新建仲宣樓,為雙層重簷歇山頂式,分城牆、城臺和主體樓三部分。樓高17米,總面積650平方米。樓內懸掛沈鵬等當代書法名家題寫的匾聯(對聯),飾有壁畫石刻「建安七子圖」。樓下城牆西側闢有風景優美的休閒廣場,中立王粲石像,供遊人憑弔。仲宣樓以其雄偉的造型,古樸的韻致,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黃鶴樓、晴川閣、嶽陽樓並稱「楚天四大名樓」。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齊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