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訊 一部《虎媽貓爸》電視劇的熱播,讓觀眾看到了一對焦慮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圍繞著「不成器」的孩子所摩擦出的巨大的家庭煩惱。而杭州版的一對「虎媽貓爸」因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走進了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施劍飛門診。
富足安康的生活滿足不了她?
原本美滿的家庭出現裂縫
陳女士夫婦,外省人,十幾年前各自來杭州尋找機會。初來乍到,為了能早日在杭州站穩腳跟,陳女士從最苦最累的家政服務開始做起。在這期間,她遇到了王先生。兩個外鄉人在同一座城市打拼,從事同樣辛勞的工種,在一來一往的互幫互助中,逐漸建立起了感情。
不久後,陳女士和王先生兩人結婚了。從單槍匹馬到成雙成對打拼,兩個年輕人不辭辛苦的並肩為生活忙碌著。漸漸地,勤奮、聰明的陳女士夫婦從最開始的基本家政服務,到後來承包公共廁所,合夥開家政公司,事業有了起色。2008年,他們還生下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此後,他們在杭州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日子過得越來越有起色。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幾年,這個家庭慢慢被烏雲籠罩……鄰居經常聽見女主人對兒子的大聲呵斥,男主人出入家門時也顯得無精打採,家政公司的業績也在走下坡路。
「我知道自己情緒出了問題,但是我沒辦法控制自己。」陳女士初見施院長時坦言,我們拼死拼活賺錢,買了學區房,就是希望給兒子好的教育條件。可這孩子成績差的一塌糊塗。特別上了初中,考試的成績單就像一塊石頭一樣壓的我喘不過起來。我們做了這麼多努力,就是不希望孩子比同小區的孩子差,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啊。
此時的陳女士,作為家長的「挫敗感」,已經滲透進她生活的方方面面。焦慮情緒讓她不僅難以維繫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身體也出現問題,她經常心悸、胸悶、氣急。
隨後,陳女士一家來到市七人民醫院看診,施劍飛副院長接診了他們,陳女士做的測評結果顯示,陳女士屬於重度焦慮症。「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陳女士,也是很多家長焦慮的癥結所在。」 施劍飛說。
人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情緒,往往來源於壓力。適當的壓力(應激,stress)也可以產生動力,積極應對壓力可以提升自己,而當壓力過度的時候,處理不當就容易誘發心理問題了。施劍飛說,解決陳女士的「心病」,關鍵還在於要讓她對家庭教育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施劍飛和陳女士交談了幾點:「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和丈夫花了多少時間陪伴你的孩子?二、你們能在孩子的學習上給予多少幫助?倘若你只是單方面寄希望於孩子不要落後,而為人父母的擔當卻落後了,那麼,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好在陳女士對情緒問題的認識還是清醒的,出現問題後她懂得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施劍飛說,市七人民院於近期做了有關焦慮的調查,累計調查人數近五萬人。數據顯示,輕度焦慮人數佔比50%,重度焦慮人數佔比20%。
施劍飛說,從我們的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處於輕度焦慮水平及以下,但每5個人裡就有1個是重度焦慮還是要引起高度重視的。當壓力過度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年底了,你累了麼?
五萬餘份調查研究報告
不同年齡段的壓力不同,不同的人生階段面臨不同的任務,包括學業、工作和家庭各個方面。施劍飛介紹說,2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焦慮的問題是教育,20-30歲最困擾的是升職壓力,30-40歲中青年階段,除了贍養父母關注度較低外,其他各方面壓力比較均衡,40-50歲最大壓力來自於教育和身體健康,50歲以後最大的焦慮來自於健康,而且父母贍養問題也在這一年齡段達到最高關注度。
根據此前近五萬人的調查,施劍飛總結了幾個容易引發焦慮的焦點問題:
1、身體健康問題 中年以後開始關注健康,那麼年輕人呢?健康問題恰恰是被很多年輕人忽略了,經常飲食和作息不規律、體力透支、疏於鍛鍊等,近年來很多原本高發於中老年人的心腦血管問題也逐漸開始年輕化。
建議對策:規律生活、定期體檢、有問題諮詢專業醫生。
2、父母贍養問題在各個年齡段中,似乎父母贍養都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受困擾的問題,50歲以前都是4%-5%,而在50歲以後最困擾的問題中,9%的人選擇了父母贍養問題,在各個年齡段中達到最高。並且,父母贍養問題與收入的關係不大,無論是收入在10萬以下還是70萬以上,受此困擾的比例都較均衡,在4%-6%。現實確實如此,在50歲以後,自身的身體素質等各方面能力也開始衰退,而父母則進入高齡老年階段,70、80歲以後面臨更多的健康問題,除了慢性軀體疾病以外,可能有心腦血管問題出現癱瘓在床等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同時,老年人的情緒和認知問題,包括老年抑鬱症、老年痴呆等疾病,都成為家庭和社會負擔中重要的一部分。另外,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逐漸走入中年,他們將可能面臨一對夫妻贍養四位老人,無論是經濟、情感還是精力方面都將面對很大的壓力。
建議對策:子女方面,要多關心父母,常回家看看,關注父母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讓父母老有所養。父母方面,儘量豐富老年生活,老有所樂,適當鍛鍊身體。
3、教育問題 20歲以下人群中最關注的是教育問題,與此對應,近年來青少年學習壓力相關的心理問題很突出,如童年情緒障礙、抑鬱、焦慮、軀體化等疾病較前些年明顯增多。並且女性最擔心的問題中,教育問題緊跟著升職壓力排第二位,相對應目前多數家庭是媽媽來管孩子的學習問題,與此相對應的網絡熱點----無數個媽媽咆哮著陪娃寫作業,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家庭、乃至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
緩解焦慮情緒
你要了解的事情
面對壓力,人們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兩個方面。壓力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口乾舌燥、手心出汗、胸悶、尿頻等。壓力的心理反應可分為情緒反應、心理防禦機制及行為反應。情緒反應中最常見的是焦慮,其他還有憤怒、內疚、恐懼、抑鬱等。心理防禦機制有合理化、壓抑、投射、退化、升華、幽默、否定、補償等,是自我的一種緩解焦慮的防衛功能。行為反應主要表現有逃避與迴避、退化與依賴、敵對與攻擊、無助、物質依賴等。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要如何應對呢?
施劍飛提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識、面對和行動。識別出壓力體驗,包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面對壓力,接受壓力無處不在,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如深呼吸。開始行動,盡力而為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同時要量力而行、敢於求助。當壓力過大超出個人的調節能力時,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進行專業的評估,必要時進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