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地鐵七號線在龍華中路站下車,來到位於龍騰大道3398號的龍美術館(西岸館),花掉60塊錢來看《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的展覽,這次展覽遴選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王薇夫婦的私人藏品近30件。
其中有我比較熟悉的元代趙孟,明代仇英、祝允明,現當代的黃賓虹、溥儒的精品繪畫,此外還有我們大家不太常看到的作品,依次為明代吳偉、張路、文嘉、陸治、鄭重、李士達、藍瑛、沈士充,清代龔賢、袁耀、朱瑞寧、顧洛,現當代蘇天賜、黃永玉、車鵬飛等。
這次的古今名家經典畫作展出分為「孤舟草堂」、「桃源仙境」、「江南水鄉」、「當下自我」四個部分,通過漁父、草堂、桃源等文人畫意象帶領觀展人走入古人內心的隱逸世界,然後再借著明媚秀妍的江南水鄉引領我們觀照繁華現實的當下自我。
自古尊崇儒家的讀書人,不僅在乘風破浪中踐行著「學而優則仕」的仕途經濟,也會在一時受挫後選擇「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退隱,但是貫穿始終的是,中國的士大夫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有一套系統的安身立命法則。
雖然有儒家的浩然正氣,但是過剛易折,幸而出現另一種道家思想,以「無為」「本真」為道統,釋放約束過嚴的個人心性。當理想與現實有所衝突時,隱逸田園便成了士人最常選擇的處世方式,這種源流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的許由、漁父,中間承接著莊子、陶淵明、王維、蘇軾等層出不窮的名士。
觀看近800年來的名士畫作,從那些在江湖中垂釣的漁父、山林草堂中行吟的士人,我感受到自東晉陶淵明以來,逐漸興盛起來的山水隱逸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說是中國文人心中的「烏託邦」,那裡不僅是先秦遺民的避世之地,也是具象化儒道兩家共同設想的世外桃源。
一個沒有戰亂的人間仙境,成為後世畫家的意象來源,無論是頗具寫實意味的桃源圖,還是充滿道教想像的仙境圖都蘊含著獨善其身的隱逸理想。特別是明朝中晚期以後,以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將江南風土融於桃源筆下,不僅讓桃源夢想更加具有現實存在感,也給江南水鄉名山點染了無限韻味。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最早便是在詩文與山水畫中建立起對江南的想像,這也影響了我對傳統文化及國風設計的喜愛,平時我用的產品都是具有設計感的新國貨,比如我隨身攜帶的唯潔雅紙巾,就是將青花纏枝紋進行了時尚設計,不僅有國風意蘊,而且更多貼近現實生活。
從展館出來,我的心仿佛還沉浸在遠離世俗的清涼中,或許這就是畫家喜歡將曠遠山水描摹到尺寸摺扇上的意義吧。本次展覽從2020.7.18一直展覽到2020.11.22號,除了周一閉館以外,其他時間都可以去參觀學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