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詩歌主要分為三類:漢詩、和歌和俳句。這三種裡面俳句是最特殊的一種。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古典短詩創作方式,這種短詩限制很多,而且只有三行。第一:字數規定死了,第一行五個字,第二行七個字,第三行五個字;第二:詩中要有「季語」,表達春夏秋冬的詞語或者和春夏秋冬有關的動植物詞語都行。這個日本人創作的「青蛙詩」,號稱比我們的唐詩還要好
日本有很多寫俳句的名人,但被稱為「俳聖」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江戶時代的松尾芭蕉,他在日本文化領域的地位就像中國的李白一樣,這樣說你們應該能理解。
松尾芭蕉巔峰之作是《古池》,先放正版日文給你們看看: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中文翻譯的版本有很多種,如下:
1、悠悠古池畔,寂寞蛙兒跳下岸,水聲輕如幻。
2、蛙躍古池內,靜瀦傳清響。
3、古池冷落一片寂,忽聞青蛙跳水聲。
4、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5、寂寞古池塘,一隻青蛙跳水中。
6、綠蛙落古井,寂寂聞水聲。
咋一看,這看上去好像很普通,我上我也行啊,不就是一隻青蛙跳進池塘嘛。但仔細看,還是別有韻味的:幽靜的池塘,這時候一隻青蛙突然跳入,水聲打破了寂靜,但很快池塘又從新歸於平靜,仿佛一切都沒發生。
俳句的最大特色是閒和寂二字,這首詩很有禪的味道,就像一幅畫隨意花了幾筆,留白的空間很多。
我國唐代傑出詩人曾經寫過「鳥鳴山更幽」,用聲音來反襯幽靜,日本的松尾芭蕉用幽靜—聲音—幽靜的過程來表現場景,這樣看來他的意境要更高點。
不得不說,這首《古池》還是很受追捧的,泰戈爾在日本遊歷的時候,曾經說:「這首詩的描繪已經夠了,再寫就多餘了。」
民國時期的民國第一散文家周作人,也對這首詩讚不絕口,他是這樣翻譯的:「古池,青蛙跳進水裡面發出的聲音」。周作人精通日本文學,他的妻子也是日本人,所以這樣的翻譯有他獨特的見解。
至於松尾芭蕉自己,更是認為這是他人生的巔峰之作,他臨終之前,弟子請求他寫詩留在這個世界上,他說:「不用了,古池就是我的辭世作品。」
當然松尾芭蕉還有其他的作品,比如菊の後大根の外更になし。這句話的意思是:秋天菊花開後只剩下大蘿蔔了。
詩這種文學,很難有界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於《古池》,有的人贊為千古絕唱,有的人覺得十分幼稚,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