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有出眾才能的人層出不窮,他們從小便展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天賦,只要在感興趣的地方稍加努力就可甩別人一大截,在屬於自己的領域有一席之地,有很高的成就,這種被稱為天才。
當然天才也不是什麼都會各方面都樣樣精通的,他們也往往有自己的不擅長之處,相當於現在的偏科。
恰如在學習上,有些人理科頭腦極好,邏輯動手能力強,面對數理化從來不懼怕,但是語文英語等文科類學科怎麼下功夫都學不下去。
這種情況下考試是很吃虧的,因為一科不及格便可能會隱沒在茫茫人海中。雖追溯到從前,也有很多偏科的名人,例如
胡適、朱自清、錢鍾書等大家熟知的名人,他們都是偏科
,但同時也很幸運,偏科但也沒能阻擋他們的光芒。
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一個發光的金子埋藏在沙中也需要有人發現撿起。
「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是我們小學六年級課本上就背了的詩歌,詩歌朗朗上口,振奮人心,
作者就是著名詩人臧克家
。
因為數學不好偏科嚴重,
高考數學交了白卷,語文作文僅寫了28個字
,被校長看到激動拍桌直接破格錄取。
年少受薰陶,嶄露頭角
臧克家1905年出生於山東書香世家,在很小的時候父母親便不在了,後來主要由爺爺來扶養,祖父輩都考過功名,家庭是不幸的,他幼時和貧苦的孩子們玩耍,因此對於人們辛酸悲苦生活有一定的認識。
他的爺爺平日嚴肅不好親近,但只要高興就喜歡吟詩,臧克家在家人的影響下也對國學文字產生濃厚興趣。爺爺對他亦是要求很高,自小便有文學常識沉澱。
八歲入私塾,
12歲上初級小學校便會背古文60餘篇
,如《滕王閣序》、《讀孟嘗君傳》、《李陵答蘇武書》等,相當於同齡孩子的數十倍。
進入高中後,他第一次接觸到理科學科,雖然他在文學上有很大天賦,語文老師都很喜歡這樣的學生,但是對於數學卻一竅不通,他嘗試過投入其中,希望學好數學,但是興趣不在於此,便只能無功而返。
在高中時,便在當時文壇大佬例如魯迅、林語堂等發表文章的雜誌《語絲》上發表《別十與天罡》,第一次刊登文章在如此高門檻的刊物上給了他巨大的成就感,又往《徐文長的故事集》投去3篇均被收入,足以見得他的文學功底深厚。
1930年高考時,因為他數學不好,他的親戚朋友以為無望都勸他不要參加高考了,去報社謀一份工作寫寫詩掙些稿費也足夠滿足他生活需求了。
但是他不甘心放棄,目標是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果不其然,在數學考試時,他完全不會寫,
交了白卷。
而在語文考試時,他
僅僅寫了28字,短短三句詩,
當然內心也是沒底的只是心血來潮寫下,沒有抱有多大期望,但是放榜時看到自己名字,十分詫異驚喜。
原來他的詩歌就被閱卷老師中文系主任聞一多看中,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給了98的高分
,將僅僅只有28字的作文遞到校長面前,
校長當即激動拍桌說要錄取他
。
他的28字詩歌原話是這樣的: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後來他順利進入夢想的大學,但是在外文系無法完全進行自己的興趣,於是他就轉了專業進了一步中文系,中文系主任又是他的伯樂自然是十分願意的,聽到他的想法問他什麼名字,他說:「臧瑗望」。聞一多先生說讓他轉過去吧,也記得他的《雜感》。
得遇一知己,便已無憾
聞一多先生不僅是臧克家的伯樂,還是他的知己。聞一多是他的恩師,十分關注於這位才情的學生,他倆經常在一起交流文學上的問題,使對方都能有所收穫。
聞一多曾對臧克家說:
「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
臧克家曾作《記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被收錄在初中課本。他們與對方都是極其重要的文學摯友。
聞一多是一位惜才的人,他不願看到有才之人被輕易埋沒,對於臧克家的詩歌一方面是位忠實讀者,另一方面作為老師會提出自己想法引導臧克家進步,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好老師,可能也是文人之間心心相惜吧。
聞一多對臧克家的詩曾下過一個精闢的結論,
「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
評價如此也可算得上十分熱愛珍惜了,如果當時若不是聞一多先生作為閱卷人,可能便沒有今天的一首首優秀的作品了吧。
他與聞一多先生相似,能將自已與民族命運聯繫在一起憂國憂民,積極參加當時舉行的文化宣傳活動。
臧寫有多篇詩歌讚美愛國精神事跡,他本身也了解平民階級艱苦,精煉動人的語言極佳的抒發展示自己的詩歌風格。
他是一位現實主義德高望重的詩人,他的靈感總是很多在身邊條件充沛之下,熱愛學習讀書創作,有人稱讚他是「
一生獻給了詩的王國
」。
緊跟著時代,永垂不朽
出名之後,他的作品越寫越多多次獲獎,被多位著名文人認可讚美。他愛黨愛人民,心繫祖國命運。
在他的漫長創作生涯中各種題材風格多變,不僅僅詩歌,還有散文隨筆小說等都會涉及,熱愛藝術上的創作革新,對藝術領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讀者思考,揭示或清明,或腐敗的社會現實,他從來都是只寫自己熟悉的,文筆至情至真,優秀的文學功底總能使人為之動容。
晚年的他主要就是領獎,獲得過眾多獎項,在2000年,獲得首屆
「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等,
貢獻良多,至2004年因病逝世,文學界從此又失去了一顆發光的明珠,人們懷念他,他就永垂不朽。
如今,學術界也會出現很多文人墨客,但是像臧克家,聞一多、季羨林等真正經歷過那段艱難歲月的文學巨匠也不算多,也有被生活打倒埋沒於人海中的才人。
雖然聞一多與臧克家的師生情誼是段佳話,但話說回來誰能保證伯樂常有呢?不能老是抱有僥倖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心理,我們也不能誰都有他們那麼至高天賦功底。
小結:
唯有踏踏實實,嚴於律己,首先使自己變得優秀,才能熠熠生光靜待衝破黑暗。觀之臧克家的一生,都在為文學革命事業奮鬥著,每一個作品都包含著他的心血與思考,尤為珍貴。
他與聞一多先生,一個是千裡馬,一個是伯樂,一個有才,一個惜才,既是師生,又為知己,如此情誼緣分,令人羨慕。
社會競爭壓力如此大的今天,更多要求每個人全面發展,資質平平的人要努力學習,我們不若臧克家其社會背景和優秀才能,也沒有那麼多的伯樂聞一多挖掘有才之人,踏實肯幹也定能有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