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考年代秀:70年代 寧願交白卷也不偷看(組圖)
1963年
在老師的一路督促下才上了大學
講述人:王道君原汽車製造廠高級工程師
「我們那個年代能讀大學都是被動的偶然的,如果不是老師責任心強,即使考上了也沒幾個人能讀大學。」6月5日,70歲的王道君回憶說。
王道君出生在河北保定阜平縣的農家,從小學、高小、初中、高中一路讀下來,全仗著老師們責任心強。小學畢業升高小時,地裡農忙,她回家幫父母幹農活,開學一個月了還沒去上學,老師專門找到家裡,請她回學校上學,她說:「俺不上了。」老師告訴她你學習好不上太可惜了。經過老師做工作,她又回到了學校,照樣是上完課急急忙忙回家幫忙幹活去。那時候,有的學生十一二歲了才開始上學,所有班裡學生參差不齊,年齡差別很大,但都是在上學的同時兼顧勞作。
一路從初中上到高中,縣裡唯一的一所高中剛建校三年,1963年學校剛有第三屆高考學生,王道君和班裡的同學要參加高考了。逢1963年自然災害,沒得吃,學校每個月給9塊錢的助學金,助學金用飯票形式發放,平均下來每個人每個月12斤糧食,但也不夠這些青春期的同學們吃。從4月份進入高考複習期後,有的同學回家幫忙掙工分去了,有的繼續呆在學校,王道君也回家幫忙去了,在家幹了兩個月的農活,老師找人捎信讓她參加高考,說不考太可惜了,還說女孩家掙不來幾個公分,不如在學校每個月還能給9塊錢的助學金。聽從了老師的建議,王道君又回到學校。
那時候與現在考的科目差不多,理科考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化學、政治,每門100分共600分滿分。在考試之前,每個人都已經填報過志願,她第一志願填的是清華大學,第二志願填的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三志願填的是唐山鐵道學院。當時的情況是,只要分考得高,即使沒有報的學校也有可能把學生錄走。考完試後回家等消息,洪水成災隔斷了消息,8月份王道君才到學校看榜,老師告訴她考得不錯,班裡有五六個同學考上當時全國的20多所重點大學,她就是其中之一。但王道君卻告訴老師說:「俺不上了,上不起。」老師從撥下來的交通補貼裡拿了15塊錢給她,就這樣她一路在老師的幫助下去上大學了。
拿著老師給的15元,背著一包饅頭,她從保定轉北京到唐山上大學,洪水泛濫,交通阻塞,她上大學的路上竟走了2天2夜。火車上全是去上大學的學生,有一個從廣州那邊到北京上大學的學生已經走了一周還沒到北京。
到大學後沒錢買飯光啃饅頭,老師了解情況後先給了她一部分助學金,此後每個月17塊錢的助學金就成了她的全部生活費用,好在上學不交學費不交住宿費,所有做實驗用品甚至遊泳衣、溜冰鞋都可以從學校借。到1963年1964年時部分人們掙工資有收入生活好轉,但大學生們普遍都很窮很節儉,穿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的。有個同學出門,被人問說:「原來你們是大學生啊,還以為你們是要飯的呢!」同學們的鞋都是穿壞了釘掌,為了省錢都自己釘掌,班裡有個同學的爸爸是鐵匠,給同學們做了一個釘掌的鐵架,這個鐵架就成了全班全系的釘掌工具。談起這些的時候王道君眼裡的回憶悠遠綿長。
1978年
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放棄
講述人:包玉川原保定市體育局副局長,現保定市體育局調研員
「我想對現在參加高考的孩子們說,人跟人差不了多少,只要有目標後堅定不移,付出努力肯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包玉川說。包玉川1977年高考沒上榜,1978年高考他終於金榜題名,成為張家口赤城當年考上大學的三位同學之一,也是他所在公社的第一個大學生。
年近六旬的包玉川1972年上的高中,1974年高中畢業後,包玉川就回到村裡教小學,因為教學出色被調去教初中,後又被調去公社教高中。1977年恢復高考後,許多人都不敢考,包玉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名了,當時與他一同參加高考的有四個人,其中包括幾位教初中的老師和一個電影放映員,沒有做任何準備沒做任何複習,他們就去考了,結果全軍覆沒。高考結果出來後他所在的公社書記非常失望地說了一句話「教高中和教初中的老師考不上大學!」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包玉川,他暗下決心要考上大學。當時包玉川已經23歲,這個歲數在村裡早該娶妻生子了,家裡人都勸他別考了,但他堅持自己的主意。
1978年8月,他再次備戰高考,這次他不是孤軍奮戰,他所帶的班也恰升入高三,這意味著他要與他的學生共同參加高考,這讓包玉川壓力更大了,萬一學生考上了老師考不上該有多慚愧。
這次他沒有再打無準備的仗,他找來了高考大綱,根據高考大綱一點一滴地複習,當時的考試科目是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政治。包玉川壓根就沒學過歷史和地理,他自己教數學也會遇到各種難題,他會拿著難題到縣裡面找教研人員解題,然後回去再給學生解答。其它科目他根據高考大綱一點點捋過去,每天早晨4點準時起床開始複習功課,當時沒有電燈也沒有蠟燭,他就點一盞煤油燈。
在考試之前必須要報志願,作為老師他首選的志願就是各類師範學校,於是他報了當時的河北師範學院。當年赤城參加高考的考生有200多人,考上了3個本科生,包玉川說:「當時還張紅榜了,我沒見到。」
包玉川生平第一次坐了火車,花了2塊錢就從張家口坐車到了北京,又花了3塊2角坐車到了石家莊。包玉川到班裡後發現同學們之間年齡差距好大,最大的已經36歲,最小的才18歲。包玉川在大學裡的花銷一筆一筆都記帳,四年大學下來他共花了400塊。包玉川上大學最大的收穫是收穫了他的愛情,他和妻子是同班同學。
包玉川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自從他作為公社裡第一位大學生出來以後,他成了公社裡學習的榜樣,帶動了鄉親對大學的認識,此後逐年有大學生考出來。
1987年
面對高考擁有一顆平常心
講述人:曹九珍石家莊第一中學英語教師
「其實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感覺高考題一直都很正,不走犄角旮旯,所以面對高考,打好基礎,擁有一顆平常心,發揮出正常水平,努力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績就行了。」曹九珍說。
曹老師參加高考時還是7月的7、8、9日,記憶中「黑色七月」等之類的詞都是用來形容高考月的。她考的文科是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政治,當時曹老師就讀的正定中學也是高考考點,所以不用去別的學校考試,考試時感覺就像平時一樣,那時候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都沒現在這麼緊張,考試時家長都在地裡農忙,即使考完了回家也不會問一句的。
考完以後報志願也簡單,那時是估分報志願,了解大學的途徑單一,可能會聽老師講講聽周圍的同學介紹介紹,不像現在交通發達網絡發達,想了解一個學校可以直奔學校,也可以從網上搜索。那時候同學們報志願的想法單一,比如有同學想去北京那就報一個北京的大學,想去南方就報個南方城市的大學。因為是估分報志願,曹九珍給老師的印象是不太努力學習成績還行,所以老師就建議她報河北師範大學。後來分數下來以後,曹九珍發現自己的分數遠遠高於師大錄取分數。從做學生高考時到現在做老師,曹老師的感覺一直是,高考題都很正,只要把基礎知識都掌握了,不用太糾結於某個犄角旮旯的問題。
1996年
放鬆心態,不要「目的顫抖」
講述人:陸紅綱石家莊市教育局工作人員
「我的高考已經過去18年了!和現在的高考比起來,似乎遠沒有現在關注度高。我的高中生活是在李親顧中學度過的。那是一所農村寄宿中學,當時20多名同學擠在大通鋪上,現在已建設得非常漂亮。」陸紅綱說,那時候,家長不可能給什麼營養餐,學校也沒有推出高考菜譜,更沒有喝過什麼營養品,都和平常一樣,幾個同學一起圍蹲在地上,吃饅頭加燴菜。菜基本是水煮,油很少,肉更少了,發現肉絲,幾雙筷子都會一齊伸過去!
李親顧中學不是考點,參加高考,他們需要到縣城。從學校出發大約40多裡路,從家裡出發則有60多裡路。學校是組織了集體乘車的,每人需要交5元的車費。為省下這車費,也為了考完試能夠直接回家(從學校到家也得30多裡路),陸紅綱約了同學從家裡出發騎自行車趕考,騎行60多裡路,還要帶著被褥,這是現在的孩子無法想像的。他們借住在考點學校騰出的學生宿舍裡,沒有空調和電扇,蚊子倒是不少。「在到達考點的夜裡,天就開始下雨,一直到考試結束。可能是擔心自己愛騎受淋吧,在第一場語文考試時,就出現重大失誤。經過反覆檢查,感覺良好,然而在老師收卷時,卻發現有一頁試卷的7個小題忘了塗卡,21分就這樣丟了。但心理素質還算好吧,之後的考試屬於正常,不過從心裡已經做好了複習的準備。但幸運的我最終還是被河北經貿大學錄取了。」陸紅綱回憶說。「現在的考生和家長面對高考都高度緊張,其實,高考是人生成長要經歷的一次必然,不管你緊張,還是不緊張,它都那樣。就像端水一樣,兩隻胳膊都繃得緊緊的,水碗反而會抖個不停,但若放鬆了,則會輕巧地完成任務。這就是『目的顫抖』吧,目的越強就越不容易成功。」「18年過去了,挺懷念那段緊張的激情歲月,然而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真心地希望現在孩子們珍惜擁有的幸福生活,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自己遇到的一切,相信大家的明天一定是美滿的!祝廣大考生考出理想成績!」
2012年
不放棄,未來就是一片光明
講述人:張勝河北經貿大學在讀學生
時光匆匆,轉眼間距離我的高考已經兩年了。如今,又到了高考的時刻,也不知那些即將步入高考殿堂的學弟學妹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
憶當年,高考前,若說我一點不緊張那是騙人的。由於家庭條件較差,我覺得自己高考失利復讀會給家裡造成負擔,而我若是再次參加高考,心理壓力會更大,發揮失常的可能也會加大,所以我懷著自己只有一次機會的心情備戰高考。
在高考之前,我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家裡沒了往日的溫馨,悲痛不是沒有,但是我的感情轉移到父親身上。每次回家看到父親蒼老的面龐,花白的頭髮,佝僂的背,我的心微微地抽痛,父親成了我奮鬥的動力。
在班裡,我的學習並不突出,但是我從未灰心過。我與班裡的尖子生是好朋友,他在學習上給了我很多幫助。一般高考在即,同學們都爭分奪秒地學習,而我不懂的地方還不少,我去問他時他也都耐心地為我解惑,我覺得不好意思。學習中遇到困難很正常,有時同一種問題遇到好幾次,這樣很容易讓人感到煩躁,甚至灰心喪氣,然而每次想到父親時,我都會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讓自己重拾信心,努力學習。
高考對於廣大農村學子來說都算是龍門吧。農村除了空氣較為清新外,生活條件、基礎設施以及交通等各方面都比不上城市,我們都希望自己通過高考,考上大學,拿著文憑,在城市找個輕鬆又高薪的工作。猶記得,當年自己在高考前也有兩天情緒不穩定,但是真正走進考場時我卻真的放開了。
有個老師說根據我的情況,若是我能考個好的二本學校,他可以幫我爭取一個助學金,減輕自己家裡的負擔,因此我的目標最低也是二本。不過,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衝擊一本。
我如願到了一本線之上,如今身在大學,大學只是一個更高的學習平臺,要想改變命運,還需繼續努力。慈善企業家給我的助學金解決了我的學費問題,住宿費和生活費我自己在寒暑假做兼職基本可以掙個差不多,現在父親根本不用為我的花銷憂心,我很滿足。我的大學轉眼就要結束了,我希望利用最後一年多的時間努力考一些證書,為以後的工作做好充足準備,若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就可以贍養父母了。這是高考帶給我的機會,高考是我生活的一次轉機。
1977年冬天,中斷了十年又重新恢復的高考制度,給當時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們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