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中海地產旗下養老品牌-中海錦年福居康養中心,共同舉辦「錦繡年華·追夢70年」年代秀老照片展示暨年代老人評選活動,向大家展示年代老人的風採,用「年代秀」講述時代的變化,為祖國70周年獻禮,譜寫更美好的篇章。
家住濟南市菜市新村附近的王洪利老人,已經96歲了,當他看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正在徵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年代秀」活動時,就親自來到報社,把自己的珍藏多年的老照片送給報社,要求參加這個活動。他說,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支持這個活動,我也有很多老照片,當我翻看這些老照片時,雖然老照片的顏色已經泛黃了,但是讓我想起了當時的許多情景,當時一個時代的回憶。
「藉助於這個平臺,展示一下,讓讀者和我一起分享這些老照片的故事」。王洪利老人表示。
這是我23歲時和濟南振興火柴廠主席在廠區花園荷花池的留影。1948年12月底,我是由青州市進入濟南的,分配到濟南市總工會私營企業部工作,為了發展廠級工會,我就留在濟南振興火柴廠住廠工作。
1982年,我任濟南市歷下區金屬加工廠廠長後,首先發明了「多級預熱鍋爐」並獲得了國家專利,產品暢銷到北京。當時的中國環保學會為了能在北京推廣應用,在首都體育館召開了各個部門的協調專家座談會,我在會上向到會者介紹鍋爐的有關情況。
1989年,65歲了,已經退休了,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我就在家裡開起了小工廠,除了給鄰居們維修配鑰匙之外,還發明了「電動三輪車」、「電動轎車」、「手提電動三輪車」三項專利。電動三輪車高0.9米,車長0.8米,重28公斤,時速10公裡,可以騎也可以當推車,當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正式受理了我的專利申請。此照片是濟南時報2011年7月份當時對我的報導。
2013年4月,我寫了一部十三萬字的長篇小說《奮鬥》和短篇小說《被遺忘的一支隊伍》。這是在展示小說《奮鬥》的書名。
2014年齊魯晚報對我的專題報導。《義賣書畫,為魯甸籌千元善款》—九旬老人王洪利:好事做了一火車。「苦也是一天,愁也是一天,還是要高高興興地過好每一天,幫助別人,自己高興。」這是我的人生理念。
94歲時,我書寫的百壽圖,和它一起的合影。
94歲時,騎著自己發明的「手提電動車」,拉著一輛足蹬三輪車,與一位70多歲的老朋友一起,籤名宣傳抗戰勝利。用了10天的時間跑到北京去參與慶祝抗戰勝利紀念活動。
這是去北京的路上,到了德州碰到兩位自行車運動員,與他們的合影。
這是我參加濟南電視臺「2015泉城市民詩文詠誦會」上的照片,我朗誦了我的原創小說《奮鬥》,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
參加完節目之後,在濟南大劇院頒獎後與觀眾的合影。
從2001年我就在歷下區創辦黑板報,一直到今天已經辦了217期了,歷下區的公益廣告宣傳欄裡也在宣傳我辦黑板報的事跡。
我自己製作了一個黑板報棚子,吸引了記者過來採訪我的經歷,報導我的事跡。
山東電視臺的專訪:我發明的電動汽車,「想上兩會,94歲老翁被請進省政協」,「多項專利,老人還有個電動車夢」。
2014年春節前,我參加了公益活動,在開元廣場給章丘最貧困的顏家村賣雞,這一天很冷,但是銷售很火爆,賣出去了100多隻雞,這些收入都捐了出去。
春節之前,我都要在我們小區的廣場上給居民們免費寫春聯,給大家送去新年的祝福,每次都受到小區居民們的熱烈歡迎。
人老心不老,以我家為辦公地點,專門成立了「王洪利工作室」,雖然進入老年了,仍然發揮餘熱、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為此記者專門去採訪報導。
推著我自己做的「千裡馬」雕塑,插上旗子,慶祝奧運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在濟南泉城公園的留影紀念。
「我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特別是他的樂觀、奉獻、與世無爭的精神」,70多歲的鄰居劉老師說。「我經常和王洪利老人一起去做公益活動,全社區的人只要一提起他,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解春紅
(壹點號 齊魯老友記)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