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來自專輯尋味東莞
對於一個回家吃飯的南方人,只要家裡做大排,大概率這會是一頓歡樂而平靜的晚飯:不存在紛爭,也沒有異同。
因為幾乎不會有第二個做法,默認紅燒。
*周村幫
小排就不一樣了。假如買了小排,吵架幾乎是一定的。
「肯定糖醋哎!」
「胖成這樣還糖。清蒸!少點油不是挺好。」
「哪有空再洗個鍋哦,直接放湯裡煮煮差不多了」
「怕洗鍋乾脆放電飯煲裡面一起燜,飯還能吸個油,吃起來香」
……
*知味人間LAB
最後,洗碗和執掌財政大權的兩位,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進行最終的權威對抗。輸的那一方一般先不說話,然後以「有什麼好吵的,吃XX就吃XX,不就是排骨嘛,想吃下次再買!」進行總結陳詞。最後自行「爬下臺階」,做飯洗碗去。
其實真那麼執念某種小排的滋味麼?也沒有,就是選擇多了,總有種什麼都想要的不甘心。
*知味人間LAB
這怕也是絕大多數的我們生活日常:這一秒空閒,是看電影、刷抖音、看書、刷微博微信,還是刷劇?
等想明白了,大半個晚上都過去了,啥也沒幹。選擇越多,效率越低,潛在的矛盾也越多。如果真像大排一樣,沒什麼選擇,認定了一直做,反而風平浪靜,穩中有贏,皆大歡喜。
材叔就是這麼一個執著單一選擇的人,用潮話形容可以叫「極簡主義者」。這是他骨子裡的性格:本本分分,老老實實,不貪不欲,夠用就好。
1993年,39歲的材叔材嬸為了能給孩子多攢些錢好吃飯上學,把家裡一樓做成了小店鋪,開了這麼一個排骨飯的小店。
新鮮的排骨,買回來自己剁成大小合適的小排塊,加鹽,生粉,蒜油和豆豉醃製後,分盤上大灶蒸3分鐘。
米飯就是普通的稻香米,淘好後加90度的熱水上鍋蒸,倒不是什麼秘籍,就是可以熟的快一些。
吃的時候,排骨倒到米飯上,澆幾勺財叔自製的豬油香蔥醬油混合汁,拿起筷子譁譁就是幾大口。所謂靈魂豬油拌飯 ,大概也就是這個滋味了。
除了排骨飯,他還賣粥和腸粉。簡單的說,就是當地最基礎的早餐標配。
在中國,類似這樣的夫妻店很多,沒有幾千萬,也有幾百萬。而且材叔的這家店,也的確沒有任何特別吸睛的地方,它裝修簡單,內容單一,口味也很普通。
只是有一點很奇怪:它每天凌晨1點半開門,賣完關門。
即便是今天,你也找不到第二家這樣營業時間的小吃店,還一開就是二十七年。
當微信可以承載一切交流支付需求,病毒肆虐也可以照常刷直播看電腦,要回憶1993年的中國長什麼樣是一件很難的事,更別說那時的東莞。
這個如今擁有「世界製造工廠」身份的城市,在27年前以,還是徹底的農村。
上世紀90年代的莞城,尚未有成型的小區
*東莞房姐
「金色的陽光,翠綠的蕉林,銀光閃閃的河水,都是色彩鮮明……村子周圍,沿著河岸的,小園子裡的,屋牆地上的,荔枝樹、龍眼樹、番石榴樹、芭蕉樹、木瓜樹,都將近開花了,仿佛使人聞到香噴噴的花果味…」 在作家陳殘雲的筆尖,我找到了90年代初東莞麻湧鎮模樣。
材叔是東莞麻湧鎮人。開排骨飯的那年,這個鎮上的幾乎所有人都還在(��戳)。
這是片天然適合種香蕉的土地,縱橫交錯的河流田地,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高溫日照,讓嗜水又貪熱的香蕉得以高品質生長。
麻湧村委會對外都特別自豪的標榜自己是全國香蕉種植大省,每年產的香蕉幾百萬噸,最遠甚至可以出口到隔壁兄弟國家俄羅斯。
蕉農的生活是辛苦的。因為白天太曬太熱,絕大多數最消耗體力的活都會在凌晨完成。蕉農日落而息,凌晨兩三點起床,吃一頓足夠支撐體力的高熱量早餐之後,一忙活就得到中午。
這是為什麼材叔當年會在凌晨3點(更晚)開門的原因,也是他為什麼選擇排骨飯 —— 這個看似正餐主食的東西。
有肉有脂肪有碳水。熱量足夠高,也就能支撐蕉農足夠時間的體力。
「你知道人生什麼計劃不會失敗嗎?就是沒有計劃。人生是無法永遠照計劃進行的,這樣發生了什麼才會都無所謂。」 這是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寄生蟲》裡面的一句經典臺詞。
人生的確是無法按計劃進行的。1997年,東莞市奇聲電子實業有限公司在距離財叔家不遠的幾條街開工建廠。這是一個信號,一個其實早已在東莞各地蔓延開來的信號。
*三聲
材叔隱約知道隔壁莞城,虎門等地已經開始大規模的引進臺商,當地政府集中收購農田,把田地賣給各大企業製造商,藉助商業改革讓東莞經濟可以進一步騰飛。但奇聲的建廠,因為就在自家隔壁,所以信號來的異常真實。他也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就是發現,來吃飯的蕉農越來越少了。
成為製造工廠的麻湧,很快的就開啟了24小時輪班倒的不夜城機制。更多的工廠開始飛速的在財叔隔壁開工建廠,逐漸的,這裡形成了新基工業園,外來打工人口不斷的湧入,自己也跟著時代的潮流,擁有了一部奇聲出產的VCD機。
賣了田地的蕉農絕大多數不再需要凌晨3點起床來材叔這兒吃飯了,材叔不是沒想過不做,但一來孩子還在上學,還需要用錢;二來自己實在沒有過多的精力或更大的理想抱負,要做個連鎖店什麼的。
一家小店,認認真真做好出品,只要還有客人,只要賺的錢夠用,就足夠了。
這也恰恰成了材叔「成功」的秘密:面對瞬息萬變,永遠不停止改變的麻湧,他選擇不隨波逐流 ,不動搖自我的價值存在,「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自巋然不動」。
蕉農是少了,但隔壁24小時輪班打工的外來青年變多了。雖然年輕力壯一日三餐不少,可消耗的夠快,等到半夜12點下班,也餓的不行了。回家睡覺之前,他們來材叔這兒吃一頓靈魂豬油排骨飯,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所以材叔唯一的調整 ,就是提前了開門時間。從3點到6點,變成了1點半到賣完為止。每天200份,多了也沒有,不開分店,也不打算有接班人。
吃到是你的運氣,吃不到明天再來,材叔無論風雨,都會等著你。
到了凌晨五點左右,賣完打烊,材叔會端出一個桌子,5個茶杯,一壺熱水 ,以及私留的五份排骨飯,坐在門口抽菸,等待一群特殊的人的到來。
那是他的5個老兄弟,曾經也是蕉農 ,因改變不了習慣了一輩子的作息。還跟當年在蕉林幹活一樣,每天凌晨5點,赤腳前來。他們每天準時出現,坐在門口,跟材叔一起喝茶聊天回憶往事,這一坐,竟也坐了27年。
幹完這兩年,材叔也準備退休了。他沒準備後繼,也沒有欲望延伸。「穩中有贏,皆大歡喜」,這一輩子,值了。
作者:梅姍姍
排版:沉塵
頭圖:《尋味東莞》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原標題:《27年後什麼都變了,材叔那碗排骨飯沒變》
閱讀原文